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027-2011-10北京修德谷《国学》讲座
各位老师、各位亲爱的家人,大家好!
(众人答:老师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
好,好。你们到现在将近两天,将近两天,我看到很多人都很认真地在学习、认真地在体会,很好,很好。《大学》这是大人之学,也就是心灵层次蛮高的这一种教育、启发。
前面大家已经陆续地听,就是我们把前面的那个《大学》的这个本文、经文已经有详细讲解过,也配合幻灯片。我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包括今天中午,也有学员跟我提到他的体会、他的感受,很好!以前研习《大学》,但是体会没那么深,但也并不是说以前的这样不好,而是说你以前所熏习的呢,包括背诵的,这些都是在做很好的铺垫工作、很好的这一种准备。把基础打好,那当有因缘我们进一步体会里面深义,你就可以真的,把里面的智慧,就能够得到这些智慧珍宝。
《大学》因为很精简,里面有很多的深义一般不容易深刻地体会到。如果这个核心我们没有体会到的话,那我们的学习、背诵、理解都会变成只是头脑的观念、知见。包括说明明德,那这个明德是什么?明德在哪里?包括很多修行人,很多修行人一样要去找心哪,心在哪里呀?要去找这个心,你的心在哪里?佛心在哪里?清净本心在哪里?我们要具体地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话,那会变成都是很抽象。
所以……呃,对不起,你们用的版本,你们有拿这个版本么?这个版本它的排列次序,这是从《礼记》这样用下来的这样的一个次序,所以它章节、段落并不是很明显地区分出来,包括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它并不是很明显地区分出来,它就是把《礼记》的原文用下来。那宋朝的朱熹他有……另外有著作,把《大学》他重新再段落,《大学》章句他重新再段落,而且把它分出来、排列,朱熹所注的《大学》跟这里的排列次序有不一样的地方,朱熹他是,等于说他有经过研习、然后考证之后,他觉得说这一段是在解释《大学》里面的哪一段,他都会有作一些提纲的解释,这一段是在解释什么,所以朱熹他有作重新的排列。那我所用的这个版是已经朱熹排列过的那个版本,所以跟你们的版本会有些排列次序不一样,但是这个很清晰,它就会告诉我们,前面的本文,我们……呃你们今天所熏习,昨天跟今天所熏习的这个就是属于《大学》经的这一部分。那后面的那些呢,全部都是在解释前面的这一大段,这样你们了解吗?所以后面就是在解释,那解释各种,《大学》里面它是有三个纲目、八条文。
《大学》三纲目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里面的三个主要的纲目,也是三个主要的核心。不错,这是很精简扼要、提纲挈领的把它提出来。那你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经过那些的次第、步骤,八条目讲的就是我们要到达这样的目标,它的次第、步骤,所以这个就是儒家的八条目,实践《大学》三纲领的一个次第、步骤。就像佛教一样会讲八正道,你要迈向解脱,那需要透过哪些次第、步骤。
那八纲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属于八条目。那问题重点,呃……顺便回答学员所提出的问题,学员,有学员提到说,《大学》的第二段是从平天下到格物,而第三段是从格物到平天下,是不是在意思上是一致的呢?如果不是一致的,那区别在哪里呢?如果是一致,那为什么要重复?
事实上,这是一个蛮清晰的一个逻辑的解析,逻辑的解析,它第二段,前面是讲出重点核心,《大学》的那个三个纲要,然后你要做到这样的次序,它就逐渐地解析开来,我们有崇高的理想、目标,我们要明明德于天下,但是我们有崇高的理想、目标,那你要实践这个崇高的理想、目标,你的立足点要立足在哪里?如果你没有一个坚强的、稳固的立足点的话,那会变成只是什么?空谈,空谈而已。所以它很扎实地跟我们讲,你一步一步地这样从很高、就是很远大的这种理想目标,然后进一步你要来到从哪里着手,然后一步一步地这样追根究底,到最后最重要的立足点在哪里?你能够掌握这个立足点、核心的立足点,那其他就好办,这就是所谓的真正掌握住核心、提纲挈领。所以,第二段它就是从大目标,然后这样慢慢地缩小,缩小去探讨它,去探讨到那个真正核心的立足点,让大家清楚知道。那核心的立足点就是追追溯,追溯到后来,就是来到你必须要格物致知,你格物致知其他就好办,那所以第三段就又从这个最核心的立足点,然后延伸开来,让我们清楚知道,你把这个核心掌握住了,其他就好办。这样知道吗?所以它这是一个逻辑的一个推理,更具有说服力,让大家清楚知道,噢,为什么这个核心很重要。
