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013-9月29日上午
《中庸》之道讲座
(主持):欢迎各位来到有吉林省社科联、长春市孔子研究会、长春文庙联合举办的国学大讲堂。迄今为止,我们国学大讲堂从05年举办至今已经有三百多期了,今天是第三百四十七期。那么本次呢,我们非常荣幸的讲到了,我们今天的主讲教师郭永进教授,来自台湾。
(主持):那么他呢,我们很荣幸呢,在长春文庙几年来的祭孔大典中,请到了,邀请到了我们的郭教授。那么在三年来,每一次祭孔大典之后,郭教授都会在咱们的“国学”大讲堂,为春城市民讲授儒、释、道三家的这个精髓和精典,使我们长春市民很有幸的,在这个老师的讲解下、分享下深深地受益。
(主持):那么今天呢……今年已经是我们的郭教授,第三次参加国学大讲堂的一个祭孔大典,长春文庙的祭孔大典。第三次莅临我们国学大讲堂,为大家来分享他的这个……属于什么呢……,应该是大师之言,智者之道。
(主持):那么,今天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的郭教授。都说啊“提高明户话《中庸》,”今天我们的台湾著名郭永进教授,带来的就是《四书》《五经》中的“中庸之道”!
好。各位贵宾、各位前辈、各位亲爱的同胞们:
大家好!大家好!
如同刚才我们司仪介绍的,这是第三次,第三年来这里跟大家做互动。“国学大讲堂”是从零五年开始,但是最初是在户外。(声音可以调清晰一点。现在低音太重,低音太重。调清晰一点。因为,现在这样回音,清晰。现在你们可以先把窗帘拉开,窗帘可以先拉开。声音......对......调再稍微清晰一点,声音调清晰……)OK。好。
“国学大讲堂”是从零五年开始,但是最初是在户外的。那这一栋呢,这一栋正式起用是零八年。就是孔子诞辰的时候开始启用。那时候有幸空海被邀请来,就是这一间开始启用。然后来这边跟大家做一些讲座。(声音又混浊了,声音清晰不要混浊。因为混浊的话,现在就不会听清楚,如果用一支,好。)
那这几年来有因缘就是过来这边,来跟大家做国学上面的分享。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
《中庸》是属于儒家里面非常重要的经典。所谓的《四书》《五经》。儒家最具代表的《四书》,就是《论语》、《孟子》还有《大学》、《中庸》。《四书》里面《中庸》是排在最后面。并不是,并不是说它不重要,并不是说它不重要排在后面。而是说因为它是很深很深的,就像我们在一般社会读学校的……读书的时候,我们是从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样一路上来。
那在儒家的教育体系里面,《论语》、《孟子》、《弟子规》,那是教育幼稚园跟国小时候的,这时候学龄的学生。《弟子规》是幼稚园跟国小阶段的,协助小孩子怎么样去应对接物。那《论语》呢,是开始教导让众生,逐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来学会为人处世,学会为人处世。所以,《论语》就像在初中跟高中,国中跟高中的阶段。那《孟子》呢,是……又是。因为,孟子他是比较属于在应对接物上面。所以孟子就像高中的阶段,高中的阶段所要学习的。
那《大学》呢,大学这一本书是,就像人生在成长的过程,来到大学的阶段,所要研习的内容。我讲的是一个人的心灵品质的成长。并不是光只是局限在社会的教育。因为一般社会的教育,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上的教育,就算你读到大学、研究所、硕士。你也未必能够学到真正儒家里面的《大学》。那儒家的《大学》,真的是协助大家成就大人之学。这是前年我们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过。
那儒家里面的《中庸》呢,是更深的,比大学还更不容易理解的。大学比较精简。而且讲的还比较容易理解一点。那《中庸》它是更深,不容易理解。儒家里面有提到说“内胜外亡”,我们怎么样充实自己,怎么样让自己开启智慧,怎么样让自己成就高等的心灵品质。这是在《中庸》里面特别强调的。那大学呢,是已经要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是已经有逐渐要向外,来为百姓服务。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个“亲民”——“新民”哦,“新民”,那个都是在为百姓服务的。所以,要知道中庸是属于偏重在内。自我充实,不断开启我们智慧的阶段。好。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被世人所尊敬尊重的至圣先师,那他的智慧从哪里来,孔子的智慧从哪里来,孔子的老师是谁?我们要好好去探讨。孔子也会跟这些古圣先贤学习啊!也会跟古圣先贤学习。但他除了跟古圣先贤学习之外,他还有很大很重要的,他学习的阶段。那古圣先贤又跟……,他们的高等智慧又是跟谁学习?我们要好好去了解。要好好去探讨。你如果正确深入去体悟、去了解的话,你可以发现他们所看齐学习的,到后来都是跟天地父母学习。
好,请各位看你手上的讲义。因为,《中庸》是蛮深的。请各位看你手上的讲义,第三十章,第二页,第二页的三十章这里,二十六章跟三十章这两章都是在告诉我们,孔子他就是“法天择地”,“法天择地”。所以他开启的他高等的智慧。
