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都常常说“予知”。这个“知”,这是要念“智”,很有智慧的意思。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呢怎么样呢,“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你看这就是一般人,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都是活在这个自我、小我的世界里面。用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很行、很能,自己很聪明。然后认为自己学问高、官位高,自己很有钱、自己很有权势。但到后来呢,往往是冲冲冲,冲向苦海。
所以你看哦,《中庸》这里面就讲的“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也就是说,他的生命呢,因为他没有了解生命实相,没有了解,没有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是用错误的观念在运作。用那个自私自利的那个小我自我在运作。导致他这样不断地冲冲冲,然后“驱而纳诸罟”。结果冲向了这个“罟”是,就是一个……,“罟”是什么知道吗?啊?对,“罟”就是捕兽的那个网啊。也就是说冲冲冲,结果冲入了很多的……,有的人冲入牢狱里面,监狱里面。有的人冲冲,冲向了很多的痛苦,很多的挫折。被各种逆境把他捆绑住、捆锁住。
就像一些动物哦,因为贪爱贪吃,结果被猎人的网把它网住了。“擭”就是那个“捕”,捕兽的那个工具一样。这个网……,罟啦或陷阱,这些都是猎人要捕抓动物的,所设的那些工具跟陷阱。罟或陷阱,这都是要捕获那些动物用的。那你看一般人常常是这样,用着自以为是的观念,用着我是、我能、我慢在冲冲冲,认为自己很行,到最后他却冲向了很多的苦海,很多的痛苦。
那很多人就觉得,我这一生我这么认真努力打拼,我这么爱护我的家庭,我这么爱护我的事业,我这么爱护我的亲戚子女,那为什么到后来这么多的痛苦?我这么爱护我的子女,为什么子女会叛逆。我这么孝顺我的父母亲,为什么父母亲会早死?我这么爱护我的亲人,为什么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这么爱护我的事业,为什么我这么努力的打拼,我的事业为什么事业会失败?为什么别人要来骗我?很多人都不了解。因为你前面……我们就是处在错误的论断,错误的认知。然后用错误的观念知见一直地冲冲冲。就是这里所讲的冲向了那个苦海,冲向了监狱。
所以孔子就勉励我们。我们要静下来,好好地去认清你要“格物知致”,这是《大学》里面的交待。然后《中庸》这边一样跟我们讲。我们要了解宇宙的真理实相、了解天地的特征特性。要了解……。正确地认清我们的本来的本心本性是什么。因为孔子会成圣人不是孔子特殊,不是说老天爷给他特别的秘密武器,不是这样。每个人我们的本心、本性,我们的本来特征、特性跟孔子都完全一样都平等。孔子有的,老天爷有给孔子的,也全部都有给我们。老天爷并没有说特别偏私偏爱,让孔子多得一些什么。没有这样,都平等。老天爷同样都平等。
就像孔子在……他在山东出生之后,太阳一样平等地照射孔子,也平等地照射我们的祖先。太阳并没有偏私,大地流水、大自然没有偏私,同样都给予,同样平等。差别就在于,孔子他懂得虚心去学习、懂得见贤思齐。那最重要就是他有把他的,老天赋予给我们的本心本性呢,把他发扬出来。所以从此孔子出来游学教化,就是凭着他的良心本性,在为百姓服务、为众生服务。协助人类开启智慧,协助人类恢复我们……,把我们迷失丧失了的、忘掉的这个清净本心呢,把它开发出来。说找回来还不对。因为找回来还以为说那是在外面,我们又把它找回来。应该是说把它开发出来。因为我们本来有的这些特征特质呢,我们把它忘掉了,或是我们把它埋没掉了,掩盖掉了。
我们……,你如果要真的成圣成贤,或是真的要来到开启高等智慧,把生命意发挥出来,或是避免那些蛊惑陷阱。也就是希望自己不要在苦海浮沉的话,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了解真理实相,好好地了解我们的清净本心。然后把我们的清净本心呢,把它流露开发出来。这就这样。
