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海法師講授:《大學》問答▪P3

  ..續本文上一頁,這時候就沒有那些虛妄分別心,認爲自己,己高人低、己大  

  如何才能證悟?這個剛才講解的跟這個都有關系。就是我們前面要有一個開放的心胸來不斷地虛心學習,聞思,然後有了正確的觀念知見,把盡量打開,然後再深入去修,聞、思、修、證。

  

  所以儒家一樣,儒家一樣是強調,你前面的這些基本的爲人處事,人間的善法,人間善道這個要做,你基本的爲人處事做好了,然後再進一步,進一步去開發,把我們的心…把我們的明德、本心流露出來,然後利益一切衆生,那至于你要流露出這個明德本心,這個是需要透過定、靜、安、慮、得,這個就是一個心靈的淨化,儒家所講的,知止而後能定,然後定、靜、安、慮、得,這個就是一個淨化的過程,讓心逐漸地甯靜,沈澱,然後來到用不帶成見的心來如實觀,這樣你才能夠所謂的開悟,開悟。這樣就能夠證悟。OK。

  

  好,有學員問到,怎麼理解……再來這句話是一句引號,怎麼理解“別人都是對的,只有我是錯的”這句話?

  

  “別人都是對的,只有我是錯的”。我也聽過別人這樣講,噢,那我現在是講我的感想,跟我所認爲的。我認爲,如果以我個人我不會這樣講,所以你可以看,我們,空海所講的那些資料裏面,我沒有講過這一句話,我也不會這樣講。我不是說別人都是對的,只有我是錯的。因爲這樣的話你也會背著很沈重的業力、罪力在修,而且裏面會有自卑,會有自卑。而且這個,說實在的,裏面它還不是真正的實相,不是真正的實相。所以,我不是跟學員這樣講,但是這句話,因爲我覺得它不是很正確,所以我沒有這樣講。

  

  那我比較認同的就是說,不是說別人所做的全對或是全錯,別人所做的有對有錯,因爲這是實相,並不是說別人全對或是別人都沒錯,不是這樣,別人衆生所做的有對有錯。但重點在于,我們要了解,別人所做的對或錯,因果他自己會承擔,因果他自己負,我們不必去界定別人,我們不必去界定別人。

  

  還有很重要的,最重要、最重要就是我們跟衆生在曆緣對境接觸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沖突、是非、憂悲惱苦,別人的憤怒、生氣、罵我們或是這件事情起了沖突、痛苦,現在重點是在這裏,重點是在這裏,別人怎麼做,他對或錯,我們要來到如實觀。

  

  如實的了解,他未必全對,也未必錯。那重點是在于,如果別人對我們有所不滿,有沖突、有痛苦産生,這時候呢,一般人的習性是去怪別人,所以,會這種情況噢,一般人的情況是怪別人,然後認爲別人不對,認爲別人不對,我沒有錯,是別人錯。

  

  這是一般人,那有另外一種修法,修行方法,就認爲,我們要回來,變成別人都沒有錯,是我錯。我是覺得這樣,這二者都不夠公平,不夠公平。我們一般人認爲說別人錯,這樣也不對,然後認爲別人都沒錯都是我錯,這樣變成全部都概括,那也不容易找到真正的原因。

  

  比較理想的是這樣嗬,現在有沖突有痛苦産生,有的是我們帶給別人,有的是別人帶給我們,那這裏面,我們要靜下來,比如說別人罵我們,別人指責我們,別人對我們生氣,憤怒生氣,那這時候呢,我們先靜下來,反觀,我是不是哪裏?身口意的展現,哪裏有問題?我是不是哪裏的,就是運作方式有問題?我是不是有傷害到衆生?

  

  回來,先回來反觀我們自己。如果我們確實有錯,我們勇于道歉,勇于道歉,如果我們沒有錯,那沒有錯也沒關系,不要跟衆生起見诤,如果對方指責我們、罵我們,那我們沒有錯,也許我們沒有看到,我們可以請對方跟我們講明,幫助我們,讓我們成長,用感恩的心來對待這樣的境界。也許他的生氣那是真的因爲我們,有我們看不到地方,那可以透過這樣的境界幫助我們成長。

  

  再來,就是有很多情況對方是用意思食強勢的要吃我們,就比如說,家庭裏面夫妻相處或是親子相處,有時候爲人父母親的常常會用強勢的來對待子女,或是夫妻相處有一方比較強勢,那像這方面呢,我們不要去起見诤,也不要變成都是很自卑的,全部都是我錯,那這樣的話,我們會變成爲,你久了之後你會變成爲,認爲都是我錯,然後這樣,我們有時候常常會把自己變成矮一節。

  

  我們要來到比較如實,就是說我們有錯我們勇于道歉承擔、接受,如果我們沒有錯,那對方的指責我們也可以請對方來跟我們講更清楚,讓我們可以改進。那如果我們真的沒有錯,對方不講理,沒關系,我們也無诤,不要把這個關系搞僵化,我們回來有則改之,無則勉之,勉勵我們自己。

  

  很重要的就是,不管外面的境界怎麼樣呈現風風浪浪,我們如何來做到我內心,沒有我慢也沒有自卑?也就是說,遇到各種境界考驗、打擊,我怎麼樣把這個境界,來的是逆境我也把它轉成順境,來的是不好的因緣,我也把它轉成好的因緣。那如果我們有錯,我們勇于改進,如果我們沒有錯,對方不講理,有因緣我們就把這個因緣轉成善因善緣,當然這個是要用智慧去處理,用慈悲心去處理,所以我們要來到沒有我慢也沒有自卑。但是要勇于來承擔我們該有的責任。

