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海法師講授:《大學》問答

  STE-028-2011-10

  北京修德谷《國學》講座

  

  各位同修,各位親愛的家人,大家好!

  

  老師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

  

  看你們的精神越來越好啊。

  

  前幾天我們在辦禅修的時候,有好幾位學員都提到,他們來的時候是繃著苦瓜臉,然後嘴角是向下翹、向下垂的。然後禅修,慢慢地進入情況,然後慢慢地體會之後,诶,到後來,嗨,心花朵朵開,然後嘴角就往上翹。

  

  這是真的,因爲這是具體事實的呈現,所以希望大家有正確的了解。

  

  所謂的修行,那是沒有宗教區分,希望大家不要把這個修行跟宗教扯在一起,修行跟信仰無關。所以不要一提到說修行,然後你就認爲,哦,那是宗教信仰,那是迷信。

  

  不是的!修行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所以《大學》裏面就有提到嗬,哪一句話?

  

  對。最後一段,最後一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如果我們沒有修身、沒有淨化的話,那會常常處在無明沖動的習性運作裏面,你會製造很多的苦因,會招來很多的痛苦。所以修身這是很重要的,不要一提到修身,那認爲那是宗教信仰,根本毫無關系。而是說宗教比較強調修身、修心、養性,是比較偏重,那我希望大家能夠正確理解。

  

  儒家是不講那些怪力亂神,儒家也比較不會有這一種迷信或是宗教信仰,信徒迷信的這些色彩,儒家是比較少,會站在比較客觀、學術、學者的立場,有它的優點,有它的優點。那希望大家了解說,事實上《大學》、《中庸》講的都是一個淨化我們心靈,開啓我們智慧的很重要的聖典、經典。

  

  好,所以如果以後別人跟你講說,呃,我要淨化心靈,就是要修行,要打坐、淨化心靈,別人認爲你是盲信,就不要去理會那些,而且你還可以跟他講,這是每個人,從天子到庶人都需要的。如果這個國家越多人在淨化心靈,這個社會一定是越來越祥和,一定會這樣的。因爲,人們越淨化我們自己之後,一方面我們的貪心、瞋心就會越來越少,瞋心少,社會的沖突、對立就會越少,百姓心靈有在淨化,官員、政府官員有在心靈淨化,這個政治就會越清明,展現出來的自然是,就是勤政、愛民。

  

  那百姓越多人修行,這個社會很自然,它就一定是越來越祥和。如果這個家庭,大家都重視修行,這個家庭一定很和諧、很祥和。

  

  只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記得嗬,我們是爲了淨化心靈、開啓智慧而來,不是要把自己變成爲宗教信徒,不要把自己變成爲宗教信徒,那變成盲信、迷信,這樣不好。沒有修行還好,一修、一談到修行,變成越修越怪異,或是越修身心越僵化,越修觀念越執著、越固執,或是一修行之後,就認爲自己才是有修行,別人沒有修行,那自己才是好人,別人是壞人,像這樣的話,這個都代表走偏了。

  

  所以,爲什麼佛教會很強調要有正知正見。如果你沒有正知正見,你把基本的爲人處事做好,這個已經是成功一半了。那如果你要深入,要深入去心靈的淨化,開啓高等智慧,這個是需要有正知正見。那儒家一樣,我們的正知正見來自于格物致知啊,所以儒家,不會要你盲信、迷信的,就是要有正知正見,開啓智慧,真正地了解,你真正了解實相,自然的,我們心中的疑惑、迷信那都會破除掉的。

  

  好,再來。

  

  本來晚上是要放一些幻燈片來跟大家分享,那因爲大家很認真的聽聞,那你們呈現出來的,拿出來這個問題很多,也就是說你們給我很多功課讓我做。

  

  所以我平常要做功課,我想說,回答…晚上先來回答大家的一些問題,然後明天晚上再播幻燈片來跟大家分享。

  

  明天晚上要播的幻燈片主題就是“如何格物致知”。因爲這也是《大學》的核心,那也是我們這二天來學員提出最多問題的一個,一個點,怎麼樣才能夠格物啊?

  

  好,所以提出這方面問題蠻多,然後我們就,明天晚上我們透過一些幻燈片來跟大家分享,怎麼樣去格物致知?

  

  好,學員提到的問題嗬,有人提到,他說請問格物就是格除分別心,可以這樣理解嗎?

  

  格物就是格除分別心,這樣不是很,還不是很正確,爲什麼?等一下會講。

  

  因爲另外一個,另外一位學員提出的問題是,他說嗬,格物一詞,這個名詞嗬,大部分的書解釋都是探究、推究、研究等,但有的傳統文化大德老師解釋爲格除欲望,格除欲望、物欲,就是有的傳統大德文化老師解釋是格除欲望、物欲,到底哪一個正確呢?

  

  好,因爲這樣的解釋,這個我也看過嗬。有些版本的解釋是這樣。呃,事實上,如果把格物解釋說,解釋爲格除欲望、物欲這樣是很含糊、很籠統。它只是從,哦,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格除欲望。

  

  好,我現在要問的就是,你怎麼樣格除你的物欲、欲望?你怎麼格除?就像說我們要修行,我們要正其心,你怎麼正其心?我們要修身,要修身不錯啊,你怎麼真正的修身?你怎麼具體地誠其意,你說要格除物欲,格除欲望,你怎麼格除欲望?

