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默念回複清淨本心

  STE-019-10月3日開示

  

  默念回複清淨本心

  

  各位同修:大家好!

  

  (衆):師父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

  

  好,好。請問一下在座之中的您有看過儒家《四書》裏面的《大學》這本是的請舉手。你以前看過或是有聽過空海講過《大學》的請舉手,好,OK。

  

  大多數的人還是沒有看過哦,那你有學過讀過研習過中庸《四書》裏面的《中庸》這本書的請舉手?舉高一點,還不到十位,更少。上個禮拜在文廟那邊,就是紀念孔子誕辰的時候,那應主辦單位的邀請,去講解了兩個小時的有關“中庸之道”。《中庸》這本書,這是屬于儒家四本很重要書的其中一本,而且也是算是很高深的一本。《論語》比較好理解,《論語》比較普遍。《中庸》的主要精神內容也都是孔子所講。但是這是屬于他們裏面高層師生真正在……也就說不傳之密,沒有向外廣傳,那只有裏面在內部流傳的。孔子教學一樣有顯學嘛,對外一般大衆,然後有比較高深的,就好像說要培育你成爲老師資格的,那就會講到這方面。如果只是一般的學生,那就講《論語》,《論語》就是一般的授課,一般的學生。那如果要培育具備老師資格可以指導別人的,就是要學《大學》跟《中庸》。那《大學》跟《中庸》這兩本,《大學》他是屬于強調一個人要“平天下,立天下”的話,你必須要…那是有次第有步驟。所以追跟究底來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有次第步驟這樣,那提到的就是追根究源,我們要來到“格物致知”。

  

  那《大學》一開始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些都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爲人處事很重要的原則。問題是《大學》之道,它所講的只是講一些比較原則性的,比較原則性,包括說要“明明德。”那怎麼樣“明明德,”這個不容易。所以《大學》它是精簡然後講一些重要的,那《中庸》呢,它就更一步怎麼樣來“明明德”。所以如果《大學》跟《中庸》兩本來講的話,《大學》是教我們大人之學,怎麼樣去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來利益衆生,《大學》講的是這方面。那《中庸》呢,是進一步告訴我們,你怎麼樣修身養性,怎麼樣真正讓自己的本心本性開發出來,流露出來,讓我們能夠擁有,來到高等的心靈品質,高等的智慧的呈現。

  

  所以身爲中國人,這四本書,大家應該要好好地珍惜,因爲這裏面含有非常多的智慧珍寶,智慧珍寶。將來全世界各國都會向中國儒家跟老莊的“道”的智慧來挖寶。未來全世界的趨勢一定會朝向這方面,因爲現在的世界是以經濟物質工業方面挂帥,但全世界卻呈現出人類心靈的空虛,動蕩不安,以及錯誤的對待生態環境,讓全世界出現蠻多的危機。所以以後全世界要解決全世界的這個大問題,世界各國會陸陸續續一定是向東方。尤其是向中國來挖寶,那這些寶呢,就是在儒家跟老子還有佛教,中國擁有這叁大世界的文化,非常珍貴的資産。叁大世界文化資産。這些都是擁有高等的智慧。那這些高等的智慧呢都在中國彙合結晶,所以老祖宗留下給我們非常多的珍貴的珍寶,我們要好好地去珍惜它,然後進一步把它弘揚光大,讓世界都能夠受益,這是未來世界的趨勢。

  

  再來《中庸》這一本,我今天稍微簡短的跟大家講一下《中庸》裏面的精華,因爲儒家是孔子他是向來不強調那些怪力亂神的,孔子向來是講求求真求證的。所以怪力亂神那些孔子是不喜歡的,所以不搞迷信的,所以儒家所講的都是,也是盡量以曆史還有事實爲主來講。那《中庸》講的,我現在念幾句,然後等下再我們要切入重要的核心,《中庸》一開始就提到:“天命之謂性,天,老天爺的天。率性之爲道,修道之爲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裏用的名詞跟老子所講的《道德經》有些不一樣,有些不一樣,但大致都相同,而且這個核心跟老子所講的道是相同的。

  

  因爲孔子曾經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過,所以孔子對這方面他也有相當的深入的了解,加上孔子後來他一樣學會去看這個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中庸》裏面都有提到,你真正要開啓高等的智慧。就是要見賢思齊。還有要向法界大自然來學習,以大自然爲師,孔子很多智慧都是向大自然看齊學習的。《中庸》裏面都有記載。再來我們等一下會講,什麼叫“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爲道,”等下會講,再來要跟大家分享,現在講的都是《中庸》裏面很重要的辭句,《中庸》的第七章裏面提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一般人都認爲自己很聰明,人皆曰“予知”很有智慧,我很有智慧啦,也就是說一般人都認爲自己很有智慧,但是呢,卻是“驅而納諸罟”,這個罟就是捕抓捕抓動物的那個網,獵人設下網。捕抓動物的那個網。“擭”就是捕抓野獸的器具。還有陷阱,也是捕抓野獸用的。所以這裏意思是說,一般人認爲自己很聰明,但常常是“驅”。就是沖,沖,沖一直地沖、沖、沖。結果沖向哪裏呢,沖入了獵人的網裏面,沖入了獵人的陷阱裏面,沖入了那些獵人所設下的那些捕獸器裏面,也就是所謂的沖入了苦海。

