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013-9月29日上午
《中庸》之道講座
(主持):歡迎各位來到有吉林省社科聯、長春市孔子研究會、長春文廟聯合舉辦的國學大講堂。迄今爲止,我們國學大講堂從05年舉辦至今已經有叁百多期了,今天是第叁百四十七期。那麼本次呢,我們非常榮幸的講到了,我們今天的主講教師郭永進教授,來自臺灣。
(主持):那麼他呢,我們很榮幸呢,在長春文廟幾年來的祭孔大典中,請到了,邀請到了我們的郭教授。那麼在叁年來,每一次祭孔大典之後,郭教授都會在咱們的“國學”大講堂,爲春城市民講授儒、釋、道叁家的這個精髓和精典,使我們長春市民很有幸的,在這個老師的講解下、分享下深深地受益。
(主持):那麼今天呢……今年已經是我們的郭教授,第叁次參加國學大講堂的一個祭孔大典,長春文廟的祭孔大典。第叁次莅臨我們國學大講堂,爲大家來分享他的這個……屬于什麼呢……,應該是大師之言,智者之道。
(主持):那麼,今天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有請我們的郭教授。都說啊“提高明戶話《中庸》,”今天我們的臺灣著名郭永進教授,帶來的就是《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之道”!
好。各位貴賓、各位前輩、各位親愛的同胞們:
大家好!大家好!
如同剛才我們司儀介紹的,這是第叁次,第叁年來這裏跟大家做互動。“國學大講堂”是從零五年開始,但是最初是在戶外。(聲音可以調清晰一點。現在低音太重,低音太重。調清晰一點。因爲,現在這樣回音,清晰。現在你們可以先把窗簾拉開,窗簾可以先拉開。聲音......對......調再稍微清晰一點,聲音調清晰……)OK。好。
“國學大講堂”是從零五年開始,但是最初是在戶外的。那這一棟呢,這一棟正式起用是零八年。就是孔子誕辰的時候開始啓用。那時候有幸空海被邀請來,就是這一間開始啓用。然後來這邊跟大家做一些講座。(聲音又混濁了,聲音清晰不要混濁。因爲混濁的話,現在就不會聽清楚,如果用一支,好。)
那這幾年來有因緣就是過來這邊,來跟大家做國學上面的分享。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
《中庸》是屬于儒家裏面非常重要的經典。所謂的《四書》《五經》。儒家最具代表的《四書》,就是《論語》、《孟子》還有《大學》、《中庸》。《四書》裏面《中庸》是排在最後面。並不是,並不是說它不重要,並不是說它不重要排在後面。而是說因爲它是很深很深的,就像我們在一般社會讀學校的……讀書的時候,我們是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這樣一路上來。
那在儒家的教育體系裏面,《論語》、《孟子》、《弟子規》,那是教育幼稚園跟國小時候的,這時候學齡的學生。《弟子規》是幼稚園跟國小階段的,協助小孩子怎麼樣去應對接物。那《論語》呢,是開始教導讓衆生,逐漸在成長的過程之中,來學會爲人處世,學會爲人處世。所以,《論語》就像在初中跟高中,國中跟高中的階段。那《孟子》呢,是……又是。因爲,孟子他是比較屬于在應對接物上面。所以孟子就像高中的階段,高中的階段所要學習的。
那《大學》呢,大學這一本書是,就像人生在成長的過程,來到大學的階段,所要研習的內容。我講的是一個人的心靈品質的成長。並不是光只是局限在社會的教育。因爲一般社會的教育,就像我們現在社會上的教育,就算你讀到大學、研究所、碩士。你也未必能夠學到真正儒家裏面的《大學》。那儒家的《大學》,真的是協助大家成就大人之學。這是前年我們在這裏也跟大家分享過。
那儒家裏面的《中庸》呢,是更深的,比大學還更不容易理解的。大學比較精簡。而且講的還比較容易理解一點。那《中庸》它是更深,不容易理解。儒家裏面有提到說“內勝外亡”,我們怎麼樣充實自己,怎麼樣讓自己開啓智慧,怎麼樣讓自己成就高等的心靈品質。這是在《中庸》裏面特別強調的。那大學呢,是已經要來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大學》是已經有逐漸要向外,來爲百姓服務。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那個“親民”——“新民”哦,“新民”,那個都是在爲百姓服務的。所以,要知道中庸是屬于偏重在內。自我充實,不斷開啓我們智慧的階段。好。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爲被世人所尊敬尊重的至聖先師,那他的智慧從哪裏來,孔子的智慧從哪裏來,孔子的老師是誰?我們要好好去探討。孔子也會跟這些古聖先賢學習啊!也會跟古聖先賢學習。但他除了跟古聖先賢學習之外,他還有很大很重要的,他學習的階段。那古聖先賢又跟……,他們的高等智慧又是跟誰學習?我們要好好去了解。要好好去探討。你如果正確深入去體悟、去了解的話,你可以發現他們所看齊學習的,到後來都是跟天地父母學習。
好,請各位看你手上的講義。因爲,《中庸》是蠻深的。請各位看你手上的講義,第叁十章,第二頁,第二頁的叁十章這裏,二十六章跟叁十章這兩章都是在告訴我們,孔子他就是“法天擇地”,“法天擇地”。所以他開啓的他高等的智慧。
