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P2

  ..續本文上一頁靜的密林和清澈的河水所吸引。他發現這裏是他繼續尋求菩提的理想地方,于是就決定住了下來。隨他一道修苦行的阿若喬陳如等五人,都贊成他的決定,並陪伴他一起修行。這五位是:喬陳如、跋提、婆頻、摩诃男和馬勝。

  在印度,許多修苦行人,認爲過去有、現在仍然有的一種觀點,即通過嚴格的自我節製,就認爲能夠除罪,達到清淨,最後獲得解脫。苦行者喬達摩,決定嘗試一下這種信念的真實性。于是他就在優樓頻螺開始了一種決定性的努力來抑製自己。他希望自己的心從五蘊色身的枷鎖中獲得自由,進而可能上升到解脫的境界。他用最大熱情修習苦行,吃的是樹葉和草根,穿的衣服是從垃圾堆中揀來的爛布,睡在埋死屍的墳墓中或荊棘床上。十足的營養不良,給他留下一個瘦弱的身體。

  這就是佛陀成佛以後,對弟子們曾經講過他早期修苦行的事。他說:

  我修苦行,遵守戒律嚴格,其嚴格之程度,超過所有其他之人。我肢體瘦弱,就好像清瘦枯萎的蘆杆。

  喬達摩這樣奮鬥了六年,已經面臨死亡的邊緣,但他發現自己與所追求的目標距離太遠。他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明白苦行是完全無益于修道的,他以苦行尋求菩提的嘗試宣告失敗了。但是他並不氣餒,繼續積極尋找新的修道方式,立志要達到目的。接著,他突然記起幼年時代在蒲桃樹下打坐時的安靜,頗有信心地感到:“這是通向菩提的道路。”然而,他知道,像他那樣虛弱的身體,是不能修道的,即是修,也不會有什麼成功的希望。于是他就放棄了苦行,放棄了極端嚴格的齋戒,恢複了正常的進食。于是他那衰弱的身體,很快就恢複從前的健康。氣力也有了。可是,他的五個同伴,對他表示失望而離開了他,認爲他已經放棄了修道的努力,要過一種舒適的生活。

  然而菩薩(他成佛以前的名稱)在沒有任何導師的幫助下,在沒有任何人爲他作伴的情況下,他以堅定的決心,充分相信自己的清明和力量,決定作最後的尋求,在伽耶(現在的佛陀伽耶)的尼連禅河畔一個對感官舒適和對精神有鼓勵的幽靜的地方,在一株樹下,盤腿而坐(此樹後來被稱爲菩提樹,即覺悟樹),以堅定的決心,作最後的努力,並發誓:“即使是筋骨斷裂,血肉幹枯,不得無上菩提,決不起此座。”他就是這樣不屈不撓的努力,精進不倦地專心致志尋求人生真谛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菩薩運用正念修他幼年時代修過的數息觀,進入了初禅的境界;通過逐步的修習,次第進入二禅、叁禅和四禅,如是他在禅叁昧中清除了自己思想上的不淨。一天初夜(下午6時至10時)直接回憶起過去生中的事,他證得了宿命智。接著菩薩以天眼智直接觀察各趣衆生的生滅以及生存的苦與樂,了解到他們都是以其業力爲依據的,這第二種智,是他在中夜(晚10時至次晨2時)證得的。然後,他將自己的心直接指向漏盡智。

  他徹底悟到了,此是苦,此是集(苦因),此是滅,此是道(滅苦之道)。他真正懂得了:此是有漏,此是有漏之因,此是有漏之滅,此是導致有漏之滅的道。

  他這樣證知,也明白他的心已從諸漏中解脫了:從欲漏解脫,從有漏解脫,從無明漏解脫。由于他的心解脫,慧解脫,自然也就擁有了漏盡智。他知道:

  毀滅的是生。已修梵行。所作已辦。不再有此毀滅的到來(意思是說不再有身心相續,即不再有生死)。這是他在後夜(晨2時至晨6時)證得的第叁種智。

  于是他就說了下面這些勝利的話:

  作爲我自己的生、老、病、死、憂和染汙,我看到這些東西的危險性,就尋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憂、不染和脫離煩惱的無上安樂──涅槃。我已證得(意爲我已體驗到)。智慧和先見在我心中生起,不可動搖的是心的解脫。這是最後的生死解脫,今後不會再有“有”,即不會再有生死。

  在另外一個五月的圓日,喬達摩菩薩叁十五歲,他由于完全理解了永恒真理四谛,證得了無上菩提,圓成了福慧具足的佛道,就成爲能醫治衆生疾病的偉大醫王了。

  佛陀證得圓滿菩提以後的一周期間,在菩提樹下體驗解脫的法樂。接著他就觀察緣起,然後在菩提樹附近的六個不同地方單獨隱居了六周。第七周末,他決定對從前同修苦行的五位朋友說法──他發現的古道──生滅四谛。

  他知道他們住在波羅奈鹿野苑聖地仙人住處,仍在修那毫無意義的極端苦行。佛陀離開了伽耶,去遙遠的印度聖城,步行了大約150英裏。他在鹿野苑找到了他們。

  現在是七月的月圓日,在黃昏的時候,月亮從東方升起,高高地挂在天空,佛陀對五位苦行者說:

  諸比丘,出家人對二種極端不應有。何等爲二?即極端縱欲與自我抑製之極端苦行。此二極端均無益處,圓滿證得無上菩提之涅槃,必須克服此種極端,修習中道。具備正知正見,即會證悟菩提涅槃。諸比丘,何爲中道?即此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陀向他們解釋了四聖谛與八正道。佛陀這樣向五比丘說法,妙轉了無上*輪。這就是史稱的“初轉*輪”。