  

  還有,如果有些對方也不認爲錯,那我們也不認爲我們有錯,沒關系,這時候我們可以承受,我們可以承受,不必去斤斤計較,我們可以承擔接受,你吃虧也是占便宜,無诤,那這時候我們清楚知道,我們是,就是要把這些因緣來化解,讓它更好。所以,可以把這些人際關系,把各種因緣呢,我們用智慧用慈悲讓它越來越好。你這樣的話,你會越來沒有自卑也沒有我慢,你能夠活出生命的尊嚴,但不會去傷害任何人,這是我個人跟大家的勉勵,也是跟學員的勉勵,用一種不卑不亢的心,然後平等心,但是我們要回來反觀、改變我們自己。

  

  再來,有一點就是,比如說夫妻之間的相處,親子之間的相處或是人際之間的相處,常常會有沖突對立,那一般人往往是要別人先改變,尤其是夫妻之間的相處,往往是要別人先改變。那往往是這樣,你相處,夫妻相處了一二十年、二叁十年了,還是一樣總是怪別人不對,怪對方不對,怪對方不講理,你怪他,他也怪你,你要他改變,他也要你改變,所以在那裏相處了一二十年,沖突了十幾年,還是一樣沒有改善,像這方面,你要別人改變,這是天方夜譚。

  

  你沒有從自己先改變起,那是效果不大的,幾乎沒什麼效果。如果我們回來改變我們自己,這個不是說,全部都是我的錯,不是這樣,因爲全部都是我的錯的話,你會變成,很多你會自責的,而且你會有這種,一些自卑的,會有自卑,別人都是對,然後我都是錯,往往裏面會有一種自卑的成份。

  

  我們要來到就是說我們要如實觀。好,我現在不去要求別人改變,不去責怪別人,如果有沖突、有逆境,好,沒關系,我回來改變我自己,我回來自我淨化,我們可能有哪些觀念有偏差,我們可能有哪些作爲有不理想,好,沒關系,我覺察得到的我就改變、改進,覺察不到的我就繼續淨化自己,提升自己。

  人小,就沒有那些,我們會用平等心來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所以,能夠這樣的話,那宗教、宗派之間的那些界線或是那些見诤,或是宗教的沖突就會消失,就會消失。

  

  就會消失。所以這些是可以讓大家參考。

  

  好。有學員問到,我如何才能夠證悟?

  

  你能夠這樣的話,我們在沒有自卑、沒有業力,在沒有自卑、沒有業力、沒有那些沈重包袱的情況之下,我們會不斷地成長。那不斷地成長我們又能夠把人際關系處理得越來越好。所以人要來到佛教所講的平等心的開發,平等心、平等智的開發,很重要。

  

  但也不容易。要來到能夠沒有我慢也沒有自卑,不容易,不容易。但是你的內心要真的祥和,你的世界要真的和諧,到後面你一定要開發出平等心。在佛教裏面有講到,成佛,成佛的人他會流露出的幾種高等的智慧,他會流露出來。其中幾點就是,平等智,也就是平等心,平等智、大圓鏡智,這個都會流露出來。

  

  好,所以,現在再來回答一位學員提出的問題。有一位學員提到,夫爲妻綱,在現代如何理解和把握?這裏夫,就是丈夫的夫啦,丈夫是妻,就是太太,夫爲妻綱,在現代如何理解和把握?

  

  現代社會,女人參加社會工作並承擔很多的責任,而且許多女子在家,因爲這個寫得比較草啦,有些看得比較吃力點。他最主要意思就是說,現代如果只要求女子只在家相夫教子,但是現在很多的女子,她的學曆比先生高,能力也強,那像這樣的夫妻關系如何平衡呢?

  

  也就是說用過去那一種夫爲妻綱來要求現代女性,那這樣的話,這種夫妻關系如何平衡呢?是不是,如果想要修行的話,那這樣的夫妻關系是不是會形成障礙?如何做?

  

  他這個意思就是嗬,我們用傳統的那一種觀念認爲做先生的,他的所作所爲都可以,也就是說往往就是夫爲妻綱,這個意思你們知道嗎?像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嘛,嗬。我想這方面,這個是有,叁綱五倫裏面有它的作用啦,有它的作用。但是有些方面,有些方面我們也不能夠用這樣的一種很硬板的要求,要求,哦,你在家庭裏面,就是女人一定要叁從四德,一定都要聽先生的,嫁雞就要隨雞,嫁狗隨狗。然後丈夫所講的就全部是對的,父母親所講的就全部是對的。我想這方面有它的維持一種倫理權威的作用,但是,很多方面也會形成不民主,很不民主。如果以歐美方面來講的話,當然他們也有他們的優點,有他們的缺點,那他們對這方面,他們就比較有一種平等。

  

  那以空海跟大家的一種建議就是,我們要來到看到實相,看到實相是這樣。好,我們講實相之前先講,像現在的社會,有很多、很多情況是,有女人能力很強、能力很行,但是當先生的呢,卻是用很傳統的那一種觀念,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老婆能力的展現,看到自己,看到老婆能力比他強的時候,往往不容易接受,或是希望她不要做,那像這方…

《空海法師講授:《大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