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实修问答集 1~100例 (惟贤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个衡量善知识的标准。但现在所讲善知识的标准很宽,只要是有长处的,只看长处,学长处,不要看他的短处,假如你看他的短处,把长处忽略了,也学不到东西。这点要注意一下,很重要。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什么人都参,有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医生、水手、船工、建筑师,还有神仙、婆罗门,为什么呢?各有长处。所以在选择善知识的过程中,你要有所择别,但你也不能只看他的短处,要看他的长处,不然不容易找到善知识。

  68. 灌顶是什么意思?

  灌顶是印度王朝的一种仪式,当太子没有登基以前,举行灌顶就表示他要登皇位了。后来密宗采取这种方式,就是说你能够学密宗修法,能够修本尊、即身成佛,首先必须举行灌顶仪式,就是受摄加持,相当于给你加持一下、预计一下、授记一下:你将来要成佛,不久要做佛。而不是说把那个水往脑袋上灌,相当于授记一样的。

  69. 学小乘佛法的人是否可以成佛?

  依小乘的教义来讲,最后只能成四果罗汉——阿罗汉,主要是断尽了三界的见惑、思惑,消除了业,得到解脱。见惑是理方面的,思惑就是烦恼。小乘的次第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初果叫须陀洹,华译为预流。什么叫预流?就是进入初果,开始预入圣者之流,登入圣位,不再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的贤位了。预流主要是把三界的见惑全部断了。见惑就是迷于理的障碍,迷于四谛的道理。

  二果叫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二果除断见惑以外,还把欲界的九品思惑断六品。

  三果叫阿那含,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四果叫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槃,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四智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也。我生已尽,即生死已断,不再受分段生死的痛苦;梵行已立,就是清净的解脱行已经建立起来了;所做已办,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办了;不受后有,不再受果报。

  小乘到了阿罗汉就是极果,为什么说不能证佛果呢?因为佛果必须要发菩提心,要有悲愿,在五浊恶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度众生,不度众生就不能成佛。小乘只能证人无我,不能证法无我。大乘菩萨就是进一步证法无我,证法无我达到断法执,最后转识成智,证得三身,证得五眼六通,叫佛果。当然也有些小乘回小向大,那就是发大乘心的小乘,这是个例外,一般来讲,小乘只证阿罗汉果。

  70. 小乘有派是怎么回事?

  有就是一切有部。在佛灭度后,最初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二根本部派,两部共计分裂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小乘里面大一点的派别为一切有部和经部。什么叫一切有?主张三世实有,简单来说,执著有我这个身在受报,过去受报,现在受报,未来受报。虽然是人无我呢,但是这个法是有的,时间、空间是实有的。他执著一个实有,对大乘来讲就是只断烦恼障没断所知障,只见我空不见法空,所以叫有。

  71. 如何理解了义与不了义?

  了义就是彻底不彻底、究竟不究竟。若是专门只讲空而忽略缘起,就是断灭空,就不了义;专门只讲因果而不讲无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萨的因果,也是不了义的。

  空宗学人说空宗经典是了义的、唯识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学人就说空宗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才是了义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虚大师说过,大乘八个宗派教义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这中间,你就不要去议论,哪个了义哪个不了义,其实都是了义的。条条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师地论》讲学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这是最标准的,学佛要四依。

  依法不依人:指以所说的教法是否合乎正法为准则,不执著说法者本人之好坏。他只要讲正法,不管他相貌如何、年长与否、学历高低,你都要恭敬他。

  依义不依语:指不要呆板地执著这个语言,要了解表达的意思。执著语言就错误、狭窄,因为佛法境界是超过语言寻思的,是不可思议的。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指依大乘经,不依小乘经。从大小乘来看,小乘是不了义的,大乘是了义的,因为小乘只能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大乘是双证人、法二空。

  依智不依识:指对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于通达、了解,叫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是分别。众生的第六意识往往是虚妄分别,为眼前境象所迷,心随境转,就生起很多颠倒,被六尘牵着鼻子跑。学佛就要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随境转,不被六尘所迷惑。明代蕅益大师有个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讲经。弥勒菩萨看他到了后,就说了首偈子: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这首偈子说明识与智的分别。我们的第六意识由于妄想分别多,见不到真相。必须把妄想分别去掉,完全以定观照一切,以智慧观察一切,就能像大圆镜一样,把一切森罗万象都照得清清楚楚的,从而认识到诸法真相。

  72. 作为出家人,如何处理学习与弘法的关系?