所以整个中庸讲的都是扣住这个核心。从最前面到最后面,讲的就是扣住这个核心。孔子也坦白讲啊,真正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那是宇宙运转的很重要的特征。无我无私,不偏不倚。那是宇宙的运转的法则。真正能够来到契入,而且实现出来“中庸之道”。孔子在《中庸》里面常常提到,包括说第三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还有很多章节孔子都坦白地讲了,“中庸之道”真的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
因为这是宇宙的运转的精神特征特性。你能够来到不偏不倚。而且没有自私之心。这个“中”就是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两极化,不偏不倚。还有你要很中立。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角色里面。一般众生,一般人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一般人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两端二元对立。我讲的这个是很深,大家要好好去体会。
一般人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那只要你二元对立,就会有冲突、痛苦。只要你有二元对立,你的世界就不会真正的圆满。那你看这个“中”,“中”就是我不落入二元对立,我不落入两边,我是在“中”。那这个“中”呢,他又不是说我只有在“中”,然后把你们两端的排斥掉。如果你的“中”是,我是很“正中”的人,我是很正义感的人,你们这些跟我理念不一样的人都是坏人。我走在中道,你们没有你们是坏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中”也是一种极端的偏颇。那不是真正的“中”。真正的“中”,他一定是包容两端然后不偏不倚。
《易经》,《易经》的太极,就是两端包容成一个圆。不偏不倚。那你看《易经》他是一个圆,然后中间一条曲线。好,你把这一条曲线,再把他向上延伸,这就是“中”,“中”。好,如果你把这《易经》,一个圆,然后这一条曲线,然后有了……,还会把这个《易经》,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等于说这个圆里面还有两点。那这个。这一中间这一条曲线再向上延伸的话,这个字就是母亲的母。要知道“易”他描述了,这个《易经》告诉我们的就是宇宙从未显象到显象。然后化育万物。这些都是很深。所以我们今天所跟大家讲的,这些都是很高等的智慧,圣人之学。成圣成贤之学。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你们能够听到然后能够听懂。然后回来真正从现在开始,我们做什么事情就是恢复到我们的清净的本心,回复到我们的良心,用我们的良心来待人处事、接物。你如果能够真正从良心出发的话,你所作所为一定会来到真诚真心。真诚真心对待每个人。“中庸”勉励我们的就是,你要超越二元对立,无限的包容。然后超越所有二元对立。那又从我们的清净的本心流露出来,真诚真心善待每一个人。所以“中庸”到后面讲的就是……,都是谈到“诚”,“诚心”。
好,我们现在我们把摘录下来的这些重点,先来简单的来看下来。
第四章,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就是一般人都是在两端跑来跑去,不容易掌握到这个中庸之道。也不容易真正的包容两端。一般人不容易。“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句话,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因为这一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提醒。你看哦,孔子就说人莫不饮食也”。但是“鲜”。“鲜”就是……,你要读“鲜”或是“贤”都可以啦。就是很少、很少有人能够知道饭中的真味、菜中的真味。为什么呢,孔子他自己他就很感慨呀。因为包括他以前处在还没有开悟的情况,他也是过来人啊。孔子也知道啊。那看一般的亲戚朋友,你没有开启智慧的话就是这样啊。
所以孔子就可以了解,啊,一般人就是这样。每天常常在吃饭吃东西,可是我们却很少去真正知道个中滋味。因为一般人做事情就是冲冲冲。尤其是现在工商业时代。那认为说哦时间就是金钱,我要赶快,赶时间赶时间,要抓紧。我越赶时间越抓紧时间,我就能够冲赢别人,我就可以赚更多钱。但是你不知道你的生命品质,可能就越来越低落。你会逐渐,渐渐地成为物质名利的奴隶而不知道。然后你逐渐地丧失了清净的良心本心,都不容易觉察。