  

  這樣知道嗎?因爲它不是一個問題的核心啊。我們會有欲望,它是有原因的,你這個原因來自哪裏?如果你不清不楚,你格除欲望,你只是把它打壓,你只是把它打壓。就好像一個人,他就是想要瞋心罵別人,如果你沒有去探討真正的原因,你只是跟他講,我們要格除嗔心,我們不能夠有瞋心,我們要忍,我們要忍。

  

  這個不是真正修行的好方法,因爲這只是你在不知原因的情況,我明明要生氣,但是讀了一些書之後說,我要忍,然後說,我不能夠生氣,嗨,好,暫時把它壓下來。

  

  我本來有很多的欲望,但是人家說要格除欲望,好,你只是把這些壓下來,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解決。

  

  瞋心原因來自哪裏?我爲什麼會有那些欲望?原因來自哪裏?我爲什麼會起貪?原因來自哪裏?

  

  如果你沒有深入到核心去探討、去了解的話,那這些修行,格除欲望、格除物欲啦,或是我們不能起貪啦,不能起貪、不能起瞋,這些就是,只是透過有爲法,然後讓有爲法這樣修、修,讓人家覺得說我們很有修養,我們好像很有修行,你看,本來我該生氣的我都沒有生氣。

  

  你只是表象沒有生氣,你內心裏面有沒有內傷?有內傷的。所以,如果把那個格物解釋成爲,哦,格除欲望、物欲,你怎麼格除?那你這個欲望、那個物質的欲望是怎麼來的?怎麼産生?你沒有真正地了解,那這些只是用有爲法把它壓下來。就像你有憂悲惱苦,那我們來透過打坐,然後把這些,用定力把你的憂悲惱苦,把你的欲望把它壓下來。

  

  這個叫做什麼?石頭壓草。我們的憂悲惱苦,你只是用個石頭把它壓下來,他沒有真正的解決。

  

  所以,我們解決事情是要…你要從根本找出原因。哦,所以,如果說格除欲望、物欲,那就是前面的誠其意,正其心這個階段,你誠其意、正其心自然地就格除種種欲望啊。問題是,诶,孔子一樣知道,那個還不是找到真正的根本啊,你怎麼樣做到誠其心?怎麼樣做到正其意?我怎麼樣做到沒有那些,不被物質、欲望所誘惑?我怎麼做到?

  

  所以,如果你沒有真正深入去了解真理實相的話,那這些的修爲它是透過,只是透過有爲法把它壓下來而已,你不會真正的快樂自在,你不會真正的誠其意、正其心。

  

  所以有很多人,他是修…可以讓人家感覺,哦,他是很有修養的人。但是,往往是,他很多想要的欲望,想要實現的卻被一個希望讓別人認爲我是個有修行、有修養的人,被這個框框把他框住了。所以,很多想要做的不敢做,想大聲笑不敢笑,想開懷大笑,不敢笑。所以會變成…會背著一個修行的框框,然後把自己框住,自己外表讓人家看起來好像很快樂,但事實上,內心是苦悶的、不安的。但是這方面,這個是在有爲法修行的過程啊,但是它還沒有真正的解決。

  

  真正解決一定要讓你明了,我爲什麼會生氣?那怎麼樣把這個根本原因化解掉?如果你真的了解,就比如說啦,你不了解實相的時候,這個人、我相就會出來。有一位學員提到說,老師你,你最近都會提到我慢,那我慢到底是什麼?

  

  我慢就是一個人常常自我膨脹,把這個自我啊膨脹,然後認爲自己很厲害,自己很行,看不到別人的恩惠,看不到別人的輔助,看不到他的成是透過衆因衆緣在協助,總是看到自己很行,很厲害,這個就是我慢。那你有我慢心一出來的時候,你的很多的善因善緣就會逐漸地流失掉。因爲有我慢心就不會有感恩的心,你認爲自己很行。所以那些本來幫助你的因緣呢,就會逐漸地撤離、撤離。

  

  所以包括爲什麼會有我慢?那就是因爲錯誤的觀念、認知,有這個我、我很行、我很厲害,然後你、他,你、我、他這樣的身相的對立,所以就會有各種沖突,然後認爲我很厲害,但是這樣的話你的人際關系會越來越不好。

  

  好,那爲什麼會産生我慢?就是因爲你沒有真正格物致知。這個不是說,那我,我只要格除欲望、物質欲望這樣就好,這個只能夠解決一時,就好像說我要生氣,好,那我把它忍下來。你忍下來這些都是解決一時而已,沒有真正的根本解決。

  

  那你要根本解決,一定要格物致知。你要去了解生命的實相,了解什麼是生命共同體,這個是生命的實相。那一般人你不認爲,那是因爲你沒有體會到,你沒有認識到,它是一個生命的實相。

  

  那生命共同體就是,因爲一樣後面有學員問到,我怎麼樣理解那個生命共同體?就好像,诶,我們這一個就好像一個魚缸,我們這一間教室,現在比如說,我們這一間教室就是個魚缸,诶,如果有人瞋恨、生氣,然後在這個教室裏面,他說,啊,你們這些,你們很不好,然後我要噴灑那個毒氣,這些毒氣出來,那因爲噴灑的人他也逃不出這個魚缸,不管你到哪裏,跟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你跟衆生都是生命共同體。

  

  噢,所以,在魚缸裏面,你…

《空海法師講授:《大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