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海法師講授:《中庸》之道(二)▪P2

  ..續本文上一頁人都常常說“予知”。這個“知”,這是要念“智”,很有智慧的意思。認爲自己很聰明。但是呢怎麼樣呢,“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你看這就是一般人,認爲自己很聰明。但是都是活在這個自我、小我的世界裏面。用自以爲是的認爲自己很行、很能,自己很聰明。然後認爲自己學問高、官位高,自己很有錢、自己很有權勢。但到後來呢,往往是沖沖沖,沖向苦海。

  

  所以你看哦,《中庸》這裏面就講的“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也就是說,他的生命呢,因爲他沒有了解生命實相,沒有了解,沒有開發出我們的清淨本心。也就是說做什麼事情,都是用錯誤的觀念在運作。用那個自私自利的那個小我自我在運作。導致他這樣不斷地沖沖沖,然後“驅而納諸罟”。結果沖向了這個“罟”是,就是一個……,“罟”是什麼知道嗎?啊?對,“罟”就是捕獸的那個網啊。也就是說沖沖沖,結果沖入了很多的……,有的人沖入牢獄裏面,監獄裏面。有的人沖沖,沖向了很多的痛苦,很多的挫折。被各種逆境把他捆綁住、捆鎖住。

  

  就像一些動物哦,因爲貪愛貪吃,結果被獵人的網把它網住了。“擭”就是那個“捕”,捕獸的那個工具一樣。這個網……,罟啦或陷阱,這些都是獵人要捕抓動物的,所設的那些工具跟陷阱。罟或陷阱,這都是要捕獲那些動物用的。那你看一般人常常是這樣,用著自以爲是的觀念,用著我是、我能、我慢在沖沖沖,認爲自己很行,到最後他卻沖向了很多的苦海,很多的痛苦。

  

  那很多人就覺得,我這一生我這麼認真努力打拼,我這麼愛護我的家庭,我這麼愛護我的事業,我這麼愛護我的親戚子女,那爲什麼到後來這麼多的痛苦?我這麼愛護我的子女,爲什麼子女會叛逆。我這麼孝順我的父母親,爲什麼父母親會早死?我這麼愛護我的親人,爲什麼會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我這麼愛護我的事業,爲什麼我這麼努力的打拼,我的事業爲什麼事業會失敗?爲什麼別人要來騙我?很多人都不了解。因爲你前面……我們就是處在錯誤的論斷,錯誤的認知。然後用錯誤的觀念知見一直地沖沖沖。就是這裏所講的沖向了那個苦海,沖向了監獄。

  

  所以孔子就勉勵我們。我們要靜下來,好好地去認清你要“格物知致”,這是《大學》裏面的交待。然後《中庸》這邊一樣跟我們講。我們要了解宇宙的真理實相、了解天地的特征特性。要了解……。正確地認清我們的本來的本心本性是什麼。因爲孔子會成聖人不是孔子特殊,不是說老天爺給他特別的秘密武器,不是這樣。每個人我們的本心、本性,我們的本來特征、特性跟孔子都完全一樣都平等。孔子有的,老天爺有給孔子的,也全部都有給我們。老天爺並沒有說特別偏私偏愛,讓孔子多得一些什麼。沒有這樣,都平等。老天爺同樣都平等。

  

  就像孔子在……他在山東出生之後,太陽一樣平等地照射孔子,也平等地照射我們的祖先。太陽並沒有偏私,大地流水、大自然沒有偏私,同樣都給予,同樣平等。差別就在于,孔子他懂得虛心去學習、懂得見賢思齊。那最重要就是他有把他的,老天賦予給我們的本心本性呢,把他發揚出來。所以從此孔子出來遊學教化,就是憑著他的良心本性,在爲百姓服務、爲衆生服務。協助人類開啓智慧,協助人類恢複我們……,把我們迷失喪失了的、忘掉的這個清淨本心呢,把它開發出來。說找回來還不對。因爲找回來還以爲說那是在外面,我們又把它找回來。應該是說把它開發出來。因爲我們本來有的這些特征特質呢,我們把它忘掉了,或是我們把它埋沒掉了,掩蓋掉了。

  

