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025-2011-10
北京修德谷《國學》講座
各位親愛的家人,各位同修,大家好!
老師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
好,好!希望每天我們真的都在成長,每天我們都越來越好。那把我們這個…這一種好的心靈品質跟智慧流露出來,回饋這個世間,具體的帶給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祥和,帶給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安詳、越安定,帶給全人類越來越和諧!每天我們成長淨化,同時我們也每天回饋給我們的社會,讓我們的社會會越來越好。大家互相勉勵,朝著這方面一起來共創和諧的新世界、和諧的社會。OK。
《大學》,我是覺得說,龐總他真的很會選呐,這是就好像行家出手,因爲他有相當的…相當的國學基礎,也在帶領大家在成長。當他一接觸空海的資料,結果要排課程,他就排這個很深的課程。因爲以儒家來講,儒家的教育體系是層次分明的。儒家的教育有對童蒙,就是對小孩子階段的這一種教育,那以童蒙階段的教育用什麼…用什麼比較多,用什麼來教育?《弟子規》,對。《弟子規》。所以,比如說幼稚園階段、國小階段,用《弟子規》就是來讓他們逐漸地知道怎麼樣去應對接物,怎麼樣去對待長輩,然後對待朋友。《弟子規》蠻好的。然後再來再漸漸成長,告訴他們大家怎麼樣要懂得孝順,所以《孝經》,這個都是很好的基礎教育。然後再來慢慢成長,《論語》。《論語》就是一般我們爲人處事,包括說施政要怎麼樣去得到民心,怎麼樣讓這個社會穩定。《論語》,“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這樣。然後慢慢地再《孟子》,他是講義。一方面,事實上,孟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嘛,然後孟子他講的,真的把孔子的這些精華精髓都繼續再把它應用。但是要知道,在儒門儒家裏面《論語》《孟子》《孝經》或是這個《弟子規》,這些都是屬于叫做顯學,儒家來講,以儒家系統教育系統來講的話,這些都是屬于顯學。就是說一般次第這樣成長下來,這是對外廣爲流通的對外的教育的方式。那如果你進一步要來到成爲,就好像你要成爲儒門裏面的老師,師資培訓,那這時候,或是…也就是說來到師資培訓這個階段,那孔子這時候就是等于說你進一步要來到進一步利益衆生了,這時候跟大家講的就是屬于《大學》跟《中庸》。所以要知道,《大學》就是一個人學習成長這樣上來,來到了所謂成爲大人之學。
《弟子規》跟《孝經》《論語》這都是教導我們怎麼樣做好我們個人自己,然後《大學》呢,是進一步要去教化要去教導衆生,就好像說你准備來當老師來協助衆生,所以這時候要求的就不一樣,那個所教的內容也不一樣。以前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小孩子的吸收領悟力的階段,然後跟成爲大人之學,那這是不一樣的。所以要知道大學之道講的就是成爲大人之學。那這個大人不是說光是年齡的成熟,真正儒家所講的大人是我們心靈的成熟。心靈智慧的成熟不是年齡的,噢,你滿了二十歲你就成爲大人,不是這樣。所以,你們今天所來學習的這個課程就是儒家四書裏面很重要的階段的《大學》。
前面大家已經有聽過一個小時了,我是希望…我是希望,我們在這叁天內以研習《大學》爲主,那希望大家呢,能夠聽聞了之後認真的去思維,不是光像以前在聽課程或是做學問方式,我是聽過看過然後這樣,或是會背會記,不是光只是這樣,要進一步去正思維,這個很重要。孔子有講過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很重要。我們前面第一個階段是聽、是學,但如果下了課之後,然後就沒有認真再好好去體會,沒有好好去消化,這就變成你只是讓他穿流過去,學而不思則罔,你有聽課等于沒聽課。或是只是,好啦,老師說要考試,我們就背,背下來。你背未必內化成爲你的,也就是說你未必真正的理解。你會…就像很多小孩子會背《道德經》、會背《論語》,但你未必理解。因爲小孩子的這個階段,他們是可以背,但他們的領悟力未必能夠真正領會其中的意思。所以,我們今天如果要以背的能力來講,各位會輸那些小朋友的。有沒有人不服氣?同樣要背《論語》,或是背老子《道德經》或是背《大學》,小孩子他們背的速度背的能力會強于大人。但大人跟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理解力、領悟力。小孩子這方面,他們是要慢慢再曆練再成長上來,他們理解力領悟力才會越來越開發。所以如果我們只是會背會寫,沒有真正去好好消化,那這些呢,一樣,他在你的生命層次來講是屬于在很膚淺的階段,然後漂流過漂流而過。所以爲什麼孔子他就講你“學而不思則罔”,你有學等于沒學,有聽課等于沒聽課。很重要就是我們聽了之後馬上要去正思維。
