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忍精靜慮慧方便
力願智等十波羅蜜圓 上師恩被證悟升起時
喜樂最勝生處極喜等 煩惱自解脫之離垢地
能爲樂明無念發光地 散馳徧計自解焰慧地
殊勝非殊之境難勝地 證悟現前而爲現前地
遠脫輪廻之中遠行地 證悟不動須彌不動地
爲諸最勝具妙善慧地 意遍虛空第十法雲地
福智清淨資糧加行中 見悟內義熏修見修道
即是所謂解脫之果地 解脫叁毒叁藏悉齊具
叁門清淨叁學處清淨 一切所解此中所行之
成證悟界無上之瑜伽 四續具全自利聲緣衆
利他大乘證悟事續部 熏修行續行部瑜伽矣
方便與慧摩诃阿魯法 自圓阿底九次第諸同
具足總持禅定智藏要 自解刹那分別所住者
地道正覺所知同一義 元始之智心覺大手印
等圓任運廣大同高低 究竟果位不住本初體
法身淨土超思絕言诠 界與智二若能成一味
現證菩提叁身任運成 微細之智彙集虛空界
一切智性升起而安住 無所證違法性任圓滿
不生不滅虛空之自性 由彼清淨密嚴之淨土
自顯光明壇城任圓滿 五佛導師相圓放光明
法界圓鏡平等妙觀察 成所作等五智自性中
十方四時自顯所化眷 壇城五姓得如芝麻聚
遍住上下十方際虛空 門拱城垛欄循圍牆等
隨順各各種性作裝飾 一切任圓同一壇城中
等圓滿法周遍無中邊 叁時無時一切普賢時
基圓無遷轉之體性矣 復次自性化身五佛土
奧明現喜妙寶悉周遍 蓮華叢集事業極成就
五佛導師十地眷屬衆 叁時普悉妙色示明鏡
光明漩澓十地障清淨 居普光中而行諸事業
彼土顯現佛子清淨聚 報身之面放射諸光明
於其天與非天及人等 旁生餓鬼地獄六世間
顯示帝釋绮畫王釋迦 獅子堅固焰口天及與
牛首阿瓦隨順之現身 行不淨事依寂滅法界
種種變化事業與受生 沼地橋梁蓮花如意樹
醫藥珠寶明燈諸等等 常作衆生幸福歡喜處
究竟則行決定善妙業 所化既盡能化隱法界
復次於彼叁相當了知 種種變化調伏衆生沒
如無水皿水月則消失 僅爲自性遊戲集散戲
一旦住所化地寂滅者 能化自性幻化五種姓
自顯報身無二自消融 猶如晦朔月隱沒法界
法身界中自顯報身沒 外境不現自體大壇城
無前後增減遷轉安住 顯現增減如月不映奪
若尚有一所化如前現 此等即爲究竟解脫果
大圓滿心性自解脫論---大任運果品第叁
如此善說日藏要本論 由我無垢光所作開顯
當今亂世惡見愚暗蔽 此能除故安置決定道
用以是善於如我衆生 無馀同等解脫本初地
斷證二德達至究竟處 願作利他任運妙法王
○本[大圓滿心性自解脫論]爲吉祥邬堅大阿闍黎貝瑪森巴瓦(蓮花生大師)所加持之瑜伽士無垢光所書於雪山蛻嘎山頸之 邬堅宗聖地,爲後世之利益而造圓滿。善哉!
大圓滿心性自解脫論本頌
注釋
--------------------------------------------------------------------------------
1.心性自解脫:本論於大圓滿中本淨立斷(且卻)、任運頓超(妥噶)二法中,屬於遠離迷妄之本淨立斷部分所攝教授;原文本無「論」字,今依瑜伽師地論卷十五所雲六種論理中所謂『教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意學、補特伽羅心未定者,令心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所有言論,令彼覺悟真實智故』。故安「谕」字,馀二論亦同理。
本論闡釋心性不染諸垢,本來解脫之理故名之。
2.吉祥:圓滿具足福德、智慧二資糧者,謂之吉祥,又喜金剛續雲:『室利』乃爲無上智。「室利」梵義爲吉祥,有功德殊勝有寂(輪廻有趣、涅槃寂滅)之吉祥,及現空方便智慧無二之義,故謂「吉祥」。
3.普賢王:本初佛名,密咒道次第寶鬘釋中雲:從二執一切錯誤而覺悟爲「桑」,無二智慧自性擴展爲「傑」,無馀密意爲「衮」,向一集中爲「杜」,行境清淨圓滿爲「桑波」,(桑傑衮杜桑波爲普賢王加來名號之藏音)。
4.韻:大圓滿術語,概指本明之效能、形態,與本明相應而顯現於外者,爲一種具有生而不滅之狀態,此字漢文舊譯中大圓滿廣大心要本覺道次第一書譯「功用」,大圓勝慧中未譯(上二書同本異铎),仰兌亦未譯出,然「功用」一詞,大圓滿法中另有字詞契合故,本書譯「韻」取其與漢文中「神韻、氣韻」義趣相當,又藏文此字普通用法中作「曲調」、「音韻」解,故權譯爲「韻」。
5.現心:顯現之現分及心,約指心物二元,外境內心二者。
6.本解:本來解脫,大圓滿四大解脫法之一,自生之明,其無始以來,與自體性中即不染輪涅諸法故,窮盡有趣之近取因,乃稱本解。仰兌一書引應成續雲:四大解脫爲;本解脫故本無修,自解脫故無對治,赤裸解脫無見地,徧解脫故無勤勇。
