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意義,抓住綱要。而且在學的時候,做到眼睛看書、耳朵聽講、心裏記叁結合,這是一個學習方法。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老師邊講,我們邊記,記下來以後把它整理出來,交給老師,不懂,再改,這樣就上進了。所以學習一要用心,二要有正確的方法。

  77. 我大學畢業後開了個公司,現在不想開了,准備出家,好不好呢?

  還是要把公司開好,把工作做好,有力量有財源就能多做好事,多做利益衆生的事。在行菩薩道時,心地清淨,心地光明,沒有雜念,沒有汙穢的東西,這就是在家的出家。懂不懂?不一定是穿和尚衣服才叫出家。

  現在出家修行呢,情況不同,時代不同,也不是你所想的那麼簡單。過去說出家修行,就是清淨念佛、拜佛、誦經;現在就不太可能,日常事務很多。而且出家責任相當大啊,不但自己要修行解脫,還要准備資糧度衆生,要擔起更重要的任務。這些事情都要想好,想好就不後悔!

  78. 學佛後對世間的很多事情看得淡,以致覺得沒意思,又沒有出家的緣份,該怎麼調節?

  對很多事情覺得沒有意思,想出家又沒有出家的緣分,該怎樣調節呢?那就應該了解出家和不出家的真實意義。出家是什麼呢?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出煩惱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只是出世俗家,穿一件出家的衣服,沒出煩惱家,沒出生死家,就不是真正的出家。在家是照樣可以修行的,你身在家而心出家就是一樣的修行。所以身在塵世,心在山林,內心保持清淨,等于出家一樣。這是可以調節的。

  79. 我們受了菩薩戒,若犯戒怎麼辦?心裏很害怕,是不是罪過很深?

  那就要看情況,菩薩戒有重戒、輕戒。在家菩薩戒是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犯了重戒就要重新受,輕戒就忏悔,要在佛菩薩的面前,當著叁師以上忏悔。假如是故意犯,明知故犯,犯了還不以爲恥,認爲這是個樂趣,而且累犯不改、不忏悔,那就很嚴重了。

  至于罪過的輕重,就要分別情況。菩薩戒是心戒,假若你心裏面對衆生有悲心,不起嗔恨,就不犯戒。假如你沒有悲心起嗔恨,那就根本犯戒。有些戒犯了沒有罪,有些戒犯了很輕,有些戒犯了很重,情況不同,不是一概都很重。

  受菩薩戒、學菩薩是好事情,不要怕,要有決心,要勇敢。學菩薩就是要有悲心,要救苦救難,悲心是根本!有什麼好怕的?當菩薩是最好的事情,救別人的苦難,幫助別人,只有當菩薩才做得到。不當菩薩就只管自己,各人自掃門前雪,這種私心雜念的人,品格不高,不值得學啊!

  80. 犯了五逆重罪能受菩薩戒嗎?

  五逆重罪指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那是墮無間地獄的罪,犯了這種罪的人嚴格來說都是不能受戒的,他惡得很嘛!製定這一條就是讓你不要犯這個戒,是這個意思。如果真正犯了五逆重罪的話,若能有善根或者是轉念之間能夠忏悔,真心悔改,一樣可以受戒,這是靈活變通的,並不是鐵板一塊。

  81. 經上說,誦二十一天《法華經》就可以見普賢菩薩,怎樣誦讀加持力才大呢?

  你不一定要見到普賢菩薩,你只要安心誦,與普賢菩薩的願望相應,普賢菩薩必然會在暗中保護你。

  你工作忙,日常事務又多,就不要勉強,否則身體受不了,有身體就可以長遠誦。學佛修行,不要急,也不要緩,要適當。就像彈琴一樣,彈得過急,弦要斷,過緩又不出音調,一定要平和、適當。你不一定每天要念完一遍,可以念一半或者叁分之一都可以。

  比如我讀《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共六百卷,一天怎麼念得完呢?一般十天都念不完,我就按計劃,一天念五卷,慢慢積累下去,到了半年六百卷就念完了,而且還有好處。我讀的許多大經都是按照這個方法讀完的。像你那麼急,怎麼行呢?那個要不得,過于急了不行。

  《法華經》共二十八品,你可按照計劃,第一天念九品,第二天念九品,第叁天念十品,這樣叁天就輕輕松松地念完了,也不覺得勞累,日常生活工作都兼顧了,收益還很大。你要是想一天讀完,又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神就受不了,其他的工作也幹不好。而且你那個是囫囵吞棗啊,豬八戒吃人參果嘛,嘗不到味道。對不對?要慢慢來,邊讀邊思維,這樣才有好處,把你急躁的病也治了,對身體也有好處,心理狀態也就正常。從現在開始,就按我說的這個方法,照著做,保證不錯。

  至于說加持力的大小,就看你的心了。心要誠,心要遠大,心要對佛菩薩恭敬,心要對衆生悲憫,有這個心,哪怕你讀一卷,念一句佛號,那個力量都大得很。懂麼?不是數量越多力量就越大,如果心不到,哪怕你念得再多,也不起作用。就像有些老人念佛,不懂方法,心不誠,沒有大心,一天到晚念,念得唇疲舌焦,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所以關鍵是心要誠,心要大,緩緩地念下去,那個力量很大,念一句頂一百句,頂一萬句!