  我們……,你如果要真的成聖成賢,或是真的要來到開啓高等智慧,把生命意發揮出來,或是避免那些蠱惑陷阱。也就是希望自己不要在苦海浮沈的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了解真理實相,好好地了解我們的清淨本心。然後把我們的清淨本心呢,把它流露開發出來。這就這樣。

  

  所以整個中庸講的都是扣住這個核心。從最前面到最後面,講的就是扣住這個核心。孔子也坦白講啊,真正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那是宇宙運轉的很重要的特征。無我無私,不偏不倚。那是宇宙的運轉的法則。真正能夠來到契入,而且實現出來“中庸之道”。孔子在《中庸》裏面常常提到,包括說第叁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還有很多章節孔子都坦白地講了,“中庸之道”真的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

  

  因爲這是宇宙的運轉的精神特征特性。你能夠來到不偏不倚。而且沒有自私之心。這個“中”就是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要兩極化,不偏不倚。還有你要很中立。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個角色裏面。一般衆生,一般人是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一般人是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兩端二元對立。我講的這個是很深,大家要好好去體會。

  

  一般人是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那只要你二元對立,就會有沖突、痛苦。只要你有二元對立,你的世界就不會真正的圓滿。那你看這個“中”,“中”就是我不落入二元對立,我不落入兩邊,我是在“中”。那這個“中”呢,他又不是說我只有在“中”,然後把你們兩端的排斥掉。如果你的“中”是,我是很“正中”的人,我是很正義感的人,你們這些跟我理念不一樣的人都是壞人。我走在中道,你們沒有你們是壞人。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中”也是一種極端的偏頗。那不是真正的“中”。真正的“中”,他一定是包容兩端然後不偏不倚。

  

  《易經》,《易經》的太極,就是兩端包容成一個圓。不偏不倚。那你看《易經》他是一個圓,然後中間一條曲線。好,你把這一條曲線,再把他向上延伸,這就是“中”,“中”。好,如果你把這《易經》,一個圓,然後這一條曲線,然後有了……,還會把這個《易經》,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等于說這個圓裏面還有兩點。那這個。這一中間這一條曲線再向上延伸的話,這個字就是母親的母。要知道“易”他描述了,這個《易經》告訴我們的就是宇宙從未顯象到顯象。然後化育萬物。這些都是很深。所以我們今天所跟大家講的,這些都是很高等的智慧,聖人之學。成聖成賢之學。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你們能夠聽到然後能夠聽懂。然後回來真正從現在開始,我們做什麼事情就是恢複到我們的清淨的本心,回複到我們的良心,用我們的良心來待人處事、接物。你如果能夠真正從良心出發的話,你所作所爲一定會來到真誠真心。真誠真心對待每個人。“中庸”勉勵我們的就是,你要超越二元對立,無限的包容。然後超越所有二元對立。那又從我們的清淨的本心流露出來,真誠真心善待每一個人。所以“中庸”到後面講的就是……,都是談到“誠”,“誠心”。

  

  好,我們現在我們把摘錄下來的這些重點,先來簡單的來看下來。

  

  第四章,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就是一般人都是在兩端跑來跑去,不容易掌握到這個中庸之道。也不容易真正的包容兩端。一般人不容易。“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這句話,來,我們來探討一下。因爲這一句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提醒。你看哦,孔子就說人莫不飲食也”。但是“鮮”。“鮮”就是……,你要讀“鮮”或是“賢”都可以啦。就是很少、很少有人能夠知道飯中的真味、菜中的真味。爲什麼呢,孔子他自己他就很感慨呀。因爲包括他以前處在還沒有開悟的情況,他也是過來人啊。孔子也知道啊。那看一般的親戚朋友,你沒有開啓智慧的話就是這樣啊。

  

  所以孔子就可以了解,啊,一般人就是這樣。每天常常在吃飯吃東西,可是我們卻很少去真正知道個中滋味。因爲一般人做事情就是沖沖沖。尤其是現在工商業時代。那認爲說哦時間就是金錢,我要趕快,趕時間趕時間,要抓緊。我越趕時間越抓緊時間,我就能夠沖贏別人,我就可以賺更多錢。但是你不知道你的生命品質,可能就越來越低落。你會逐漸,漸漸地成爲物質名利的奴隸而不知道。然後你逐漸地喪失了清淨的良心本心,都不容易覺察。