還有,再來跟大家做一個分析,就是近代中國跟外國的這種教育體製、教育方式有些不一樣的地方。以前…以前孔子當他們在引領大家的時候,當然會重視啓發式的教育。包括就是學校裏面的教育是五育甚至六育並重的,但是現在爲了考試爲了文憑爲了升學率,把很多該重視的都忽略掉了。像以前我們在成長的過程,著重于你背呀你就盡量背,你會背就會成爲很有名的背多分啊。背多分你們知道嗎?外國有一位很有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但是東方常常都在培育很多的背多分,也就是說往往都用填鴨式的教育。那填鴨式的教育,爲了文憑爲了考試大家只是背、背,但是你會背卻不會應用,你會背卻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你考試會作答,因爲你很會背,所以你就很會填空、很會選擇、很會作答,所以你考試可以很高分,但是爲人處世呢,未必成功。這就是學而沒有去內化,沒有去消化。
還有很多的這種教育方式,爲了文憑爲了升學率卻沒有重視人格思想的培育,所以導致…導致你很會考試,但是卻不見得會做人。你書讀得很多學問也很高,但往往很容易我慢越來越大。父母親辛苦的培育我們,讓我們讀書,但是當自己有成就之後,有的人又瞧不起不識字的父母親。這個就是我們所學的並沒有真正的去應用,沒有好好去體會。近代的中西方的教育有一個比較明顯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西方他的教育呢,逐漸的重視,什麼教育什麼方式?對,啓發式,啓發式的教育很重要。像我們以前從小所受的教育還是一樣,都是背的、記誦的,這是屬于填鴨式的教育。填鴨式的教育就是師長老師給我們很多東西,我們就裝填就裝填就背,讓你考試會作答。但是裏面的真正的意思卻沒有好好的去體會,還有不敢去超越這些領域有所更新的突破,不容易。那啓發式的教育呢?老師啓發我們一個思考題,讓我們認真的去思考去體會,那這個格局呢?你可以超越的,老師會希望你青出于藍更勝于藍。所以,研究所的教授協助你深入去演習去研究,研究所的教授未必是得諾貝爾獎的,但是他會希望他的學生,你能夠繼續突破,希望你有更高的成就,將來你也可以得諾貝爾獎。西方的教育很多會…就是會啓發你讓你去思考,讓你去…就是去探討,然後你有更新的發現,他們也會樂觀其成。所以希望這方面噢,我們能夠…我們今天要來倡導傳統文化,把好的這些,我們要把它珍惜,然後弘揚出來,然後我們要真的學到祖先留下來的那個精神、靈魂、智慧。然後我們要加以把它發揚光大。而發揚光大不光只是說,我會講、我會寫,不光只是這樣,而是真的內化成爲我們自己的,那你還能夠繼續加以把它發揚光大。所以這個過程很重要,就是我們聽了之後然後要去思維。那這個思維過程,除了裏面具有啓發之外,再來,你還可以繼續有更新的發現,更新的體會。每個人,我們都有我們無限的潛能。如果我們沒有去認真的去思維的話,我們很多的潛能不容易發揮出來。就比如說,我們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的教育體系公認孔子是至聖先師,那再來孔子是至聖,然後孟子是亞聖,然後還有素聖。那整個教育體系下來就變成好像孔子就是頂端,孔子就是頂端。大家一學儒家文化就覺得我們不可能超越孔子,這樣的話你會變成就是在孔子的體系教育體系製度之下,然後就這樣的你,我們的智慧就不敢去超越,這樣的話你很多的才華會埋沒掉。我們感恩孔子,感恩孔子給我們的智慧、給我們的啓示,但不要小看我們自己,也不是說變成我們長養我慢、狂傲,不是這樣。在臺灣有一位,他也是從大陸這邊到臺灣的一位高僧大德——印順長老。他講過一句話,他說他也鼓勵大家,他個人也是這樣,他也鼓勵大家:你們要能夠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向上、繼續成長、繼續突破。這個不是輕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說,站在…比如說孔子他是一個偉大的巨人,那我們學習吸收了孔子的智慧精華,進一步在繼續突破,進一步在繼續提升,進一步再繼續發揮。孔子給我們非常好的基礎,但我相信孔子不會要你只是全部都依照他所講的這個框框範圍裏面,然後不可以去超越不可以去突破,不會的。他會要我們,你每個人好好的去發揮你們的潛能,好好的把我們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所以我們可以秉持這樣的原則,那希望大家呢,我們好好地把基礎打好,然後進一步透過向聖賢學習,就是見賢思齊。見賢思齊,那我們呢又把我們的潛能啓發出來、流露出來,我們很多方面你一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智慧、才華流露跟衆生分享。所以跟大家勉勵的就是每個人能夠做我們自己。做我自己不是自私自利呀,而是把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
所以,希望大家你在聽課程之後,然後認真地再來,我們每天都會有,中間都會有讓大家可以消化、思維的時段。那大家呢,你可以透過正襟危坐,也可以透過打坐靜下來去好好思維。所以要知道兩堂課之間的那個靜心階段或是那個空擋,不是讓大家在那裏散心雜話聊天。如果你散心雜話聊天的話,那你將會失去很多的殊勝因緣。像一般學校授課,下課之後大家都會嘻嘻哈哈的聊天,這樣的話很可惜。當然有必要的我們談,可以交談,…
《空海法師講授:《大學》如何正思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