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义,抓住纲要。而且在学的时候,做到眼睛看书、耳朵听讲、心里记三结合,这是一个学习方法。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老师边讲,我们边记,记下来以后把它整理出来,交给老师,不懂,再改,这样就上进了。所以学习一要用心,二要有正确的方法。
77. 我大学毕业后开了个公司,现在不想开了,准备出家,好不好呢?
还是要把公司开好,把工作做好,有力量有财源就能多做好事,多做利益众生的事。在行菩萨道时,心地清净,心地光明,没有杂念,没有污秽的东西,这就是在家的出家。懂不懂?不一定是穿和尚衣服才叫出家。
现在出家修行呢,情况不同,时代不同,也不是你所想的那么简单。过去说出家修行,就是清净念佛、拜佛、诵经;现在就不太可能,日常事务很多。而且出家责任相当大啊,不但自己要修行解脱,还要准备资粮度众生,要担起更重要的任务。这些事情都要想好,想好就不后悔!
78. 学佛后对世间的很多事情看得淡,以致觉得没意思,又没有出家的缘份,该怎么调节?
对很多事情觉得没有意思,想出家又没有出家的缘分,该怎样调节呢?那就应该了解出家和不出家的真实意义。出家是什么呢?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烦恼家(出生死家),出烦恼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只是出世俗家,穿一件出家的衣服,没出烦恼家,没出生死家,就不是真正的出家。在家是照样可以修行的,你身在家而心出家就是一样的修行。所以身在尘世,心在山林,内心保持清净,等于出家一样。这是可以调节的。
79. 我们受了菩萨戒,若犯戒怎么办?心里很害怕,是不是罪过很深?
那就要看情况,菩萨戒有重戒、轻戒。在家菩萨戒是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犯了重戒就要重新受,轻戒就忏悔,要在佛菩萨的面前,当着三师以上忏悔。假如是故意犯,明知故犯,犯了还不以为耻,认为这是个乐趣,而且累犯不改、不忏悔,那就很严重了。
至于罪过的轻重,就要分别情况。菩萨戒是心戒,假若你心里面对众生有悲心,不起嗔恨,就不犯戒。假如你没有悲心起嗔恨,那就根本犯戒。有些戒犯了没有罪,有些戒犯了很轻,有些戒犯了很重,情况不同,不是一概都很重。
受菩萨戒、学菩萨是好事情,不要怕,要有决心,要勇敢。学菩萨就是要有悲心,要救苦救难,悲心是根本!有什么好怕的?当菩萨是最好的事情,救别人的苦难,帮助别人,只有当菩萨才做得到。不当菩萨就只管自己,各人自扫门前雪,这种私心杂念的人,品格不高,不值得学啊!
80. 犯了五逆重罪能受菩萨戒吗?
五逆重罪指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那是堕无间地狱的罪,犯了这种罪的人严格来说都是不能受戒的,他恶得很嘛!制定这一条就是让你不要犯这个戒,是这个意思。如果真正犯了五逆重罪的话,若能有善根或者是转念之间能够忏悔,真心悔改,一样可以受戒,这是灵活变通的,并不是铁板一块。
81. 经上说,诵二十一天《法华经》就可以见普贤菩萨,怎样诵读加持力才大呢?
你不一定要见到普贤菩萨,你只要安心诵,与普贤菩萨的愿望相应,普贤菩萨必然会在暗中保护你。
你工作忙,日常事务又多,就不要勉强,否则身体受不了,有身体就可以长远诵。学佛修行,不要急,也不要缓,要适当。就像弹琴一样,弹得过急,弦要断,过缓又不出音调,一定要平和、适当。你不一定每天要念完一遍,可以念一半或者三分之一都可以。
比如我读《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共六百卷,一天怎么念得完呢?一般十天都念不完,我就按计划,一天念五卷,慢慢积累下去,到了半年六百卷就念完了,而且还有好处。我读的许多大经都是按照这个方法读完的。像你那么急,怎么行呢?那个要不得,过于急了不行。
《法华经》共二十八品,你可按照计划,第一天念九品,第二天念九品,第三天念十品,这样三天就轻轻松松地念完了,也不觉得劳累,日常生活工作都兼顾了,收益还很大。你要是想一天读完,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神就受不了,其他的工作也干不好。而且你那个是囫囵吞枣啊,猪八戒吃人参果嘛,尝不到味道。对不对?要慢慢来,边读边思维,这样才有好处,把你急躁的病也治了,对身体也有好处,心理状态也就正常。从现在开始,就按我说的这个方法,照着做,保证不错。
至于说加持力的大小,就看你的心了。心要诚,心要远大,心要对佛菩萨恭敬,心要对众生悲悯,有这个心,哪怕你读一卷,念一句佛号,那个力量都大得很。懂么?不是数量越多力量就越大,如果心不到,哪怕你念得再多,也不起作用。就像有些老人念佛,不懂方法,心不诚,没有大心,一天到晚念,念得唇疲舌焦,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所以关键是心要诚,心要大,缓缓地念下去,那个力量很大,念一句顶一百句,顶一万句!
