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之智,名修習位;經過等覺到妙覺,證入佛位,名究竟位。
從初地到十地依次圓成十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願、力、智,那就是一步一步地實修實證。
初地斷掉分別二障,自利利他,廣修布施,施而不執,叁輪體空,圓成施度。
二地心性清淨,具足清淨見,在行動中遠離煩惱汙染,嚴持菩薩的叁聚淨戒,圓成戒度。
叁地成就勝定即殊勝的禅定,證得微妙的法樂,生起慧光,心胸廣大,忍辱柔和,圓成忍辱度。
四地在修行中精進努力,安住于菩提分法,除掉身見、邊見、一切邪見,慧焰增勝,圓成精進度。
五地能夠圓通真俗二谛,修行禅定,圓成靜慮度。
六地般若智現前,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圓成般若度。
七地用力觀一切諸法無相,加功用行,時間很長,圓成方便度。
八地觀諸法無相,由勉強到自然,任運自如,修無相觀,觀我、法二空,一切內境外境現前,做到如如不動,不爲無明煩惱所障,真正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這時完成願度。
九地成就殊勝微妙的智慧,具備四無礙解:法無礙解、辭無礙解、義無礙解、樂說無礙解。此時就能說法利生,完成力度。
十地具足衆妙功德,斷除一切煩惱障礙,證得法身後,智慧就像天空的雲一樣,布滿天空,降大法雨,使衆生得到滋潤,大地得到清涼,完成智度。然後經過金剛道,徹底伏除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和種子。
所以學佛就是悟真求實,來不得半點虛假,十地修行的次序就是分分斷,分分證,斷一分無明就證一分真如,這樣就逐步積累起來。看起來困難,時間很長,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但你只要發了心,因中就有果,這個果是不可思議的。雖然說利根特別聰明,能夠頓悟頓斷。殊不知這個漸與頓是統一的,頓必須有漸,經過漸才有頓,今生悟得快、斷得快、登果快,都是過去世累積修行的結果。比如說你現在是個博士,但你必須要經過幼稚生、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的這個次序,逐步學習,最後才能獲得博士學位。
89. 超度死去的親人,是自己如法修行回向的力量大呢,還是在寺院裏作佛事作用大?
這個問題需要結合。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母親死了,作爲兒女追薦母親,讀經、拜經、念佛號,比較誠懇,這個力量就大。自己如法修行並回向,這是一種力量。另外就是做佛事,靠叁寶的威力來加持。這兩種結合起來,功用就大。假如自己只是作個樣子而已,不誠懇;做佛事呢光是請僧人來念一下,那就起不到什麼太大的作用。
90. 人應該如何對待故去的親人?
思念故去的親人是自然的親情。思念父母恩、思念師長恩、思念朋友的友情,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化思念爲行動,在佛法來講,以種善、種功德來追念他,使他得到好處,這是正確的思念。
91.
我和媽媽朝夕相處幾十年,現在她走了,我很難過,在家經都念不下去,也沒有心情上班,內心都是空的,也不知道她究竟往生沒有?我該怎麼辦呢?
你要保持安定,不要難過,不要悲傷。你給你母親組織臨終助念,她走的時候很安靜,你超度了她,她已經往生了,你盡了大孝,還有什麼可傷心的呢?平常有時間你就要多念佛,如果你過于傷心,讓她擔心你,就還要障礙她,因爲她往生後,是有他心通的。
學佛人應與普通人有所不同,要明理,你光是那麼悲傷,把工作荒廢了,生活不安定,那就是摧殘自己,要不得!你應該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一方面把身體保持好、工作搞好,另外還要多做好事,這樣對你母親就有好處。你若能把這個心回向給廣大的衆生,就是盡大孝。就像地藏菩薩一樣,心願廣大,由報母恩擴大爲報衆生恩。
92. 如何理解念佛法門的自力和他力?能知道自己往生到哪個品嗎?