第叁十章這裏講的就是“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個就是他向古聖先賢看齊學習。那古聖先賢他們的智慧又來自哪裏呢?同樣的,很重要的就是“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孔子也是一樣,“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這個就是以天地大自然爲師,這個很重要。所以孔子他體會的“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帱。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爲大也。”你們看看哦。有時間的話你們再深入去探討。因爲我們今天等一下會透過一些幻燈片,來讓大家更清楚地去看。這些古聖先賢,他們是怎麼樣去看這個大自然的大地風雲經、無字天書。
因爲這是真正最偉大的大師!真正最偉大的大師。包括大學裏面,大學講到最後,你要平天下之前,你要先齊家。要治國,然後齊家。再修身。逐漸地一直地往下。去探討,探討那個根源。而最初的根源是在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但是,那“格物”,要“格”什麼“物”啊?你的“知”,要完全的“知”,那你要完全的“知”,是什麼?你要知道什麼?不是說我在圖書館《大藏經》裏面或是在遍覽各種經典,各種經論,我就能夠透徹了解。那些都是僅供參考,那些是助緣。你真正地“知”,一定來自于“格物”。“格物”,就是你要透徹的去了解,去探討、去探究。去用科學的研究精神,去了解真正的真理實相。那真理實相在哪裏?不是在書本上。書上是地圖,是協助我們去了解真理實相的,指月的一個工具。是一個方便工具。所以到最後,一要來到,要來到真的了解整個大自然的實相。(現在聲音又沒出來啊,又……現在這樣還可以,這樣還可以。)所以所有的那些大智慧者。記得所有的大智慧者,他們到最後一定都是來看這個真正的真理實相。也就是所謂的大地風雲經。這裏,這裏所講的天地父母,講的就是整個法界、宇宙、大自然。
好,我們現在從第一章前面來開始來看。前面我跟大家稍微簡短介紹一下,等一下我們後面透過幻燈片來跟大家分享。好。“大學”你看哦,第一章就提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一句話很深。但是,不容易了解。這一句話很深。但是不容易了解。
好,我們現在再來看第二段哦。“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到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講的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中道。就是我們要來到不偏不倚。像現在的聲量又太小,輸出的聲量又太小,聲量可以稍微大一點。過與不及都不好。“中庸”講的就是中道。那中道就是不要那些過與不及,不要那些偏激。
好。但問題是什麼是中道?中道,因爲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一套界定標准啊。你有你的中道,他有他的中道。就如同很多人都有他一套的所謂對真理、對正義、對是非的認知。那到底什麼才是正確呢?你的真理跟他的真理爲什麼會沖突呢?到最後,一定要來到以大自然爲標准。所以這裏所講的中道,不是孔子他個人所界定的中道。好(但是變成要拿著)。
好OK。所以我們要了解中庸之道,中道,不是孔子所發明啊,不是孔子他個人的思想,他個人的創作,而是他體會出大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天地的精神就是這樣。所以一開始講的“天命之謂性”,如果我們沒有了解整個,真正的真理實相、生命實相的話,你沒辦法來到真的做出中……來到中庸之道。不容易做到。因爲這是要,因爲這是要具有非常高的智慧,你才有辦法來到中庸之道。一般人都是兩邊……兩端跑來跑去,跑來跑去。兩極化在跑。那你要來到真的實現中庸之道,你一定是有開智慧、一定是有看到真理實相,有了解生命實相、有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你才有辦法真的實現中庸之道。
所以那你要了解生命實相,《中庸》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實相是怎麼樣呢,“天命之謂性”,什麼叫做“性”?“天命之謂性”,什麼叫做我們的本心本性啊?這裏的“性”講的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來自哪裏?“天命”。“天命”不是那個宿命的天命啊。天命講的就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一切,老天爺給我們的生命。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老天爺給我們的。記得哦,雖然你是父母親生下你,養育你,但是我們的父母親來自哪裏?你說我們前面的祖先啊。那我們的祖先又來自哪裏?全部所有的衆生都是來自于法界大自然。
儒家把他稱爲“天”,或是稱爲“道”。老子把他…
《空海法師講授:《中庸》之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