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海法师讲授:《大学》问答

  STE-028-2011-10

  北京修德谷《国学》讲座

  

  各位同修,各位亲爱的家人,大家好!

  

  老师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

  

  看你们的精神越来越好啊。

  

  前几天我们在办禅修的时候,有好几位学员都提到,他们来的时候是绷着苦瓜脸,然后嘴角是向下翘、向下垂的。然后禅修,慢慢地进入情况,然后慢慢地体会之后,诶,到后来,嗨,心花朵朵开,然后嘴角就往上翘。

  

  这是真的,因为这是具体事实的呈现,所以希望大家有正确的了解。

  

  所谓的修行,那是没有宗教区分,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修行跟宗教扯在一起,修行跟信仰无关。所以不要一提到说修行,然后你就认为,哦,那是宗教信仰,那是迷信。

  

  不是的!修行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所以《大学》里面就有提到嗬,哪一句话?

  

  对。最后一段,最后一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我们没有修身、没有净化的话,那会常常处在无明冲动的习性运作里面,你会制造很多的苦因,会招来很多的痛苦。所以修身这是很重要的,不要一提到修身,那认为那是宗教信仰,根本毫无关系。而是说宗教比较强调修身、修心、养性,是比较偏重,那我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

  

  儒家是不讲那些怪力乱神,儒家也比较不会有这一种迷信或是宗教信仰,信徒迷信的这些色彩,儒家是比较少,会站在比较客观、学术、学者的立场,有它的优点,有它的优点。那希望大家了解说,事实上《大学》、《中庸》讲的都是一个净化我们心灵,开启我们智慧的很重要的圣典、经典。

  

  好,所以如果以后别人跟你讲说,呃,我要净化心灵,就是要修行,要打坐、净化心灵,别人认为你是盲信,就不要去理会那些,而且你还可以跟他讲,这是每个人,从天子到庶人都需要的。如果这个国家越多人在净化心灵,这个社会一定是越来越祥和,一定会这样的。因为,人们越净化我们自己之后,一方面我们的贪心、瞋心就会越来越少,瞋心少,社会的冲突、对立就会越少,百姓心灵有在净化,官员、政府官员有在心灵净化,这个政治就会越清明,展现出来的自然是,就是勤政、爱民。

  

  那百姓越多人修行,这个社会很自然,它就一定是越来越祥和。如果这个家庭,大家都重视修行,这个家庭一定很和谐、很祥和。

  

  只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记得嗬,我们是为了净化心灵、开启智慧而来,不是要把自己变成为宗教信徒,不要把自己变成为宗教信徒,那变成盲信、迷信,这样不好。没有修行还好,一修、一谈到修行,变成越修越怪异,或是越修身心越僵化,越修观念越执著、越固执,或是一修行之后,就认为自己才是有修行,别人没有修行,那自己才是好人,别人是坏人,像这样的话,这个都代表走偏了。

  

  所以,为什么佛教会很强调要有正知正见。如果你没有正知正见,你把基本的为人处事做好,这个已经是成功一半了。那如果你要深入,要深入去心灵的净化,开启高等智慧,这个是需要有正知正见。那儒家一样,我们的正知正见来自于格物致知啊,所以儒家,不会要你盲信、迷信的,就是要有正知正见,开启智慧,真正地了解,你真正了解实相,自然的,我们心中的疑惑、迷信那都会破除掉的。

  

  好,再来。

  

  本来晚上是要放一些幻灯片来跟大家分享,那因为大家很认真的听闻,那你们呈现出来的,拿出来这个问题很多,也就是说你们给我很多功课让我做。

  

  所以我平常要做功课,我想说,回答…晚上先来回答大家的一些问题,然后明天晚上再播幻灯片来跟大家分享。

  

  明天晚上要播的幻灯片主题就是“如何格物致知”。因为这也是《大学》的核心,那也是我们这二天来学员提出最多问题的一个,一个点,怎么样才能够格物啊?

  

  好,所以提出这方面问题蛮多,然后我们就,明天晚上我们透过一些幻灯片来跟大家分享,怎么样去格物致知?

  

  好,学员提到的问题嗬,有人提到,他说请问格物就是格除分别心,可以这样理解吗?

  

  格物就是格除分别心,这样不是很,还不是很正确,为什么?等一下会讲。

  

  因为另外一个,另外一位学员提出的问题是,他说嗬,格物一词,这个名词嗬,大部分的书解释都是探究、推究、研究等,但有的传统文化大德老师解释为格除欲望,格除欲望、物欲,就是有的传统大德文化老师解释是格除欲望、物欲,到底哪一个正确呢?

  

  好,因为这样的解释,这个我也看过嗬。有些版本的解释是这样。呃,事实上,如果把格物解释说,解释为格除欲望、物欲这样是很含糊、很笼统。它只是从,哦,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格除欲望。

  

  好,我现在要问的就是,你怎么样格除你的物欲、欲望?你怎么格除?就像说我们要修行,我们要正其心,你怎么正其心?我们要修身,要修身不错啊,你怎么真正的修身?你怎么具体地诚其意,你说要格除物欲,格除欲望,你怎么格除欲望?