淨土法門講通過念佛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需要自力和他力結合。自力是自己主觀上的努力,他力就代表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力,二者是結合起來的。單純靠自力不行,單純靠他力也不行。
單純靠自力的話,業障重,煩惱多,你要想一下子得解脫不可能。但是你不靠自力,純粹靠他力,就像一兩歲的小孩兒學走路一樣,他要願意走才能走,他要不願意走的話,媽媽把他強拉著走,他怎麼都不走,他要哭,根本不行。他媽媽就是他力。必須要靠他自己主觀上願意走,雖然走不穩當,媽媽拉著他,慢慢學走,自力、他力結合,就能學會走路。
爲什麼說完全靠自力不行呢?由于業障重、煩惱多,修行時間會很長,就必須要靠他力。淨土法門的特點就是自力、他力結合,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帶業往生。阿彌陀佛的願力很大,你能夠發那個“往生”的心,念佛,就在他的願力加持之中,臨命終就具備了往生的條件。
但是最重要的還要有自力,不能完全依靠他力。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一樣,小孩兒不走,你強拉他,他哭,在地上耍賴,就是不走,你有什麼辦法呀?所以這個自力很重要。
自力是什麼?就是信、願、行叁結合,信仰要堅定,願力要誠懇,再結合行持。同時,在主觀上對于五濁惡世應該有厭離心,若你對五濁惡世沒有厭離心,貪愛心重,欲望心重,你念佛也起不了作用。“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斷不離娑婆”,就說明這個道理,念不專一不行。如何專一呢?心、口、耳都不能亂,專一不散亂!
另外就是心中的願力要大,以叁心念佛,第一個正直心、誠懇心;第二個深善心,一切合乎善法;第叁個廣大心,要回向,將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衆生。這樣子來念呢,就會起很大的作用,再加上阿彌陀佛的願力,自力和他力兩種結合起來,肯定往生,當然是帶業往生。
至于往生以後的品呢,就看你平時的作爲,看你的心力怎麼樣。你善念重,你修的人天法,你多念阿彌陀佛,起碼是下品;你欲念減少了,叁業清淨,這樣子念佛,再結合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中品;你發菩薩心,悲心重,願度衆生,以這種菩提心而念佛,起碼是中品以上或上品。
93. 是不是自力越大,他力越大?
阿彌陀佛的願力不是隨你的自力大小決定的,你只要是起了心,與他的心就相應,就會感受到他的加持。自力越大,說明你心越誠懇,又修廣大心,阿彌陀佛就隨你的力量來加持你、接引你,你的感應就明顯,好像他力很大似的。實際上,阿彌陀佛對每一個衆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悲心、悲願,他的願力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你主觀上不努力,或者說只有一點點努力,所得到的感應和加持就小。不要以凡夫心來揣測佛心!
94. 怎樣理解往生到西方淨土?什麼東西往生了?是靈魂往生了麼?
佛教講世界有五濁惡世,有西方淨土。西方淨土的存在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而感得。所謂淨就是沒有染汙,是莊嚴清淨的,不管正報和依報都莊嚴,稱之爲淨土。淨土是存在的,不能否定。
如何生淨土就在于你的心,你的心能夠經常念佛,經常存善念做好事、培功德,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應,臨終時,就可以即刻往生。這個生不是靈魂的生,是心靈的感應,這種境界不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事實證明是有的。
那個念佛往生的人,他真正能夠往生,一是他預知時至,一個月以前、半個月以前或者一個星期以前他就曉得;二是在往生的時候香氣滿室,異香滿室;叁是他的身體很柔軟,發紅光,與衆不同,而且有些人雖然去了,但他身體還坐著不動。很多迹象證明往生是事實,不可疑惑。這個往生就不是什麼靈魂不靈魂的了,這是一種淨心、生命的力量。
95. 造了惡業的人受現世報,應怎樣開導呢?
造了惡業的人受現世報,受別人的打擊,工作不順利,生活很痛苦。你就應該以安慰的態度、委婉的態度開導他,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不要直接跟他說因果關系:你造了那個因,你該受那個報,那他當然接受不了啊!你只能說學佛人要隨緣過生活,多學忍辱般若蜜,忍辱就是福,吃虧就是福,造業由自己,別人要打擊你,那是他在造業,你就讓他造業,等于是你自己在消業。你這樣好好和他解釋,他絕對不會生氣,也比較容易接受。
作爲一個學佛的人,去開導、勸解別人一定要有智慧,講究方式方法。爲什麼佛有圓教、頓教,也有權教?權教就是方便,對哪種根基說哪種法。觀世音菩薩現叁十二應身,就是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爲之說法。佛法不是呆板的,要靈活,以靈活的方法,千言萬語說來說去,是要度他、接引他,使他走正道,中心是這個。
96. 我最近感覺在工作中、事業上,好多事情不太順利、不太如願,應該屬于我的錢財、職務等,卻得不到。這是爲何呢?
