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平等性自解脫論本頌▪P2

  ..續本文上一頁

  松緊無二自生大本智 離劬體中超越念思想

  即爲光明心性清靜修 現有諸法不生空性體

  叁修寬坦安置真如性 世俗藏要建立本明體

  即是外內能所執無二 隨現義中于彼無所執

  保認自升本明自解義 密意不動座座間一體

  叁時無時平等任運成 境心如何而顯亦法性

  基置爲最勝修超念思 等空等引攝一任圓者

  一切不生升起大樂戲 無有自生修習藏要者

  了知平常無造湛然中 若遷自解若住平等性

  煩惱本性空明五種智 不需斷治淨轉本初體

  等虛空無生法身遊戲 藏要無有表相之智中

  自聲無修之作任意爲 無思遠離猶豫之識中

  縛解本初無緣無基根 由何所縛彼中而解脫

  煩惱對治無二真如性 如是境中功過亦無二

  遍作本明大自恣而置 無整本然置無方分體

  所謂空與無相無緣故 一界真如性中心安置

  谛聽如此歸一于了義 世間所造諸業與諸法

  作而不持自性置即持 因此無需劬勞修習法

  如何審察依何束縛因 爲成不成就猶豫樊籠

  自恣自置如是性中住 以遮過去諸法無有修

  未來不生無有所修境 當下之心無修與能修

  叁時平等性超諸修境 因此不執所修習之心

  了知自恣任置安彼中 不可思議大樂決定訣

  于諸安住平等大圓性 方便智慧無二藏要義

  不生離方超越諸增減 不滅諸想境等真如性

  不緣能執斷治本地解 不修寬坦平等大圓滿

  不墮寬窄高下偏私方 不斷猶疑絕斷之體中

  不思集散壞滅菩提心 普昭自性清靜體中置

  種種現稱諸法心本體 心性不動自性本初體

  無法法性中所決定故 輪涅不緣平等圓滿體

  無有念思尋探平等置 涵攝一多不執爲有二

  任運遠離猶疑虛空中 無散逸離戲論之識中

  離墮偏私方分法而置 增廣高矗中邊平坦生

  不收不放自昭觀攝一 平整普遍一界本初體

  思圓滿智光明內中生 雖普欲入于無二之義

  意持法中衆生不超越 乘門高低同義無藏要

  了義離诠不生極清靜 新性不動正覺自性中

  整治劬修由外欲清靜 斷輪廻而尋求出苦趣

  以愚蒙故不見藏要義 于修之後無修圓滿法

  如空無垢所欲生爲何 不見于彼見地之本性

  于外清靜無修如何生 以此悟觀串習起功德

  然則證悟善惡無遷轉 如彼了知爲善巧士夫

  愚夫不解執持因果量 因緣實有緣起無量法

  心性無實義理劬修作 此是觀見種子能生芽

  淨治虛空希欲因果盡 極其無關彼此具違礙

  于無實心整治有何爲 如虛空林園植生苗芽

  于無實真如性不整治 如此法理不可思議者

  地等實有顯現之諸法 因生緣轉能爲諸種種

  空與真如性法清靜中 劬勞黾勉不成無遷轉

  如彼于心習氣迷妄遍 依此劬勞輪廻續不斷

  心性不動始終無遷轉 因此心性清靜之正覺

  不作整治置于真如性 修整虛空徒勞故不爲

  成不成就無有自性故 證與不證二者亦無執

  于自生法所生如實置 不整如實安置本初體

  藏要光明相續無間斷 任置體中置于大自恣

  性澄光明如日月之心 于焉而生具喜樂饒益

  于此無有優劣之法故 離緣無劬以樂遍身心

  普解本初如是無所緣 不作自性清靜之勝王

  離方分智顯現能生起 總攝自置不異藏要義

  如是不改安住修本體 依此而爲升起所修習

  無修隨起而置無散逸 即爲究竟大任運修行

  見修得益行之次第者 幻化變化無二如水月

  六時威儀行于普賢行 于諸若有善惡即非行

  當知離于取捨與猶疑 希欲諸境無論爲何者

  若有執著破立即非行 依此以幻幻化之諸境

  如何而行亦如無執著 瑜伽行者無執遊戲行

  于法一切無些許認持 如無而現于義無所執

  無二自解大圓滿本體 如是性中如彼而所行

  謂此爲有二所行之心 不是元始自性迷妄意