好,那现在,问题在于这样一个叙述过程,都是算是很精简、很精简。我相信以前孔子在讲这些的时候,他也会有、应该会有比较具体的解析、解释,不然光是这样讲,明明德大家会背呀,明德到底是什么?再来,追到后面,你要来到格物致知,那格物怎么格物?还有,你们背这些《大学》的章句,朱熹把它整理过之后,发现竟然是这个最核心的部分——格物,如何格物致知,如何格物的这一段,竟然《大学》里面没有解析、没有解释。也就是说这一段的解释经文缺漏、没有,朱熹认为说本来应该是有的,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这一段变成缺漏了。所以这就形成一个很严重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大学》里面一直在探讨、探讨到那个最核心就是在格物,格物之后你才能够致知,致知之后才会心正、意诚,其他的就会一直推演出来,但就在于如何去格物,《大学》里面却没有详细的解析。因为这一段的解释条文没有,那所以我这个版本里面,朱熹注解的章句里面,这一段朱熹以他个人的理解,要把它补充上去,所以这一本里面有,问题是朱熹的解释还是一样,因为他是属于宋朝理哲学,以我所了解的,朱熹的智慧也相当高,他的理哲学基础相当好,问题是,这样的解析一般人还是不容易真的具体的理解,当然你要经过相当的捉摸、相当的历练、体验,才能够求真的求证,不然的话,不容易。
那空海了解这方面,要读懂这个无字天书,因为这个格物致知就是你要探讨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啊,不容易。世界的科学家,要知道噢,世界的那些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他们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他们就是在做格物致知的工作啊。所以前几天,第一天有跟大家讲嘛,顶尖的科学家,他们所做的就是在探讨真理实相,是不是我们在这一班讲,还是前一班?这班有讲嘛,哎。顶尖的科学家,他们在做的就是在格物致知,所以真的要了解真理实相,我们要回来提醒我们自己,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知未必正确。很多情况我们是一种肤浅的认知而已。
好,那现在来跟大家分享两个重点。在我这个版本,这是朱熹把它归纳之后的解释的第一章,解释前面经文的这个第一章,那各位手中的版本是在第六页的第二行,这三行是在解释什么叫做明明德,是在解释明明德,大家可以稍微注明一下,这三行是在解释明明德。然后下面再来,汤之《盘铭》这四行是在解释新民、亲民,那后面再下来这四行是在解释止于至善。
好,我们现在看《大学》里面解释明明德的这一段,只有两三行而已。《康诰》曰,《康诰》就是《尚书》里面的篇名,《大学》里面很多都是用《尚书》里面的某一段、某一篇来做补充解释,《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这一段,主要是在解释明明德的重要,所以在《大学》里面就引用《尚书》里面的一些片段,然后来加以解释,加以解释。所以这里面有三段是引用《尚书》里面的。
但是你看,都是很简短。克明德,克就是能够,一个人要能够来到彰显我们的明德。那《太甲》这一段里面提到顾諟天之明命,顾諟也就是说我们要常常顾念我们的,顾諟就是顾念我们的,老天爷给我们的明命,也就是明德、美德啦。帝典曰:“克明峻德。”克就是能够的能,我们要能够彰显出我们伟大的美德。皆自明也。都是要人你要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美德,明命美德是什么,然后把它彰显出来。
你看喏,《大学》里面讲明德,那解释的也是这样,明德是什么,你就彰显明德,你要能够彰显明德,那你要顾念老天爷给我们的明德,问题是,讲来讲去,到后来明德是什么?还是没有真正传授出来,还是没有真正传授出来。如果我依文解字这样解释过,我可以照这样的解释、解释,然后大家,我们要彰显明德呀,彰显伟大的美德,好了,解释完了,好,下课。到底明德是什么,还是一个抽象的观念、概念。
我们等一下有时间的话,就带领大家实际来体验什么是明德,好不好?(众人答:好!)因为这个核心,你要掌握到,有的人他在修行,我要找这个心中心,我要找这个心,你的心在哪里,你清楚知道的话,就好办。如果不知道心在哪里,那一样,只是个抽象的观念概念而已。好,等一下我们再来实际体验。
再来,下面这一段,这个就是解释新民。在前面的经文里面是亲民,那亲民跟新民都有异曲同工,所以两个解释都可以。亲近百姓,那是代表一种服务,那我们亲近百姓不是光只是讨好百姓啊,而是让百姓也能够不断地成长,这样知道么?政治人物来管理国家,就是让社会稳定,也让百姓、社会的不良风俗能够逐渐地改变、净化,那也让高等的心灵品质能够教化百姓,让百姓不断地在成长、成长,这就是真正的亲近百姓。然后让百姓、让社会也能够逐渐地移风易俗,这就是真正的新民,我刚才已经把它的精神、核心讲出来了。
好,我们再来看解释的内容。汤之《盘铭》曰,汤就是商汤,商汤它的盘铭,盘铭就是以前洗澡的那个盆啦,在那个盘里面它有刻一些座右铭,…
《空海法师讲授:《大学》止于至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