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師講授:《中庸》之道(二)
所以科學界所講的就是質能互換。質能不滅。但要知道,能量就是屬于未顯象的部分。那以前科學界所理解的像那個“太陽能”啦。我們可以應用,可以看得到的這個能量。科學界才認爲說這是有能量的存在。但現在才更進一步去了解,人類所能夠了解的這個能量,還是很小的一部分。人類所能夠應用的這個能量,還是很小的一部分。宇宙更大更大的那個黑暗的世界,黑色的暗能量,看不到的那些能量,觀測不到的那些能量,才是真正巨大的能量的來源。
所以現在科學界才慢慢去體會到,哇!以前認爲“無”,“空無”的世界是什麼都沒有。但是中國的儒家,跟老子的道裏面,把這個“無”的世界都已經早就講出,這個“無”的世界,就是一切萬物的源頭呀。所以儒家講“無極”。不是光“太極”而已呀。“太極”是已經顯象了。你要深入到“太極”的源頭,是來自“無極”。道,一樣有分顯象跟未顯象,“有”跟“無”。
所以《道德經》的第一章,一樣啊,提到無爲萬物的源頭啊。“有”這是萬物之母啊。那個講的就是顯象跟未顯象。好,那我們要知道,如果“道”的本體就是屬于未顯象的這一部分,未顯象的道體。不要以爲說他空無啊。這就是我們的“性”所在,我們的本心所在。這是“道”的本體。那這個“空無”的這個“道”的本體呢,他是貫穿所有一切。並不是在遙遠的他方啊。不是在遙遠的他方。這是我們生命的總源頭。所謂的“道”,你把他稱爲禮儀啦,氣啦講的都是,這個“無”,這個未顯象的這個能源、能量。
但是不是光會灼熱會燙人這樣的熱能,不是光熱能而已啊。他是可以顯現顯象,化育成萬物。而且當下也不離我們的身心。完全跟我們在一體也在一起。所以大家有個正確了解之後,後面就好辦。因爲,“中庸”……你把這個核心掌握住,後面就好辦。所以我們要知道,道未顯象的那一部分,就是所謂的儒家把它稱爲天啊,或是“性”啊,或是“無極”呀,講的都是這一方面。那這一方面呢,你摸不到你看也看不到,但是它卻是真實的存在。它可以化育萬物一切,也支撐著萬物一切的存在。當它顯象出來之後,就成爲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那要知道哦,所有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就是一樣,你從“道”而來,那也浸泡在“道”之中。這個很深。
因爲你要了解“道”是什麼,你就不會錯誤地去修“道”。你了解“道”是什麼,了解宇宙的運轉法則,特征特性,你就能夠真的見賢思齊。而且呢,最快的方式就是把我們的本來的本心本性流露出來。如果你有那些我慢啦、貪心啦、嗔心啦,或是勾心鬥角這些心,這個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要知道這裏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講的都是回歸我們的本來清淨的本心本性。用我們清淨的本心本性來運作。那真正的得道之人,他也一定是回歸到用清淨的本心本性來運作。如果你有那些貪心啦、嗔心啦、勾心鬥角啦,還會有傲慢之心,這個都不是我們的本來的清淨的本心。
所以《中庸》大學裏面所講的,爲什麼大學會強調你要“格物致知”你就會“誠心”,“正心”“誠意”。爲什麼你了解“格物致知”就是了解真理實相,了解生命實相。如果你真的了解生命實相之後,很自然的你就會回複我們的清淨本心。所以很自然的就會“正其心,誠其意”。這就是我們解決事情的方法。我們可以從支流末節開始做做做起,開始修修起。當然這個你可以,你會耗費好幾十年,甚至好幾百年。而我們的修行方法,如果我們的淨化,我們身心的方法,能夠扣住這個核心的話,你可以士別叁日就刮目相看。真的,如果我們能夠掌握這個核心的話,那我們“道”不遠人啊!而且“道”就在我們心中啊!只要回來開發我們的潛能,回來把我們本來就具有的這個清淨的本心,我們的本性把它呈現出來,流露出來,這樣就OK。
所以如果我們的觀念知見錯誤的話,那你要來到安心自在與道合一,你要修個幾十年那算是很短,很短啊!你要修個好幾世,甚至好幾十萬年。我講是好幾十萬年,你都不一定修得到。如果你觀念知見正確了,你可能兩叁年內你就可以很明顯的成長。而且整個生命他會蛻變,脫胎換骨。爲什麼孔子,孔子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認真讀書啊,他以前他也是種田啊,以前也是一樣過著一般農人的生活啊,並不是說孔子一出生就天資很優異,然後從小課業功課就高人一等。不是啊。孔子他真正認真讀書是從十五歲開始。所以真正他求學的階段是比一般人還慢一些。那爲什麼孔子後來會開啓高等的智慧?主要就是不斷地虛心學習,見賢思齊。虛心學習,然後悟性又高,又能夠去體會到,哇!這個大自然在告訴我們什麼?大自然在教化我們是什麼?大自然的特征特性是什麼?