  雖行離邊復墮彼之邊 所欲幻化何者之籠縛

  于自心本解脫大法性 行與無行取捨無有二

  以辛勤病不作憂苦惱 如是無二如是性中置

  一切一界平等之體性 本初之智心性大圓滿

  自生之意藏要何易行 任運圓滿令不作劬修

  以爲原理令不作修整 以爲本始令不成新造

  無有證違令不作改治 以無偏私令不執謂此

  以無輪涅令不作猶疑 以無善惡令不作取捨

  雖依彼修及與其所行 自心以外馀諸不動搖

  于彼斷捨供忏有何爲 受縛靜慮于心之大病

  于清靜心執持而不染 隨現勝王如是而遊戲

  若無善惡取捨即爲行 于何謂此有塵許執著

  于彼彼中述說大染障 無量虛空之界無所執

  清靜心性虛空表爲行 現境方便于意乃爲慧

  能所不緣大放任而行 福德智慧生圓悉清靜

  遊戲無礙幻化任運成 現心體性不生法身中

  自性無礙昭空受用圓 燦然升解化身同等中

  一切叁身大智中而行 現而無念遊戲升現時

  因果乘之功德無馀圓 彼亦心性靜慮大寶藏

  爲有寂平等性大圓滿 本初清靜體性觀見時

  假名安立所謂極喜地 二執無染無垢無垢地

  能法悟光發光焰慧地 非諸等境難勝現前地

  出有遠行法性不動地 具足諸中最勝善慧地

  智日無有垢染法雲地 以分區別如此開十地

  見無二義資糧加行合 極證悟見義熏習修道

  執持常有故謂無學果 叁門大智基處清靜故

  瓶密慧詞四種灌頂法 境心現空生圓雙運等

  盡有分別如彼具功德 不尋任運成就大圓滿

  超越作法思惟爲所見 視之不見修之無所成

  覓之不得超諸劬黾作 自心藏要不異正等覺

  有即一切輪涅本初有 遍即叁時無有前後遍

  是即超越法界因果是 見之因相無實如虛空

  于自生智基處不動搖 如海本性光明極澄淨

  于境無念昭顯真如性 如臉本在不觀待緣法

  若觀待境即非本自生 爲他生故成種種動搖

  因此諸時自生無遷轉 升基無礙叁身無聚散

  于自性空體性昭明中 大悲無礙本明藏安住

  內昭不動如是任運成 于境隨現分別之本智

  稱爲功用或可成韻智 如浪或如鏡中之影像

  有境爲緣升起于心中 無則不生系屬成立者

  升于自體假立爲自生 非常續故他生緣之境

  即爲集散遊戲無有礙 復又于爲基處自生界

  于境所起之識爲智者 如是安置即爲無有二

  不知此義愚昧之靜慮 或有置于界性或有尋

  以持息滅想受之執心 色與無色習氣輪廻成

  或有境智觀之于外者 謂自解脫集散分別引

  徧計戲論縛欲界輪廻 界智無二其無有分別

  或有生圓種種因果法 障蔽藏要心性本然義

  輪廻都邑無有解脫期待 于此隨現無有取捨時

  性澄法界之中決本明 無二歸一彙流樂界時

  遷止無二解脫大等圓 爲體爲本亦爲大圓滿

  不需取捨即爲大心覺 本初無有分別之心性

  當下隨現不應不耐持 現心無念解脫法身土

  後于等圓真如無所成 同一自生升現六境時

  不需伺察如是寬坦置 如鏡鏡相無二二清晰

  界與智亦無二任運成 隨現于境不散釋于外

  心性澄淨色相唯遊戲 一切一界本來了知故

  自生本智無修染之義 爲示超越因果之體性

  如何以心莊嚴之諸法 爲習氣故因果漂輪廻

  苦樂善惡種種各各顯 猶如種子相異而生果

  如是不整心性光明者 因果無二本來無劬勞

  如空不生不滅亦不住 叁時無诠遷轉逾思惟

  不尋任運而成無功過 遊戲無有礙故于法界

  于一自性令不作整染 行之不至治之不得淨

  覓之不得如是寬坦置 身智功德任運而成就

  無整真如性中安置成 不作殷勤心性大虛空

  本來清靜不需劬因果 若欲自心法身任運義

  棄執緣取隨所現境心 若無謂此專執則現前

  爲諸爲一以無意向故 任置離方本明無等性

  于法不作作已無所執 無執自置不作修整染

  爲何爲諸爲此不定故 置于離邊界廣大圓滿

  若有安處即非大圓滿 爲何爲此令不作認持

  大圓滿平等性自解脫論.串習道解脫品第二