  82. 小孩看書可以過目不忘,長大些後就喪失了這個功能,這是什麼原因?

  孩童時期,具有童真,靈性還在,慢慢長大就與世間相關系了,涉獵深後,就牽扯到社會各方面。他的思想一開展,感情一沖動,煩惱加重,理智受蒙蔽,就把靈性掩蓋了,當然就要遲鈍得多,世間都是這樣子的。

  83. 最近我覺得我的記憶力非常好,有些書的內容看一遍就記住了,這是何道理呢?

  這有兩方面關系,一是思維活動,經常用到它就靈活,就像水一樣,池塘的水容易腐朽,溪裏的水、河裏的水是活動的,就要靈活得多,流水不腐嘛;另外就是佛家講修行,慢慢定力增加了,智慧增長了,就會有所不同。

  84. 念經是快點好,還是慢一點好啊?

  念經要不快不慢,要合適。念快了來不及喘氣,念慢了速度又不夠,同修行一樣,跑快了易摔倒,走慢了又沒有進展。不要在表面上求快,最重要就是心誠,心要誠懇,要專一、安靜,到這個境界,才有功效。若太快了,把字念掉了、念錯了,反而不好。太慢了呢,心又容易散亂,打妄想。所以要不快不慢。

  85. 什麼時候才能知道自己學佛修行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呢?

  開口吃飯,到吃一半,最後吃完,只有自己最清楚。開口吃的滋味比較淺,慢慢吃到一半,就深入了,吃完以後啊,身心輕快,肚子吃飽了,境界就不同了,這個只有自己才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有個譬喻,佛在世時有個癡人,有天餓了吃餅子,吃一個不飽,兩個也不飽,吃了第七個就飽了,他說,早知道我就只吃這一個就好了!哈哈,他不曉得漸次和積累的道理!

  86. 修習戒定慧後,具體效果體現在哪些方面?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是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持戒就是自己受了什麼戒,就要守,比如說受了叁皈五戒,就要修十善業。修定就是靜坐,“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微妙塔,寶塔頃刻化爲塵,一念靜心成正覺”,說明修定的功德很大啊!修慧就要讀經典,學習經典。除此以外,還要多做功德事情,培功德,積福報,福慧雙修。修行,要腳踏實地,不要求快,也不能慢,慢就懶惰了,欲速則不達,要不緩不慢,適中,一步步走。

  至于這個效果就是要看經過修持,一天兩天叁天慢慢延續下去,看你的習氣斷沒斷?以前有傲慢的習氣,經過修持以後,謙虛和藹,心平氣和,就得了受用了。以前貪心重,貪權貪財貪色貪名貪利,什麼都想貪,經過修行以後,對于一切物質境界,能夠看得淡,就說明進步了,有受用。過去愛發嗔恨,動不動就罵人打人,說粗惡語,經過修行以後,心平氣和,而且對人很慈悲平和,就得到受用了。現在得到受用,積累下去就是成佛的因,這是不可思議的。

  87. 我和我媳婦志不同道不合,她想讓我一天到晚圍著她轉,而我又得幹事業,她就老和我吵架,是不是應該去改變她的世界觀呢?

  那你就要心胸寬廣點,態度溫和點,她要吵,你就讓她吵,你不要理她,她吵一會兒也就不吵了。在言行上,不要抗拒她,慢慢改變她的內心,就好了。假若你把眼睛瞪起,盡管你不說話,也表示你內心對她不滿,也是在抗拒她,就相當于火上澆油。

  解決這件事情的主動權在你,你一定要耐心點,要尊重她,平等對待她,多關心她,跟她講道理,讓她理解你,人心都是肉長的,時間長了,就會被感化的。

  你想用你的世界觀來改變她的世界觀,那得看你是什麼世界觀?以正確的來改變不正確的是可以的,假如是不正確的,你怎麼改變別人?當然,清官難斷家務事,無論如何,還是自己來解決,兩個人來解決。

  88. 成佛之道,有沒有一條又快又好的捷徑?像坐飛機一樣呢?

  最快最好就是發大乘心,發堅固菩提心。你說是發了心馬上就成佛也不可能,還必須有一個修行的階梯,踏踏實實地把成佛的資糧准備好。就像你要坐飛機,必須要先把飛機造好,把起飛前的一切安全事項精心准備完畢。飛機的造價高啊!很多個億!每一個螺絲都不能出問題,而且要求飛行員技術過硬,還要看天氣狀況,否則飛到半空中掉下來,機毀人亡。所以不能盲目圖快。

  修學菩薩行就是如此,必須發心,必須踏踏實實地修學,必須要有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每個菩薩都有願,普賢菩薩十大願,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菩薩有十二大願。

  願力不可缺,隨著願力,本著四無量心,修四攝六度,經過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最後到達成佛的究竟位,這是有階梯的。《華嚴經》將菩薩修行成佛的路線圖分爲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其中又分爲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爲助道資糧,名資糧位;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名加行位;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于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或見道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爲斷除障而複修習…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族姓簡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