  

  你看呢,儒家一樣,《中庸》裏面,這個都是中庸裏面的詞句,“而莫之知辟也”。一般人卻不知到要去避開這方面的陷阱。這方面的束縛,牢籠,一般人不容易避開,那因爲它不知道,也就是說沒有智慧的話,沒有擇法能力,通常就是這樣,肓目地沖沖沖,結果沖向了苦海。所以很多人很努力打拼、奮鬥。結果到後來,他發現怎麼事與願違,怎麼現實呈現出來的是這麼多的憂悲惱苦,痛苦。所以你看哦《中庸》裏面一樣都有清楚地提出這方面。

  

  再來十叁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孔子一樣講出來,就是說“道不遠人”而且第一章就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這就是孔子一樣他體會到:道就是我們生命的總源頭,你把它用什麼名稱都無所謂,儒家比較慣用的就是無極。《易經》裏面講的“無極”,就是我們所有衆生,所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總源頭。中國的《易經》把它稱爲“無極”,儒家比較慣用“無極”在講,那《中庸》裏面孔子一樣用“道”這個名稱在講。有時候講“天”,都是指的都是我們生命的這個總源頭。

  

  所以孔子一樣了解“道”,我們這個生命總源頭,就是“不可須臾離”呀,我們要了悟生死大事啊。這個很重要,爲什麼孔子他體會到,“朝聞道,夕死可也”朝聞道,早上能夠聽到真正的“道”,了解生死大事。噢,孔子他就覺得:我生生世世在找尋的那個生命的歸依處,那個真理實相,終于我聽到了,我了解了,那這時候呢內心深層,最深層裏面那些慌恐不安呢,通通消失。所以安心自在。所以那這時候呢生命已經超越了所謂的生死大事。所以很安心自在,就算晚上死也一樣無所謂,但那個絕對不是悲觀消極,絕對不是這樣,而是一種安心自在。不再慌恐。

  

  所以“朝聞道,夕死可也”。所以要了解,你要聽到什麼叫做真正的道不容易,千萬不要以爲這個很簡單啊。“道可道,非常道,”這個我們會背呀,千萬不要以爲說,這個我已經知道了。沒那麼容易,真地要好好去了解道是什麼。因爲攸關我們,不管每個人,你否定那是你個人的事,你現在否定,將來你年紀大了。尤其是面對生死的時候你一樣啦。會要去了解生命的生死大事啦。一定要會了解生命生從哪裏來,如果你生死大事,你沒有真正了解的話,你的內心一定不會真正的安心哪,不會的。你再怎麼否定,到最後你還是要低頭了,因爲這是每個人,他的生命都要找尋的,生命的生從哪裏來,死往何處去,你才會真正地安心自在。所以孔子就講那句話“朝聞道,夕死可也”。那孔子他也很清楚,“道”它是“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這個都是很重要,如果我們的觀念知見錯誤。好,我現在繼續在講詳細一點。孔子也提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一樣,你可以繼續把它延伸。包括說我們生命所要追求的,你認爲說那個終極目標是什麼,不管你用什麼名稱,一樣你都可以把它套進去。比如說你認爲說把它稱爲天堂,假設你把它稱爲”“天堂”,天堂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天堂。類似這樣的,你可以把它套進去,你生命所在追求的那個終極目標。

  

  一樣,所以儒家是不要那些肓信迷信,但是一樣會要來到會來探討生命的實相,了解生命的實相。再來《中庸》裏面又有提到“爲天下至誠”至就是最高,誠實的誠。“爲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占天地之化育,可以占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你看哦,這一段話講的就是,一個人要來到真誠真心。你如果是真誠真心的話,那這樣,你就能夠把老天爺給我們本心本性,清淨的本心就可以流露出來,這個叫做“爲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真誠真心可以說是我們的本心本性的流露,它的用,用出來,它一定是真誠真心。有體、相、用嘛。體,本心本性,它有體的呈現,然後它也可以觀察到那種相的存在,那它作用出來呢就是真誠真心善待每一個人,沒有虛僞,而且呢它是慈悲大愛的流露。

  

  所以有學員問到,什麼是我們的本心的情況,我們的本心也可以把它解析爲,體、相、用,體、相、用。本身的“體”,就是它呈現出來的就是空、明、覺。空,你真正本心的呈現,不會心量狹窄,不會自私自利。空,心量無限的寬大,而且它是明的。 光明的,內心是明。再來,覺,它一定很有覺性,清醒明覺。所以空明覺這個本心,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那個,空,然後又是負面的消極的,悲觀的,空無一物,頑空,不是那一種,那個都是錯解,所以我們的清淨的本心,也就是我們的佛心,…

《默念回複清淨本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