  如彼基道界明究竟時 基圓滿果本初任運成

  自利法身利他二色身 界智無二不即亦不離

  輪涅無二本明界同一 安住涅槃離諸戲論時

  即謂普賢無分別之地 此是不住思圓法身性

  自性本初清靜之法性 真如性中細微之智者

  內昭升基無礙一切智 身與智者不即亦不離

  禅定不動平等大圓地 如是體中安立于外相

  光明現故普賢王父母 集散遊戲輪大會集地

  如是性中寂靜五佛刹 光明任圓自所現清靜

  處與師法眷屬時等等 五種圓滿顯現于五者

  法界圓鏡平等妙觀察 成所作智此五五自性

  即謂所雲密嚴之刹土 如是性中忿怒之刹土

  顯現壇城自圓五種性 身與智等虛空相和合

  即是所謂金剛持刹土 如是性中十地之勇識

  毗盧不動寶生無量光 不空成就眷屬續淨故

  行大圓鏡利益于所化 即謂不住具蓮之淨土

  如是性中不淨所化衆 調衆六種能仁與受生

  事業及與必需諸資具 總之應機顯現示色身

  各各顯現利益于衆生 此即所謂普光之淨土

  以日光輝能顯四大洲 如蓮含苞能生起歡喜

  變化之光顯明能周遍 普賢無分別與禅定者

  無二法身地息諸戲論 大資糧密嚴與金剛持

  自顯報身刹土光明及 開敷具蓮及與普光輝

  自性禦衆種種化身土 行相事業無量任運成

  如彼身與智刹土衆等 猶如虛空恒常遍無爲

  直至解脫衆生不斷顯 此是究竟本初之體性

  即爲自性大圓滿之果 非因果生爲本來任運

  不作自性清靜之心性 得見不爲無劬造作義

  自恣本解自安界成者 即是本初任運而現前

  大圓滿平等性自解脫論.大任運果品第叁

  如是法理極稀有 雪山白頂寶藏處

  無垢光所發顯明 此善願除衆生暗

  吉祥格薩顯明王 采我心蜜生歡喜

  善說妙曲當聆聽 具緣之士應歡喜

  大圓滿平等性自解脫論本頌注釋

  六續:即六道。

  外菩提心:外指顯教性相宗,內指密教。

  越量宮:本尊所居之因與規模之量及功德均不可比擬之宮殿,或稱無量宮、安堵宮。

  五佛:

  清靜色蘊、毗盧遮那佛

  清靜受蘊、寶生佛

  清靜想蘊、無量光佛

  清靜行蘊、不空成就佛

  清靜識蘊、不動佛

  五佛母:

  清靜地界、佛眼佛母

  清靜水界、摩摩枳佛母

  清靜火界、白衣佛母

  清靜風界、叁昧耶佛母

  清靜空界、法界自在佛母

  淨行:所淨之煩惱五毒及所行之五道十地等途之略稱。

  月亮之海:指無邊之虛空。

  遊戲:雲所有行止活動一切無實,譬如遊戲,種種行儀,無非虛假。大圓滿、大手印之教法中沒用此表吾等凡夫之行爲作業。

  五現覺:亦稱現覺五次第,生起次第觀想時,觀蓮座上有韻母(阿哩)生起月輪,聲母(嘎哩)生起日輪,中央生起本尊手幟,標以種字,由此放射回攝光芒合悉轉成本尊身形出現,此五段生起名現覺五次第,此中有表清靜四生習氣,具足五智之功用。若缺此步驟不能稱爲修生起次第。

  四神變:指禅定、加持、灌頂、供養此四種神變。

  十六七叁:十六生、七生、叁生之義也。

  四種近修:生起次第實修中,以閉關專修欲與本尊相應之四種層次之法,即誦修支、近誦支、修成支、大修成支。

  空結:虛空結。

  悉置:指一切完全不加思索、直接不造作而安置任憑之意。

  等空:如虛空平等普遍之義也。

  現稱:現指現分,一切所顯現之人、物。稱指有情無情所出所稱之聲音。

  界明:法界與本明之合稱。

  輪大會集地:指報身自顯五佛刹。

  毗盧:藏文作清靜,以五佛之名號應爲毗盧,故譯之。

  普賢無分別與禅定者:法身普賢無分別地及法身禅定地二者。

  大資糧密嚴與金剛持:報身之大資糧淨土、密嚴淨土、金剛持淨土。

  開敷具蓮及與普光輝:化身之具蓮及普光土。

  

  

  

《大圓滿平等性自解脫論本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