82. 小孩看书可以过目不忘,长大些后就丧失了这个功能,这是什么原因?
孩童时期,具有童真,灵性还在,慢慢长大就与世间相关系了,涉猎深后,就牵扯到社会各方面。他的思想一开展,感情一冲动,烦恼加重,理智受蒙蔽,就把灵性掩盖了,当然就要迟钝得多,世间都是这样子的。
83. 最近我觉得我的记忆力非常好,有些书的内容看一遍就记住了,这是何道理呢?
这有两方面关系,一是思维活动,经常用到它就灵活,就像水一样,池塘的水容易腐朽,溪里的水、河里的水是活动的,就要灵活得多,流水不腐嘛;另外就是佛家讲修行,慢慢定力增加了,智慧增长了,就会有所不同。
84. 念经是快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啊?
念经要不快不慢,要合适。念快了来不及喘气,念慢了速度又不够,同修行一样,跑快了易摔倒,走慢了又没有进展。不要在表面上求快,最重要就是心诚,心要诚恳,要专一、安静,到这个境界,才有功效。若太快了,把字念掉了、念错了,反而不好。太慢了呢,心又容易散乱,打妄想。所以要不快不慢。
85. 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学佛修行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呢?
开口吃饭,到吃一半,最后吃完,只有自己最清楚。开口吃的滋味比较浅,慢慢吃到一半,就深入了,吃完以后啊,身心轻快,肚子吃饱了,境界就不同了,这个只有自己才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有个譬喻,佛在世时有个痴人,有天饿了吃饼子,吃一个不饱,两个也不饱,吃了第七个就饱了,他说,早知道我就只吃这一个就好了!哈哈,他不晓得渐次和积累的道理!
86. 修习戒定慧后,具体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是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持戒就是自己受了什么戒,就要守,比如说受了三皈五戒,就要修十善业。修定就是静坐,“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微妙塔,宝塔顷刻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说明修定的功德很大啊!修慧就要读经典,学习经典。除此以外,还要多做功德事情,培功德,积福报,福慧双修。修行,要脚踏实地,不要求快,也不能慢,慢就懒惰了,欲速则不达,要不缓不慢,适中,一步步走。
至于这个效果就是要看经过修持,一天两天三天慢慢延续下去,看你的习气断没断?以前有傲慢的习气,经过修持以后,谦虚和蔼,心平气和,就得了受用了。以前贪心重,贪权贪财贪色贪名贪利,什么都想贪,经过修行以后,对于一切物质境界,能够看得淡,就说明进步了,有受用。过去爱发嗔恨,动不动就骂人打人,说粗恶语,经过修行以后,心平气和,而且对人很慈悲平和,就得到受用了。现在得到受用,积累下去就是成佛的因,这是不可思议的。
87. 我和我媳妇志不同道不合,她想让我一天到晚围着她转,而我又得干事业,她就老和我吵架,是不是应该去改变她的世界观呢?
那你就要心胸宽广点,态度温和点,她要吵,你就让她吵,你不要理她,她吵一会儿也就不吵了。在言行上,不要抗拒她,慢慢改变她的内心,就好了。假若你把眼睛瞪起,尽管你不说话,也表示你内心对她不满,也是在抗拒她,就相当于火上浇油。
解决这件事情的主动权在你,你一定要耐心点,要尊重她,平等对待她,多关心她,跟她讲道理,让她理解你,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就会被感化的。
你想用你的世界观来改变她的世界观,那得看你是什么世界观?以正确的来改变不正确的是可以的,假如是不正确的,你怎么改变别人?当然,清官难断家务事,无论如何,还是自己来解决,两个人来解决。
88. 成佛之道,有没有一条又快又好的捷径?像坐飞机一样呢?
最快最好就是发大乘心,发坚固菩提心。你说是发了心马上就成佛也不可能,还必须有一个修行的阶梯,踏踏实实地把成佛的资粮准备好。就像你要坐飞机,必须要先把飞机造好,把起飞前的一切安全事项精心准备完毕。飞机的造价高啊!很多个亿!每一个螺丝都不能出问题,而且要求飞行员技术过硬,还要看天气状况,否则飞到半空中掉下来,机毁人亡。所以不能盲目图快。
修学菩萨行就是如此,必须发心,必须踏踏实实地修学,必须要有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每个菩萨都有愿,普贤菩萨十大愿,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有十二大愿。
愿力不可缺,随着愿力,本着四无量心,修四摄六度,经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最后到达成佛的究竟位,这是有阶梯的。《华严经》将菩萨修行成佛的路线图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又分为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名资粮位;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名加行位;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或见道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而复修习…
《实修问答集 1~100例 (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