結果你看哦,我們剛才講到的叁十章,孔子他觀察天地萬物,呈現出來的就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呀,“道並行而不相悖”,孔子這是一種開悟。他體會到整個大自然呈現出來的是萬物並行並育而不相害。道是這麼樣的偉大,在孕育萬事萬物。你看哦,我們一般父母是養育,你是用愛心養育子女是不錯。但通常都是我生的我養的,我特別愛護他。那不是我生不是我養的,我們往往就怎麼樣?那是別人的小孩嘛,我自己的小孩我好好栽培就好,我好好愛護我自己的小孩就好。那其他的小孩那跟我無關啊。甚至,有時候如果我們的小孩跟別人的小孩打架的時候、吵架的時候,往往認爲別人沒有教養,別人不對別人不應該,我的小孩是很有教養的,我的小孩是沒有錯的。我們往往都會比較私心的來袒護我們自己,跟我自己的小孩。然後對別人的小孩呢,往往都是比較冷漠、漠視。甚至有的心靈汙染更嚴重的話,還會去傷害誘拐欺騙別人的小孩。這個都是離“道”越遠。也就是離開我們的清淨本心越遠。
大家這樣的理解,所謂的離“道”越遠,就是離開我們原來的本心本性越遠。孟子跟荀子在那裏爭辯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本來人性就是淨,清清淨淨的。他就是這樣慈悲、大愛的。人性就是光明無所不包無所不愛,這是我們的本心本性。因爲,我們是來自宇宙天地父母的化育。所以,我們同樣擁有宇宙天地父母的德行,德性。這樣大家可以了解嗎?這個很重要。我們來自宇宙天地父母的化育。所以我們同樣擁有宇宙天地父母的,本來的特征特性。就是第一段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所以我們……如果所作所爲能夠跟宇宙的德行、特征一樣的話,這就是所謂的悟道,得道之人。他展現出來品行品性德行都會跟天地一樣無我無私、無限的包容、無限的大愛。
孔子就是體會到哇,天地竟然展現出來的是這麼樣的寬大的胸襟。以前我們還不了解的時候,我們沒有體會到這些真理實相的時候,我們心裏面常常容納不下別人,容納不了別人的不同的看法、意見。但是當孔子去體會到大自然的浩瀚、偉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無所不化育。所以孔子後來體會出高等的心靈。所以孔子的教學一個很重要的理念,什麼理念?孔子的教學,他對待衆生的方式……,對,“有教無類”!不容易啊,“有教無類”!這個就是破除那些界線,破除那些狹窄的框框。不是說你王公貴族我才……,你的子女送來我才教你,那些貧民的小孩我就不教,沒有這回事。因爲孔子看到太陽平等的對待王公貴族,也平等對待庶民百姓。大地同樣平等的愛護那些達官貴人,也平等的愛護那些平民百姓。孔子他就是體會到大自然呈現出來的是這樣的博愛,這樣的默默在化育萬物,默默地在養育、包容一切衆生,成就一切衆生。但是,衆生不了解他,甚至傷害他。大自然也不會生氣。大自然也一樣,天地父母還是一樣,默默地在化育、在呵護著衆生。
所以孔子又悟出來“人不知而……”怎麼樣?“人不知而不愠”啊!我們默默地在奉獻,默默地在服務,或是我有……擁有很多的才華。但是,別人不了解我,別人不知道我,一樣啊,不會在那裏哀歎哀怨,不會抱怨別人。他體會到的……,因爲大自然展現出這麼崇高的德行。但是衆生不了解他,太陽還是一樣每天給我們的能量,大地還是一樣每天都在支撐我們的生命。所以孔子從大自然裏面去悟出很多的大道理。所以整個《中庸》講的就是,你體會大自然的大道理之後,然後你呈現出來的與天地相同的特征特性。
所以你看哦處處都是……裏面全部都是扣住這個核心。如果一個人你了解大自然的真理實相,特征特性,你也展現出這樣的特征特性之後,你自然的,因爲你的德行跟天地日月同比、同等。所以這就會來到所謂的“德佩天地貫日月”。而你的生命呢會與天地同輝,與天地永恒共存!
所以孔子爲什麼會開啓這麼高等的智慧,就是看到整個大自然,整個天地父母呈現出來的特征特性。然後見賢思齊效法學習,然後做出來。那孔子,你看哦他以前是這樣在做,展現出來的特征特性跟一般人就不樣。那一般人因爲沒有去了解這個生命實相,沒有去看到這個大自然在給我們啓示什麼。還有沒有把我們的本來的潛能、智慧、本心把它開發出來。差別就在這裏。我們說聖人與凡人差別就在這裏。你有沒有開發出我們的本來的清淨的本心潛能。有,你就會開啓大智慧,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利益一切衆生。會成聖成賢。如果沒有,那你就會覺得我常常會自卑啊,或是覺得我這裏也不足啊,我那裏也沒有啊,我離道還很遠那,我很可憐哪。
所以你就會覺得事事不如人。或是要設法,我要爭強鬥勝我要贏過別人,我要把別人比下去。然後用著我慢一直在沖沖沖,結果沖向苦海。
好,我們來看。這裏有一段第七章。請大家看第七節,第七章,《中庸》裏面的這一段。“人皆曰予知”,就是每個人哪,一般人哪,常常都會說啦,我是很有智慧的人呀,我是很聰明的人啊。一般…
《空海法師講授:《中庸》之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