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027-2011-10北京修德谷《國學》講座
各位老師、各位親愛的家人,大家好!
(衆人答:老師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
好,好。你們到現在將近兩天,將近兩天,我看到很多人都很認真地在學習、認真地在體會,很好,很好。《大學》這是大人之學,也就是心靈層次蠻高的這一種教育、啓發。
前面大家已經陸續地聽,就是我們把前面的那個《大學》的這個本文、經文已經有詳細講解過,也配合幻燈片。我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後,包括今天中午,也有學員跟我提到他的體會、他的感受,很好!以前研習《大學》,但是體會沒那麼深,但也並不是說以前的這樣不好,而是說你以前所熏習的呢,包括背誦的,這些都是在做很好的鋪墊工作、很好的這一種准備。把基礎打好,那當有因緣我們進一步體會裏面深義,你就可以真的,把裏面的智慧,就能夠得到這些智慧珍寶。
《大學》因爲很精簡,裏面有很多的深義一般不容易深刻地體會到。如果這個核心我們沒有體會到的話,那我們的學習、背誦、理解都會變成只是頭腦的觀念、知見。包括說明明德,那這個明德是什麼?明德在哪裏?包括很多修行人,很多修行人一樣要去找心哪,心在哪裏呀?要去找這個心,你的心在哪裏?佛心在哪裏?清淨本心在哪裏?我們要具體地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話,那會變成都是很抽象。
所以……呃,對不起,你們用的版本,你們有拿這個版本麼?這個版本它的排列次序,這是從《禮記》這樣用下來的這樣的一個次序,所以它章節、段落並不是很明顯地區分出來,包括這一段主要講什麼,它並不是很明顯地區分出來,它就是把《禮記》的原文用下來。那宋朝的朱熹他有……另外有著作,把《大學》他重新再段落,《大學》章句他重新再段落,而且把它分出來、排列,朱熹所注的《大學》跟這裏的排列次序有不一樣的地方,朱熹他是,等于說他有經過研習、然後考證之後,他覺得說這一段是在解釋《大學》裏面的哪一段,他都會有作一些提綱的解釋,這一段是在解釋什麼,所以朱熹他有作重新的排列。那我所用的這個版是已經朱熹排列過的那個版本,所以跟你們的版本會有些排列次序不一樣,但是這個很清晰,它就會告訴我們,前面的本文,我們……呃你們今天所熏習,昨天跟今天所熏習的這個就是屬于《大學》經的這一部分。那後面的那些呢,全部都是在解釋前面的這一大段,這樣你們了解嗎?所以後面就是在解釋,那解釋各種,《大學》裏面它是有叁個綱目、八條文。
《大學》叁綱目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是《大學》裏面的叁個主要的綱目,也是叁個主要的核心。不錯,這是很精簡扼要、提綱挈領的把它提出來。那你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要經過那些的次第、步驟,八條目講的就是我們要到達這樣的目標,它的次第、步驟,所以這個就是儒家的八條目,實踐《大學》叁綱領的一個次第、步驟。就像佛教一樣會講八正道,你要邁向解脫,那需要透過哪些次第、步驟。
那八綱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屬于八條目。那問題重點,呃……順便回答學員所提出的問題,學員,有學員提到說,《大學》的第二段是從平天下到格物,而第叁段是從格物到平天下,是不是在意思上是一致的呢?如果不是一致的,那區別在哪裏呢?如果是一致,那爲什麼要重複?
事實上,這是一個蠻清晰的一個邏輯的解析,邏輯的解析,它第二段,前面是講出重點核心,《大學》的那個叁個綱要,然後你要做到這樣的次序,它就逐漸地解析開來,我們有崇高的理想、目標,我們要明明德于天下,但是我們有崇高的理想、目標,那你要實踐這個崇高的理想、目標,你的立足點要立足在哪裏?如果你沒有一個堅強的、穩固的立足點的話,那會變成只是什麼?空談,空談而已。所以它很紮實地跟我們講,你一步一步地這樣從很高、就是很遠大的這種理想目標,然後進一步你要來到從哪裏著手,然後一步一步地這樣追根究底,到最後最重要的立足點在哪裏?你能夠掌握這個立足點、核心的立足點,那其他就好辦,這就是所謂的真正掌握住核心、提綱挈領。所以,第二段它就是從大目標,然後這樣慢慢地縮小,縮小去探討它,去探討到那個真正核心的立足點,讓大家清楚知道。那核心的立足點就是追追溯,追溯到後來,就是來到你必須要格物致知,你格物致知其他就好辦,那所以第叁段就又從這個最核心的立足點,然後延伸開來,讓我們清楚知道,你把這個核心掌握住了,其他就好辦。這樣知道嗎?所以它這是一個邏輯的一個推理,更具有說服力,讓大家清楚知道,噢,爲什麼這個核心很重要。