第三十章这里讲的就是“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个就是他向古圣先贤看齐学习。那古圣先贤他们的智慧又来自哪里呢?同样的,很重要的就是“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孔子也是一样,“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个就是以天地大自然为师,这个很重要。所以孔子他体会的“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你们看看哦。有时间的话你们再深入去探讨。因为我们今天等一下会透过一些幻灯片,来让大家更清楚地去看。这些古圣先贤,他们是怎么样去看这个大自然的大地风云经、无字天书。
因为这是真正最伟大的大师!真正最伟大的大师。包括大学里面,大学讲到最后,你要平天下之前,你要先齐家。要治国,然后齐家。再修身。逐渐地一直地往下。去探讨,探讨那个根源。而最初的根源是在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但是,那“格物”,要“格”什么“物”啊?你的“知”,要完全的“知”,那你要完全的“知”,是什么?你要知道什么?不是说我在图书馆《大藏经》里面或是在遍览各种经典,各种经论,我就能够透彻了解。那些都是仅供参考,那些是助缘。你真正地“知”,一定来自于“格物”。“格物”,就是你要透彻的去了解,去探讨、去探究。去用科学的研究精神,去了解真正的真理实相。那真理实相在哪里?不是在书本上。书上是地图,是协助我们去了解真理实相的,指月的一个工具。是一个方便工具。所以到最后,一要来到,要来到真的了解整个大自然的实相。(现在声音又没出来啊,又……现在这样还可以,这样还可以。)所以所有的那些大智慧者。记得所有的大智慧者,他们到最后一定都是来看这个真正的真理实相。也就是所谓的大地风云经。这里,这里所讲的天地父母,讲的就是整个法界、宇宙、大自然。
好,我们现在从第一章前面来开始来看。前面我跟大家稍微简短介绍一下,等一下我们后面透过幻灯片来跟大家分享。好。“大学”你看哦,第一章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一句话很深。但是,不容易了解。这一句话很深。但是不容易了解。
好,我们现在再来看第二段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到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讲的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中道。就是我们要来到不偏不倚。像现在的声量又太小,输出的声量又太小,声量可以稍微大一点。过与不及都不好。“中庸”讲的就是中道。那中道就是不要那些过与不及,不要那些偏激。
好。但问题是什么是中道?中道,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一套界定标准啊。你有你的中道,他有他的中道。就如同很多人都有他一套的所谓对真理、对正义、对是非的认知。那到底什么才是正确呢?你的真理跟他的真理为什么会冲突呢?到最后,一定要来到以大自然为标准。所以这里所讲的中道,不是孔子他个人所界定的中道。好(但是变成要拿着)。
好OK。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庸之道,中道,不是孔子所发明啊,不是孔子他个人的思想,他个人的创作,而是他体会出大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天地的精神就是这样。所以一开始讲的“天命之谓性”,如果我们没有了解整个,真正的真理实相、生命实相的话,你没办法来到真的做出中……来到中庸之道。不容易做到。因为这是要,因为这是要具有非常高的智慧,你才有办法来到中庸之道。一般人都是两边……两端跑来跑去,跑来跑去。两极化在跑。那你要来到真的实现中庸之道,你一定是有开智慧、一定是有看到真理实相,有了解生命实相、有了解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你才有办法真的实现中庸之道。
所以那你要了解生命实相,《中庸》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实相是怎么样呢,“天命之谓性”,什么叫做“性”?“天命之谓性”,什么叫做我们的本心本性啊?这里的“性”讲的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来自哪里?“天命”。“天命”不是那个宿命的天命啊。天命讲的就是老天爷给我们的一切,老天爷给我们的生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老天爷给我们的。记得哦,虽然你是父母亲生下你,养育你,但是我们的父母亲来自哪里?你说我们前面的祖先啊。那我们的祖先又来自哪里?全部所有的众生都是来自于法界大自然。
儒家把他称为“天”,或是称为“道”。老子把他…
《空海法师讲授:《中庸》之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