  现阶段,你们应好好静下心来学习,闭关修行。我们古德闭关,起码要静修五六年,把藏经读完,才能出来弘法。所以你们现在不要急着去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学,学它个若干年,把藏经读完,有了正见那才是起步。再与实践相结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练,《金刚经》讲“调伏其心、降伏其心”。内心不调和、不降伏,没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所以佛法不是光说、光写,一定要有真实的体悟,否则不解决问题。

  73. 作为出家人,如何去对待世俗方面的学问及处理世俗方面的事情?

  世俗的事情看你以怎样的心去对待?要善用其心,你假如心随境转,那就没有办法,随世俗转了。在世俗中,心不随境转,不随世俗转,那就没关系了。但是世俗的许多事情呢,戒里规定你不应该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比如世俗上讲应酬啊、吃喝啊、跳舞啊、唱歌啊、娱乐啊,你就不要去搞那一套,当然居士可以,但出家人绝对不能搞。

  至于世俗方面的学问,那是学知识,你只要把你的三个特点保持住:素食、僧装、独身,并坚定信仰三宝,信仰因果,坚持基本戒,就不用害怕。这和修行也不是脱离的。要遍学五明,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什么都要去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现实生活中,增长知识、学问,清净身心,将来才能更好地弘法度生。

  74. 我们刚出家,还未具备正见,应如何去选择书本呢?

  应该先读初级的书、基础的书。比如学戒,你要先把三皈五戒、沙弥戒等戒律搞清楚。学沙弥尼戒,就要把那个戒先记住,记住以后再进一步去理解,什么叫戒体?什么叫戒相?什么叫戒法?什么叫戒行?一步步来,从初级到中级。

  再比如学唯识,你起码要把《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五蕴论》背熟,从最基础的开始,读最基础的书,从初级到中级,一步步来,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有兴趣,就会自己想办法去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过去我们读书的方法是:先背,背熟再解释名相,名相解了再贯通意义,不但要求记住,还要写到本子上,经常温习,才不会忘记。

  75. 作为出家人,讲经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老少都可以讲,只是不要乱讲,不要乱发挥,不能脱离释迦牟尼佛的本怀,这点很重要。你们年轻,要好好学习,教学相长,边教边学,继续提高。特别要学修并重,修是不能脱离的,不然没有实际受用。如果能够有机会闭关三年到五年,专门读藏经,修禅定,出来以后就不同了。太虚大师在普陀闭关时两次开悟,读《大般若经》、《华严经》,修禅定,出来就完全不同。

  太虚大师原来行为也是有些散漫,后来在普陀山闭关以后,出来就不同了,讲究威仪,讲究戒律,智慧如泉涌,说写都行。所以闭关很重要,修学并重。不学不修,学而不修,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想八风吹不动?办不到!别说八风,一点点风就把你吹动了。若是真修,八风就真可以吹不动。

  我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4年开始,一直到1980年,共坐了近27年的监狱。这种事情对于人生来说本来是个苦事情,对我来说却是个好事情,什么原因呢?锻炼。每天不忘佛法,每天都在修,等于闭关了,那个志愿就更坚定。清定上师在监狱里18年,梦参老和尚在监狱里待了33年,贡唐仓活佛25年。这都等于实际锻炼,闭关。那个生活很苦啊,一般人过不出来的,是不容易的,所以一定要实修磨炼,不磨炼不行。

  76. 学习时应如何去看书?

  学习的时候要用心,心要专注在书本上。一是看,二是问,看得懂就看下去,看不懂就要问。问的方法很多,问老师、问同学、翻字典,都是问。学问学问,学而不问就不能学。这个就需要自己用心,你看《遗教经》讲:“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我们置心在一处,集中精神,没有哪样事情不能办。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心到了,把金石都打得开,心的力量就有这么大,就看你用不用。

  我在龟山书院、汉藏教理学院读书的时候,看书首先就要求背诵,像《唯识三字经》、《佛教三字经》、《八识规矩颂》、《二十唯识颂》等经典,统统必须会背。接下来才是解,把每个名相的意思弄清楚,比如说什么叫心王、什么叫心所等。背了名相,理解了意思以后,再来贯穿整个…

《实修问答集 1~100例 (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族姓简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