好,那現在,問題在于這樣一個敘述過程,都是算是很精簡、很精簡。我相信以前孔子在講這些的時候,他也會有、應該會有比較具體的解析、解釋,不然光是這樣講,明明德大家會背呀,明德到底是什麼?再來,追到後面,你要來到格物致知,那格物怎麼格物?還有,你們背這些《大學》的章句,朱熹把它整理過之後,發現竟然是這個最核心的部分——格物,如何格物致知,如何格物的這一段,竟然《大學》裏面沒有解析、沒有解釋。也就是說這一段的解釋經文缺漏、沒有,朱熹認爲說本來應該是有的,可能在流傳過程中,這一段變成缺漏了。所以這就形成一個很嚴重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大學》裏面一直在探討、探討到那個最核心就是在格物,格物之後你才能夠致知,致知之後才會心正、意誠,其他的就會一直推演出來,但就在于如何去格物,《大學》裏面卻沒有詳細的解析。因爲這一段的解釋條文沒有,那所以我這個版本裏面,朱熹注解的章句裏面,這一段朱熹以他個人的理解,要把它補充上去,所以這一本裏面有,問題是朱熹的解釋還是一樣,因爲他是屬于宋朝理哲學,以我所了解的,朱熹的智慧也相當高,他的理哲學基礎相當好,問題是,這樣的解析一般人還是不容易真的具體的理解,當然你要經過相當的捉摸、相當的曆練、體驗,才能夠求真的求證,不然的話,不容易。
那空海了解這方面,要讀懂這個無字天書,因爲這個格物致知就是你要探討萬事萬物的真理實相啊,不容易。世界的科學家,要知道噢,世界的那些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家,他們就是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他們就是在做格物致知的工作啊。所以前幾天,第一天有跟大家講嘛,頂尖的科學家,他們所做的就是在探討真理實相,是不是我們在這一班講,還是前一班?這班有講嘛,哎。頂尖的科學家,他們在做的就是在格物致知,所以真的要了解真理實相,我們要回來提醒我們自己,我們對于萬事萬物的認知未必正確。很多情況我們是一種膚淺的認知而已。
好,那現在來跟大家分享兩個重點。在我這個版本,這是朱熹把它歸納之後的解釋的第一章,解釋前面經文的這個第一章,那各位手中的版本是在第六頁的第二行,這叁行是在解釋什麼叫做明明德,是在解釋明明德,大家可以稍微注明一下,這叁行是在解釋明明德。然後下面再來,湯之《盤銘》這四行是在解釋新民、親民,那後面再下來這四行是在解釋止于至善。
好,我們現在看《大學》裏面解釋明明德的這一段,只有兩叁行而已。《康诰》曰,《康诰》就是《尚書》裏面的篇名,《大學》裏面很多都是用《尚書》裏面的某一段、某一篇來做補充解釋,《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這一段,主要是在解釋明明德的重要,所以在《大學》裏面就引用《尚書》裏面的一些片段,然後來加以解釋,加以解釋。所以這裏面有叁段是引用《尚書》裏面的。
但是你看,都是很簡短。克明德,克就是能夠,一個人要能夠來到彰顯我們的明德。那《太甲》這一段裏面提到顧諟天之明命,顧諟也就是說我們要常常顧念我們的,顧諟就是顧念我們的,老天爺給我們的明命,也就是明德、美德啦。帝典曰:“克明峻德。”克就是能夠的能,我們要能夠彰顯出我們偉大的美德。皆自明也。都是要人你要清楚地知道我們的美德,明命美德是什麼,然後把它彰顯出來。
你看喏,《大學》裏面講明德,那解釋的也是這樣,明德是什麼,你就彰顯明德,你要能夠彰顯明德,那你要顧念老天爺給我們的明德,問題是,講來講去,到後來明德是什麼?還是沒有真正傳授出來,還是沒有真正傳授出來。如果我依文解字這樣解釋過,我可以照這樣的解釋、解釋,然後大家,我們要彰顯明德呀,彰顯偉大的美德,好了,解釋完了,好,下課。到底明德是什麼,還是一個抽象的觀念、概念。
我們等一下有時間的話,就帶領大家實際來體驗什麼是明德,好不好?(衆人答:好!)因爲這個核心,你要掌握到,有的人他在修行,我要找這個心中心,我要找這個心,你的心在哪裏,你清楚知道的話,就好辦。如果不知道心在哪裏,那一樣,只是個抽象的觀念概念而已。好,等一下我們再來實際體驗。
再來,下面這一段,這個就是解釋新民。在前面的經文裏面是親民,那親民跟新民都有異曲同工,所以兩個解釋都可以。親近百姓,那是代表一種服務,那我們親近百姓不是光只是討好百姓啊,而是讓百姓也能夠不斷地成長,這樣知道麼?政治人物來管理國家,就是讓社會穩定,也讓百姓、社會的不良風俗能夠逐漸地改變、淨化,那也讓高等的心靈品質能夠教化百姓,讓百姓不斷地在成長、成長,這就是真正的親近百姓。然後讓百姓、讓社會也能夠逐漸地移風易俗,這就是真正的新民,我剛才已經把它的精神、核心講出來了。
好,我們再來看解釋的內容。湯之《盤銘》曰,湯就是商湯,商湯它的盤銘,盤銘就是以前洗澡的那個盆啦,在那個盤裏面它有刻一些座右銘,…
《空海法師講授:《大學》止于至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