  由于第一次說法,使五位苦行者改變了信仰,于是鹿野苑的仙人住處就成了佛教和出家弟子比丘們的組織──僧團的産生地。

  不久,一位富有的青年人耶舍帶領五十五人參加了僧團。雨季安居期(7月至11月)結束時,已有六十人證得阿羅漢果,佛陀對弟子們說:

  我已從人天諸纏獲得解脫,汝等亦已從人天諸纏獲得解脫,現在去吧,去爲衆多人之幸福與快樂漫遊,爲世間發悲心,爲人天獲得幸福與快樂發悲心,不要兩人同去一個方向。弘法要懂得,初善、中善、後善精勤修道的意義,並完全記清,宣揚神聖圓滿與純淨之修道生活。有些衆生眼中無塵,持斷滅見,彼等不聽法是一大損失。有些衆生會懂法。我亦去優樓頻螺、去塞納尼村說法度生。

  這樣,佛陀開始了他崇高的傳教使命,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與弟子們走蒲桃國土(印度的另一名稱)閻浮提的大小道路,將一切衆生都包含在他那無量悲智之中。

  佛陀說法時,不分種姓、部落或階級,來自各界的男女──富人和窮人、最卑賤的人和最高貴的人,識字的人和不識字的人,婆羅門種姓以外的人,不分貴族和平民、聖人和罪犯──都同樣地聽佛說法,大家皈依佛,信仰佛,佛也向他們指示菩提之路。這條解脫之路已向一切人開放。

  種姓,對印度婆羅門來說,是很重要的事,但佛陀全不在乎,他還強烈譴責這種不平等的種姓製度。佛陀得知來自各種姓和各階層的人適合于過清淨的梵行生活時,就隨時接納他們進入僧團,其中有些人,後來成爲僧團中著名人物。由于種姓階級差別而分裂的人們,如何使大家互相容忍,盡力協調,佛陀則是當時唯一的導師。

  佛陀也注意提高印度婦女的地位。一般說來,佛陀時代,由于婆羅門的影響,婦女不能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在學術方面,有顯示她們學識淵博的個別情況等等,但在很多方面,她們還是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並被人們所輕視。佛陀認真地以禮貌對待婦女,也向她們開示涅槃清淨聖潔之道。佛陀的寬廣胸懷和雅量吸收各種姓婦女出家,在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丘尼僧團。因爲在那以前,不曾有婦女能夠出家過獨身生活的僧團。這些高貴的比丘尼中,許多人勤奮努力,精進不息,證得了解脫。她們心靈上解脫的喜悅贊歌,在《長老尼偈》中有生動的描述。

  佛陀遊行,從村到村,從城市到城市,對許多人說開示,使他們覺悟,使他們愉快。看到一些人沈浸在愚癡之中,屠殺動物祭神,佛陀認爲那該是如何的迷信啊!遂對他們說:

  生命人人能屠殺,但是無人能給與,一切動物愛生命,竭盡全力圖保存。動物生命均稀有,親愛愉快全相同,即是最低等動物,何曾排除說不同?

  這樣,求神仁慈的人,自己反而一點都不仁慈了。想像中的諸神,他們的祭壇上供奉的是可怕的犧牲品──無辜的動物,印度被血腥汙染了。苦行者和婆羅門危害社會的儀式給衆生帶來災難和苦惱,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仁慈智慧的佛陀指出了“古道”,這是覺者之道,是公正、慈愛和理解之道。經常依教奉行的人,有四無量心支配他的行動。

  佛陀從來不贊成爭吵和仇恨。有一次,他對弟子們說:

  諸比丘,我與世間無爭,是世間與我爭。正法倡導者,不與世間任何人爭。

  僧團的生活,開始雖然只有六十名弟子,但是後來擴充到成千人的團體。早期要求加入僧團的人,用叁種表示,即衆所周知的叁皈依,就可加入。叁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由于比丘人數增加,結果就出現了寺院。後來印度的寺院大學,如那爛陀,毗訖羅摩屍羅,歐丹多富梨等成爲文化中心,逐漸影響到整個亞洲,並由于它,影響到人類的精神生活。

  佛陀成功地連續說法四十五年之後,八十歲在拘屍那(波羅奈東北120英裏,即現在的北方邦)摩拉族的娑羅林逝世了。最後他給弟子們的訓誡是:

  諸法無常,汝等精進不息,求得解脫。

  佛教開始,只有少數教徒,但它已傳播到許多國家,現在是五億多人的宗教,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佛教發展如此之快,主要是由于它內在的價值和它對有理性的人們的召喚,但也有其他因素幫助其發展。弘法者在宣傳佛法時,從來不使用不正當的方法。他們的基本宗旨是普遍的慈悲。還有,佛教是和平地傳入到一些國家裏去的,並不打亂在那裏已經存在的各種信仰。

  佛教徒傳教,既不使用武力,也不使用任何強製性或應當受到譴責的方法,宗教曆史上關于佛教的傳播,沒有這類記載,根本不知道有強迫改變信仰的事,佛陀及其弟子也厭惡這種做法。T.W.裏斯.戴維斯教授寫道:

  在整個佛教史上,佛教徒在許多世紀中,長期是占優勢的,我不知道有過迫害其他宗教的記載。

  因此,佛教是能夠與世界各國社會相協調並通過世界各種文化來傳播的。

  第二章 佛教…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