  

  所以一般人就是這樣一直地沖沖沖。所以做什麼事情沒有真正停下來好好去觀察,好好去覺察。那爲什麼孔子他能夠看懂這個無字天書,他能夠看到大自然的啓示。那爲什麼一般人看不到?就是因爲一般人就認爲這個沒什麼,我還有另外更奧妙的,我要沖沖,沖向我那個所要的那個世界。大自然這個沒什麼,沒什麼,這個太自然了。什麼值得珍惜,沒有什麼值得珍惜啊,沒什麼值得感恩啊,沒有什麼值得奧妙、研習……值得我們去研習啊。

  

  一般人就是這樣很膚淺的認知,沒有正確理解。所以錯失掉了很多可以開悟的機會。所以這一句話就在提醒我們,你每天在吃飯可是一樣,我們常常是囫囵吞棗。有的人,很多人吃飯就是很快很快。家人用一兩個小時在准備午餐。有的用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在准備午餐。然後午餐做好你一吃飯,五分鍾、十分鍾就解決。吃飯也一樣在趕趕趕。所以你看,個中的滋味你沒有好好去品嘗,個中的奧妙你沒有好好去體會,這些飯菜它也一樣,在告訴你真理實相。

  

  而且也在告訴你“道”在哪裏。可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看不到。因爲習以爲常的忽略,習以爲常的忽略。所以你如果這些你看不到,因爲連這些飯菜都是道的示現啊!連這些飯菜都是天地父母大愛的示現啊!你這些看不到,那你怎麼去……,你怎麼有辦法了解真正天地父母的本心本性特征特性呢。你看不到。所以孔子就這樣很感慨。所以這是提醒我們“道”就在眼前。就在你生活曆緣對境的每個當下,每個現在。重點是我們要靜下來,我們要真的用心靈去看、去體會。這一部無字天書

  

  他需要用我們,我們的心靈去看、去體會。而且要心甯靜下來,靜下來、慢下來去體會。所以《大學》裏面就有提到你要“定”而後能“靜”。“定、靜、安、慮”然後“得”。你真的——這個“得”包括開啓智慧,這個“得”包括“得道”,這個“得”包括你能夠成就真正的偉大的事業。你心如果沒有“定,靜”下來,盲目地沖沖沖,你是看不到的。“道”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卻一直向心外去求道。

  

  我們的清淨本心,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卻一直地認爲自己沒有,然後一直地在尋找,向外尋覓。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知見。所以把我們的觀念知見弄清楚,正確的來認清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那所有這些古聖先賢他們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在這裏。幫助我們大家靜下來停下來,慢下來。然後不帶成見的去認清生命的實相。去認清整個大自然,天地父母的實相跟特征特性。讓我們能夠見賢思齊。

  

  最初的時候是要見賢思齊。就好像這是啓發式教育啊。所謂的啓發式教育,這是真正幫助我們成長,開啓智慧的教育。那什麼叫啓發式的教育。填鴨式的教育是一直的灌輸給你裝填很多東西。但填鴨式的教育,你不會真正開啓智慧。你只是會像電腦,吸收很多的資訊,裝填很多的資料。

  

  啓發式的教育,他就是透過一些比喻或是透過外界的一些現象。然後啓發出我們本來就有的潛能,我們本來有的智慧。或是我們本來比較少的這一種潛能,然後透過啓發之後,我們好好把它開發出來。啓發式的教育,他能夠幫助我們開啓智慧。大自然、天地父母隨時都在啓發我們。只要我們用心靈去看,你就可以看得懂。而且你就可以做到所謂的“中庸之道”。那如果我們能夠力行“中庸之道”,也就是把我們的清淨本心開發出來。我們的所作所爲合乎道。而且又是不偏不倚,沒有那些兩端。而且又展現出來天地父母的特征特性。那很自然的你的生命,就會徹底地發揮出來。而且與天地同輝同在。

  

  好。前面第一階段,跟大家先分享到這裏。我們中間休息幾分鍾。再來要配合幻燈片來跟大家分享。好,謝謝!

  

  ——本章節由王思然聽打

  

  ——本章節由一葉知秋一校藍蓮花二校

  

《空海法師講授:《中庸》之道(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