要耐心等待,你不要急。在現有的狀況下好好努力,肯定有機會,千萬不要急躁,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馬上實現的。你在工作上會繼續發展,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何必急呢?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播下了種子,必然有果,這是個因果規律。
你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有兩個方面要注意一下:
一、工作上要有表現,盡職盡責,做出成績,就會得到大家的贊同、擁護。
二、自己態度方面盡量做到和藹,與人相處忍耐、寬容。在佛教來講,多同情別人,多修悲心,遇事不要專門爲自己著想,多爲別人著想,一心爲別人,就把你的缺點改正了,改正了就是一帆風順,事業就順利。
97. 單位裏面很複雜,有人看你太強,就想把你扳倒,而且明年是我的本命年,會不會有些坎坷?
你能力強,工作方面表現好,得到衆人擁護,就不要怕個別人的力量!在佛家來講,耕耘了,種了善因,人天擁護,人天歡喜,個別人要壓是壓不倒的,這是個因果規律。你要認清這一點。
至于說本命年,佛教是不講究這套的,命由自己創造,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不要去相信那些。主要在于自己,不要灰心,不要怕,最重要的是隨時隨地多培善因,不要管哪個年,什麼難關都沖得過!
98. “沒有般若的修行都是外道”這句到底對不對?禅定中出現景象應如何看待?到底是好還是壞?
外道不外道,就看有沒有正見。有正見的修,也就是依據般若而修行作觀察,般若主要就是講“無我”,“我”是生死根本。注意這個問題,你不拔出生死根本,不“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拔除由我執産生的貪嗔癡,走的是什麼道路?那就不是佛法的正道!
“我要求證神通,求得身體長生不死”,這都是心外求法。什麼叫外道啊?心外求法,執著于形象就叫做外道。所以必須要有智,要具有智慧和正見才行。根本辦法就是拔除煩惱,解決生死根本,因此必須要勤修戒定慧,才能熄滅貪嗔癡。
靜中能夠看到一些境界,是好還是壞?這就得看是什麼相了,假如你是在靜中、無執著中自然地現出光明和佛菩薩相,那是好的境界。假如以執著貪愛心,也會産生各種相:神相、鬼相、菩薩相、羅漢相等,都可以産生,那你就要注意,這不是好現象。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必須要無所執著,淡然冷靜,不要貪戀,不要去追求那個相,否則,就要中邪,神經顛倒就會走火入魔。
99. 家庭中如何處理惡緣?
既然曉得有惡緣、善緣,作爲學佛人就要善于對待,有個正確的觀點。善緣當然很順心,惡緣就有點不順心,這就需要我們化冤爲親,做到冤親平等。他本是冤你又跟他結新怨,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冤不能化解,那是痛苦啊!長期的痛苦啊!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那麼如何對待惡緣呢?做到冤親平等才可以解冤,君子以德報怨。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四行裏第一個就是報怨行。儒家也講,以理服人是不行的,要以德來感化他,才能把他同化過來。因此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具體問題時,心胸寬大一點,學點忍辱波羅蜜就解決問題了。
100.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
在衆生境界來講,對一般衆生來說,這是個難題,要得到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是不容易的。什麼原因呢?對于家庭來說,清早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這個問題不解決啊,就要鬧矛盾,要吵嘴,這是必然的。還有興趣不相投等各種原因。那麼如何達到和睦的家庭?就要真正根據佛家的精神,不管女方男方,都要慈悲仁愛,要容忍、謙和。有了這個精神,就可以使家庭能夠在困難之中減少困難,在爭吵之中大家互相容忍。若一方是鋼,另一方也是鋼,鋼對鋼必然起火。佛家講慈悲,儒家講仁愛,老子講柔和,這個道理很真切、很了不起,要做到這個才行。至于說經濟困難,只要做到勤勞刻苦,就可以克服、可以解決,而精神上的問題是最重要的。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