  

  这样知道吗?因为它不是一个问题的核心啊。我们会有欲望,它是有原因的,你这个原因来自哪里?如果你不清不楚,你格除欲望,你只是把它打压,你只是把它打压。就好像一个人,他就是想要瞋心骂别人,如果你没有去探讨真正的原因,你只是跟他讲,我们要格除嗔心,我们不能够有瞋心,我们要忍,我们要忍。

  

  这个不是真正修行的好方法,因为这只是你在不知原因的情况,我明明要生气,但是读了一些书之后说,我要忍,然后说,我不能够生气,嗨,好,暂时把它压下来。

  

  我本来有很多的欲望,但是人家说要格除欲望,好,你只是把这些压下来,问题有没有解决?没有解决。

  

  瞋心原因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有那些欲望?原因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起贪?原因来自哪里?

  

  如果你没有深入到核心去探讨、去了解的话,那这些修行,格除欲望、格除物欲啦,或是我们不能起贪啦,不能起贪、不能起瞋,这些就是,只是透过有为法,然后让有为法这样修、修,让人家觉得说我们很有修养,我们好像很有修行,你看,本来我该生气的我都没有生气。

  

  你只是表象没有生气,你内心里面有没有内伤?有内伤的。所以,如果把那个格物解释成为,哦,格除欲望、物欲,你怎么格除?那你这个欲望、那个物质的欲望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你没有真正地了解,那这些只是用有为法把它压下来。就像你有忧悲恼苦,那我们来透过打坐,然后把这些,用定力把你的忧悲恼苦,把你的欲望把它压下来。

  

  这个叫做什么?石头压草。我们的忧悲恼苦,你只是用个石头把它压下来,他没有真正的解决。

  

  所以,我们解决事情是要…你要从根本找出原因。哦,所以,如果说格除欲望、物欲,那就是前面的诚其意,正其心这个阶段,你诚其意、正其心自然地就格除种种欲望啊。问题是,诶,孔子一样知道,那个还不是找到真正的根本啊,你怎么样做到诚其心?怎么样做到正其意?我怎么样做到没有那些,不被物质、欲望所诱惑?我怎么做到?

  

  所以,如果你没有真正深入去了解真理实相的话,那这些的修为它是透过,只是透过有为法把它压下来而已,你不会真正的快乐自在,你不会真正的诚其意、正其心。

  

  所以有很多人,他是修…可以让人家感觉,哦,他是很有修养的人。但是,往往是,他很多想要的欲望,想要实现的却被一个希望让别人认为我是个有修行、有修养的人,被这个框框把他框住了。所以,很多想要做的不敢做,想大声笑不敢笑,想开怀大笑,不敢笑。所以会变成…会背着一个修行的框框,然后把自己框住,自己外表让人家看起来好像很快乐,但事实上,内心是苦闷的、不安的。但是这方面,这个是在有为法修行的过程啊,但是它还没有真正的解决。

  

  真正解决一定要让你明了,我为什么会生气?那怎么样把这个根本原因化解掉?如果你真的了解,就比如说啦,你不了解实相的时候,这个人、我相就会出来。有一位学员提到说,老师你,你最近都会提到我慢,那我慢到底是什么?

  

  我慢就是一个人常常自我膨胀,把这个自我啊膨胀,然后认为自己很厉害,自己很行,看不到别人的恩惠,看不到别人的辅助,看不到他的成是透过众因众缘在协助,总是看到自己很行,很厉害,这个就是我慢。那你有我慢心一出来的时候,你的很多的善因善缘就会逐渐地流失掉。因为有我慢心就不会有感恩的心,你认为自己很行。所以那些本来帮助你的因缘呢,就会逐渐地撤离、撤离。

  

  所以包括为什么会有我慢?那就是因为错误的观念、认知,有这个我、我很行、我很厉害,然后你、他,你、我、他这样的身相的对立,所以就会有各种冲突,然后认为我很厉害,但是这样的话你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不好。

  

  好,那为什么会产生我慢?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格物致知。这个不是说,那我,我只要格除欲望、物质欲望这样就好,这个只能够解决一时,就好像说我要生气,好,那我把它忍下来。你忍下来这些都是解决一时而已,没有真正的根本解决。

  

  那你要根本解决,一定要格物致知。你要去了解生命的实相,了解什么是生命共同体,这个是生命的实相。那一般人你不认为,那是因为你没有体会到,你没有认识到,它是一个生命的实相。

  

  那生命共同体就是,因为一样后面有学员问到,我怎么样理解那个生命共同体?就好像,诶,我们这一个就好像一个鱼缸,我们这一间教室,现在比如说,我们这一间教室就是个鱼缸,诶,如果有人瞋恨、生气,然后在这个教室里面,他说,啊,你们这些,你们很不好,然后我要喷洒那个毒气,这些毒气出来,那因为喷洒的人他也逃不出这个鱼缸,不管你到哪里,跟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你跟众生都是生命共同体。

  

  噢,所以,在鱼缸里面,你…

《空海法师讲授:《大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