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德方面引導的善知識;有佛法廣博的善知識;有同行的善知識,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識。當然一般來說,德行學問都好,才叫做善知識,這是個衡量善知識的標准。但現在所講善知識的標准很寬,只要是有長處的,只看長處,學長處,不要看他的短處,假如你看他的短處,把長處忽略了,也學不到東西。這點要注意一下,很重要。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他什麼人都參,有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醫生、水手、船工、建築師,還有神仙、婆羅門,爲什麼呢?各有長處。所以在選擇善知識的過程中,你要有所擇別,但你也不能只看他的短處,要看他的長處,不然不容易找到善知識。

  68. 灌頂是什麼意思?

  灌頂是印度王朝的一種儀式,當太子沒有登基以前,舉行灌頂就表示他要登皇位了。後來密宗采取這種方式,就是說你能夠學密宗修法,能夠修本尊、即身成佛,首先必須舉行灌頂儀式,就是受攝加持,相當于給你加持一下、預計一下、授記一下:你將來要成佛,不久要做佛。而不是說把那個水往腦袋上灌,相當于授記一樣的。

  69. 學小乘佛法的人是否可以成佛?

  依小乘的教義來講,最後只能成四果羅漢——阿羅漢,主要是斷盡了叁界的見惑、思惑,消除了業,得到解脫。見惑是理方面的,思惑就是煩惱。小乘的次第爲初果、二果、叁果、四果。

  初果叫須陀洹,華譯爲預流。什麼叫預流?就是進入初果,開始預入聖者之流,登入聖位,不再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的賢位了。預流主要是把叁界的見惑全部斷了。見惑就是迷于理的障礙,迷于四谛的道理。

  二果叫斯陀含,華譯爲一來,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一次,就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二果除斷見惑以外,還把欲界的九品思惑斷六品。

  叁果叫阿那含,華譯爲不還,或是不來,是斷盡欲界的煩惱的聖人的通稱。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于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

  四果叫阿羅漢,華言無學,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叁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四智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也。我生已盡,即生死已斷,不再受分段生死的痛苦;梵行已立,就是清淨的解脫行已經建立起來了;所做已辦,應該做的事情,已經辦了;不受後有,不再受果報。

  小乘到了阿羅漢就是極果,爲什麼說不能證佛果呢?因爲佛果必須要發菩提心,要有悲願,在五濁惡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度衆生,不度衆生就不能成佛。小乘只能證人無我,不能證法無我。大乘菩薩就是進一步證法無我,證法無我達到斷法執,最後轉識成智,證得叁身,證得五眼六通,叫佛果。當然也有些小乘回小向大,那就是發大乘心的小乘,這是個例外,一般來講,小乘只證阿羅漢果。

  70. 小乘有派是怎麼回事?

  有就是一切有部。在佛滅度後,最初分爲上座部和大衆部二根本部派,兩部共計分裂成爲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小乘裏面大一點的派別爲一切有部和經部。什麼叫一切有?主張叁世實有,簡單來說,執著有我這個身在受報,過去受報,現在受報,未來受報。雖然是人無我呢,但是這個法是有的,時間、空間是實有的。他執著一個實有,對大乘來講就是只斷煩惱障沒斷所知障,只見我空不見法空,所以叫有。

  71. 如何理解了義與不了義?

  了義就是徹底不徹底、究竟不究竟。若是專門只講空而忽略緣起,就是斷滅空,就不了義;專門只講因果而不講無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薩的因果,也是不了義的。

  空宗學人說空宗經典是了義的、唯識經典是不了義的;唯識學人就說空宗經典是不了義的、唯識才是了義的。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太虛大師說過,大乘八個宗派教義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這中間,你就不要去議論,哪個了義哪個不了義,其實都是了義的。條條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師地論》講學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這是最標准的,學佛要四依。

  依法不依人:指以所說的教法是否合乎正法爲准則,不執著說法者本人之好壞。他只要講正法,不管他相貌如何、年長與否、學曆高低,你都要恭敬他。

  依義不依語:指不要呆板地執著這個語言,要了解表達的意思。執著語言就錯誤、狹窄,因爲佛法境界是超過語言尋思的,是不可思議的。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指依大乘經,不依小乘經。從大小乘來看,小乘是不了義的,大乘是了義的,因爲小乘只能證人空,不能證法空,大乘是雙證人、法二空。

  依智不依識:指對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于通達、了解,叫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識是分別。衆生的第六意識往往是虛妄分別,爲眼前境象所迷,心隨境轉,就生起很多顛倒,被六塵牽著鼻子跑。學佛就要轉識成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隨境轉,不被六塵所迷惑。明代蕅益大師有個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內院,彌勒菩薩正在講經。彌勒菩薩看他到了後,就說了首偈子: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識屬染,智屬淨;染有生死,智無諸佛。這首偈子說明識與智的分別。我們的第六意識由于妄想分別多,見不到真相。必須把妄想分別去掉,完全以定觀照一切,以智慧觀察一切,就能像大圓鏡一樣,把一切森羅萬象都照得清清楚楚的,從而認識到諸法真相。

  72. 作爲出家人,如何處理學習與弘法的關系?