7.平坦然:平等平坦無有高下之謂。
8.此謂非表:雲所謂「見地清淨無有中邊分」之語亦無可表示。
9.四邊:是常非斷邊、是斷非常邊、是常是斷邊、非常非斷邊,或指生滅、有無、常斷、現空四邊。
10.方分:「方」指上下東南西北等十方,「分]指善惡良(穴/瓜+瓜)之分,意指抽象、具體之偏頗。相當於禅宗所雲之善、惡、有、無、內、外、中間、空、不空、定、不定之一切處。
11.無成就際:或譯爲「無宗義」,藏文中將成就之邊際作爲宗義之標准,本宇梵雲: Siddhyanta;Siddh指成就、成立,anta指邊際、極限,字義爲以自心內所有之真實原理或意義本理爲際,除此更無有其他理趣,其原理、本理即爲成就、成立之極限;此處所用之意義較廣,故舍「宗義」而逕用「成就際」。
12.意向:心所施加安立之對象,意象上指望之處,或心意之對象,在意義上漢文甚難表達其概念,仰兌一書譯爲「诠表」,譯者對「意向」之譯詞仍不滿意。
13.淨:此處指清淨佛身及淨土。
14.不淨:此處指叁界輪廻之自性。
15.界:此處指法身普賢王如來之界域。
16.現空:一般指現分與空分之略稱,然此處爲輪涅諸法雖有顯現,然體性爲空。
17.徧計:自執取分別妄念所增绮之假名安立。
18.輪涅:輪廻與涅槃。
19.戲論:大日經疏十九日:「戲論者,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作種種身口,但悅前人而無實義,今妄見者所作者亦同於此,故名戲論也」。
20.緣起:吉藏撰中論疏十末中有曰:「緣起者。體性可起,待緣而起,故名緣起」。
21.我執:依五蘊任一而執爲我之心或覺感,此有二,即人我及法我。
22.虛幻少女:指魔術師或術士所變現虛妄不實之少女影像。
23.非微塵集:雲前句所言之六道處及佛刹,並非由微塵物質所集合形成,乃衆生自心自所顯現而成。
24.谛與似谛:真實不虛爲谛或谛實,似谛即似真實而非真實,舊譯均直接譯爲「假」。
25.刹那意境相:雲前句之夢境中雖顯現無量諸事,宛然如真,然于夢醒時刹那即知是意境之夢相。
26.現分所反空性無所有:雲現空二者爲一體兩面,現分之反面除空性外別無所有。
27.信解相異:現空二者本爲同一,然吾人鹹認相信此二相異不同,實乃心所作分別迷妄而誤。
28.意察:心意所伺察分別。
29.因果乘:指聲聞、緣覺、菩薩叁乘。
3O.無實藏要之宗乘:本段大意雲:一顔面有汙穢之小童照鏡,以蒙昧故不知鏡中之影爲自身而於鏡外尋他人,喻末學凡夫;其母見已,雖知鏡外無有他人,然以爲鏡面汙穢故拂拭明鏡,喻菩薩乘人以外境作修改整治之對象;若爲聰慧妙黠之母則知其童面有汙穢,去汙則影自明晰,喻直指本心之行人爲外境無實有之精要宗乘。
31.升基:大圓滿術語,有八分法、叁分法,於法界元始本來之基上,具體性、自性、大悲、態勢、自如、自性、本淨性及任運,以其本質同一,於概念上而分爲此八,于此形態中升起基顯現時同時能作爲解脫迷亂二者之部分,稱總基;作爲解脫基者稱「解脫基」,能爲有情迷妄基者稱「迷妄基」,此理甚爲深奧,須需慧眼者方能證知,但此處作升起升現依據基礎之謂。
32.基:大圓滿術語,土觀宗義晶鏡雲:最初實相不爲生死涅槃所汙染,亦不爲迷亂所垢障,實相赤露,未曾迷亂,亦無需證悟,不是一切,能現一切,此即是「因地」(基)。(劉立千譯本,西藏人民出版社鉛印本p.41)。
又龍欽七藏中詞義藏則雲:基有七理:本淨、任運、不定、決定義、可變、可許、種種,雖分爲七,然其明則同一,並且離一切語言文字主張,爲令人便于了解之故而分別敘述,而此等所說之理亦不能執持。
又,其「基」本淨,離言诠思惟,超越有無之邊,以體性本淨故而斷「有」之常邊,實有性相等諸法悉不成立,以自性任運故而斷「無」之斷邊,光明空性法爾清淨,自性本初證覺,法身無變異之密意,輪涅一切均悉不立,是中本空大智元始如虛空安住。
此外普賢六界續雲:
「本初自置所成基,有乃無有逾於一,
清淨所現迷妄方,由證悟者擇定之,
次第而現七法理,雖示次第七法理,
體性同一之權現,以一不解如此顯,
然則其義如是觀,安住任運本性中,
攝集種種顯精要,住於無有決定中,
具能變意顯諸相,亦住決定自體性,
能念顯現無遷異,安住能有變遷中,
勤黾顯現心諸相,安住何之體性中,
隨現顯現自體性,安住紛然燦爛中,
顯現種種各別理,安位元本清淨中,
垢染本始無所顯,此諸意之次第中,
自之體性本清淨。」
是頌包括「基」之內義及妙用,「基」之概念甚是重要,爲大圓滿見之根本,若不能了解「基」之理則難…
《大圓滿心性自解脫論本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