所以一般人就是这样一直地冲冲冲。所以做什么事情没有真正停下来好好去观察,好好去觉察。那为什么孔子他能够看懂这个无字天书,他能够看到大自然的启示。那为什么一般人看不到?就是因为一般人就认为这个没什么,我还有另外更奥妙的,我要冲冲,冲向我那个所要的那个世界。大自然这个没什么,没什么,这个太自然了。什么值得珍惜,没有什么值得珍惜啊,没什么值得感恩啊,没有什么值得奥妙、研习……值得我们去研习啊。
一般人就是这样很肤浅的认知,没有正确理解。所以错失掉了很多可以开悟的机会。所以这一句话就在提醒我们,你每天在吃饭可是一样,我们常常是囫囵吞枣。有的人,很多人吃饭就是很快很快。家人用一两个小时在准备午餐。有的用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在准备午餐。然后午餐做好你一吃饭,五分钟、十分钟就解决。吃饭也一样在赶赶赶。所以你看,个中的滋味你没有好好去品尝,个中的奥妙你没有好好去体会,这些饭菜它也一样,在告诉你真理实相。
而且也在告诉你“道”在哪里。可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看不到。因为习以为常的忽略,习以为常的忽略。所以你如果这些你看不到,因为连这些饭菜都是道的示现啊!连这些饭菜都是天地父母大爱的示现啊!你这些看不到,那你怎么去……,你怎么有办法了解真正天地父母的本心本性特征特性呢。你看不到。所以孔子就这样很感慨。所以这是提醒我们“道”就在眼前。就在你生活历缘对境的每个当下,每个现在。重点是我们要静下来,我们要真的用心灵去看、去体会。这一部无字天书
他需要用我们,我们的心灵去看、去体会。而且要心宁静下来,静下来、慢下来去体会。所以《大学》里面就有提到你要“定”而后能“静”。“定、静、安、虑”然后“得”。你真的——这个“得”包括开启智慧,这个“得”包括“得道”,这个“得”包括你能够成就真正的伟大的事业。你心如果没有“定,静”下来,盲目地冲冲冲,你是看不到的。“道”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却一直向心外去求道。
我们的清净本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却一直地认为自己没有,然后一直地在寻找,向外寻觅。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知见。所以把我们的观念知见弄清楚,正确的来认清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那所有这些古圣先贤他们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在这里。帮助我们大家静下来停下来,慢下来。然后不带成见的去认清生命的实相。去认清整个大自然,天地父母的实相跟特征特性。让我们能够见贤思齐。
最初的时候是要见贤思齐。就好像这是启发式教育啊。所谓的启发式教育,这是真正帮助我们成长,开启智慧的教育。那什么叫启发式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是一直的灌输给你装填很多东西。但填鸭式的教育,你不会真正开启智慧。你只是会像电脑,吸收很多的资讯,装填很多的资料。
启发式的教育,他就是透过一些比喻或是透过外界的一些现象。然后启发出我们本来就有的潜能,我们本来有的智慧。或是我们本来比较少的这一种潜能,然后透过启发之后,我们好好把它开发出来。启发式的教育,他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大自然、天地父母随时都在启发我们。只要我们用心灵去看,你就可以看得懂。而且你就可以做到所谓的“中庸之道”。那如果我们能够力行“中庸之道”,也就是把我们的清净本心开发出来。我们的所作所为合乎道。而且又是不偏不倚,没有那些两端。而且又展现出来天地父母的特征特性。那很自然的你的生命,就会彻底地发挥出来。而且与天地同辉同在。
好。前面第一阶段,跟大家先分享到这里。我们中间休息几分钟。再来要配合幻灯片来跟大家分享。好,谢谢!
——本章节由王思然听打
——本章节由一叶知秋一校蓝莲花二校
《空海法师讲授:《中庸》之道(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