  現階段,你們應好好靜下心來學習,閉關修行。我們古德閉關,起碼要靜修五六年,把藏經讀完,才能出來弘法。所以你們現在不要急著去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學,學它個若幹年,把藏經讀完,有了正見那才是起步。再與實踐相結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練,《金剛經》講“調伏其心、降伏其心”。內心不調和、不降伏,沒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所以佛法不是光說、光寫,一定要有真實的體悟,否則不解決問題。

  73. 作爲出家人,如何去對待世俗方面的學問及處理世俗方面的事情?

  世俗的事情看你以怎樣的心去對待?要善用其心,你假如心隨境轉,那就沒有辦法,隨世俗轉了。在世俗中,心不隨境轉,不隨世俗轉,那就沒關系了。但是世俗的許多事情呢,戒裏規定你不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比如世俗上講應酬啊、吃喝啊、跳舞啊、唱歌啊、娛樂啊,你就不要去搞那一套,當然居士可以,但出家人絕對不能搞。

  至于世俗方面的學問,那是學知識,你只要把你的叁個特點保持住:素食、僧裝、獨身,並堅定信仰叁寶,信仰因果,堅持基本戒,就不用害怕。這和修行也不是脫離的。要遍學五明,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樣,什麼都要去學習,學習別人的長處,在現實生活中,增長知識、學問,清淨身心,將來才能更好地弘法度生。

  74. 我們剛出家,還未具備正見,應如何去選擇書本呢?

  應該先讀初級的書、基礎的書。比如學戒,你要先把叁皈五戒、沙彌戒等戒律搞清楚。學沙彌尼戒,就要把那個戒先記住,記住以後再進一步去理解,什麼叫戒體?什麼叫戒相?什麼叫戒法?什麼叫戒行?一步步來,從初級到中級。

  再比如學唯識,你起碼要把《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五蘊論》背熟,從最基礎的開始,讀最基礎的書,從初級到中級,一步步來,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有興趣,就會自己想辦法去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過去我們讀書的方法是:先背,背熟再解釋名相,名相解了再貫通意義,不但要求記住,還要寫到本子上,經常溫習,才不會忘記。

  75. 作爲出家人,講經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老少都可以講,只是不要亂講,不要亂發揮,不能脫離釋迦牟尼佛的本懷,這點很重要。你們年輕,要好好學習,教學相長,邊教邊學,繼續提高。特別要學修並重,修是不能脫離的,不然沒有實際受用。如果能夠有機會閉關叁年到五年,專門讀藏經,修禅定,出來以後就不同了。太虛大師在普陀閉關時兩次開悟,讀《大般若經》、《華嚴經》,修禅定,出來就完全不同。

  太虛大師原來行爲也是有些散漫,後來在普陀山閉關以後,出來就不同了,講究威儀,講究戒律,智慧如泉湧,說寫都行。所以閉關很重要,修學並重。不學不修,學而不修,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想八風吹不動?辦不到!別說八風,一點點風就把你吹動了。若是真修,八風就真可以吹不動。

  我從新中國成立以後的1954年開始,一直到1980年,共坐了近27年的監獄。這種事情對于人生來說本來是個苦事情,對我來說卻是個好事情,什麼原因呢?鍛煉。每天不忘佛法,每天都在修,等于閉關了,那個志願就更堅定。清定上師在監獄裏18年,夢參老和尚在監獄裏待了33年,貢唐倉活佛25年。這都等于實際鍛煉,閉關。那個生活很苦啊,一般人過不出來的,是不容易的,所以一定要實修磨煉,不磨煉不行。

  76. 學習時應如何去看書?

  學習的時候要用心,心要專注在書本上。一是看,二是問,看得懂就看下去,看不懂就要問。問的方法很多,問老師、問同學、翻字典,都是問。學問學問,學而不問就不能學。這個就需要自己用心,你看《遺教經》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說我們置心在一處,集中精神,沒有哪樣事情不能辦。中國有句古話:“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精誠心到了,把金石都打得開,心的力量就有這麼大,就看你用不用。

  我在龜山書院、漢藏教理學院讀書的時候,看書首先就要求背誦,像《唯識叁字經》、《佛教叁字經》、《八識規矩頌》、《二十唯識頌》等經典,統統必須會背。接下來才是解,把每個名相的意思弄清楚,比如說什麼叫心王、什麼叫心所等。背了名相,理解了意思以後,再來貫穿整個…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族姓簡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