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P41

  ..續本文上一頁古人說:

  無業製作者,無果報受者,

  僅有現象流,此是正見解。[xli]

  這是什麼意思呢?答複是:在此心物過程的自我形式中,沒有常存的“我”或“我所”。有看、有受、有體會等,但是在其幕後並沒有永遠不變的我。[xlii]

  在結束本章之前,由某些反對無我教義的人提出的一個帶挑釁性的問題必須回答。那些人認爲佛教中“無我”一詞,正好與所謂“我”字相反,問:假如沒有“我”,如何能說“無我”呢?他們認爲這兩個術語是有關系的。但是我們必須理解佛陀所說“無我”的意思。佛陀從未說什麼與“我”對比,他沒有將這兩個術語並列,說“這是我的“無我”,與“我”相反。”術語Anatta(無我)是由于字頭“An”表示非有,不是相違。“無我”的意思只是否定“我”。

  信仰有“我”的人,努力保持他們的“我”,佛陀坦率地否定“我”,加上了字頭“An”。由于這種“我”的思想深深紮根于許多人的心中,佛陀在這個“我”的問題上,對有學問的人、邏輯學者、吹毛求疵愛辯論的人,作了許多解釋。在《經藏》中,主要是因爲這個“我”的問題,記載有成千種佛陀所說的經。用心讀經文的人會注意到這個長期爭論的關于“我”的問題,佛陀是如何答複和解釋並發展成爲卷帙浩繁的經典。

  從上述佛陀的解釋中,現在清楚了,究竟的正見,只是避免一切錯誤的見解、顛倒和曲解。按照佛教說,這主要是由于“我”的思想或身見。正見是理解諸蘊的生和滅。對諸蘊的理解,就是對所謂有情性質的理智掌握,那麼對四真谛的理解也就逐漸地具備了。

  佛陀的無常和苦的教義,對印度人來說,並不新鮮。在早期《奧義書》如《唱贊奧義書》中,我們發現有這樣的話:

  我之知識度人越過苦(世界)。

  但是使印度思想家困惑不解的是佛教的“無我”教義。他們那麼沈浸在“我”的信仰中,當佛陀否定“我”並說反對“我”時,對他們來說,是真正的震動。他們起來以武力捍衛他們的宗教和哲學長期以來的中心思想──“我”。

  由于他們不理解“無我”的意義,他們就毫不猶豫地爲佛陀帖標簽,說他是虛無論者。[xliii]承認“我”是顛倒思想,就使佛陀的教義是革命的了。“無我”教義在世界宗教和哲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T.W.裏斯.戴維斯教授說:

  區別佛教的特點是:佛教是在一條新的起跑線上開始的。它看到人完全從不同立場要解決的最深的問題。它從其視野以內掃除了整個偉大的有“我”學說,此種學說至今仍如此普遍並同樣統治著迷信的和認真思考者的心。在世界曆史上,佛教第一次宣布每個人自己能夠得到拯救,此生此世通過自己得救,根本不提及上帝或神,不管是大神還是小神,都不提及。

  像《奧義書》一樣,佛教認爲知識是第一重要的,但不再是關于上帝的知識,就像他們所設想的那樣,是對人和事物真實性質的清楚理解。它補充知識的需要,補充清淨的需要,補充禮貌、正直、安甯和普遍的愛,它“遠大、非常和不可估量。”[xliv]

  注釋:

  [i] 《自說》第五六頁。

  [ii] 《中部》第二六經。

  [iii] 《相應部》第二卷第六一經。

  [iv] 《相應部》第二卷第一O六經。

  [v] 《增支部》第四卷第二OO頁;《自說》第五四頁。

  [vi] 《法句》第叁叁偈。

  [vii] 參看《中部》第一一七經。

  [viii] 參看《中部》第一一七經。

  [ix] 像邬波底沙(Upatissa)聽馬勝阿羅漢背誦的情況那樣。

  [x] 《中部》第四叁經。

  [xi] 在過去,人們通過聞來學習,成爲多聞(Bahussuta),現在人們學習,主要通過閱讀,成爲以讀出名。

  [xii] 《增支部》第四卷第二叁二頁。

  [xiii] 《長部》第二二經;《中部》第一四一經。

  [xiv] 在前面第叁章和四章討論過了。

  [xv] 《相應部》第五卷四叁一頁;《長部》第一六經;《毗奈耶》第一卷第二叁一頁。

  [xvi] 《大品》第五卷第四二叁頁。

  [xvii] 《中部》第四叁經。

  [xviii] 凡夫(Puthujjana)是未證四果中任何果位的人。

  [xix] 初果的術語,即所知道的須陀洹(Sotapatti);二果是斯陀含(Sakadagami);叁果是阿那含(Anagama);四果是阿羅漢(Arahatta),是斷除一切煩惱和有漏的果位。

  [xx] 《中部》第一卷第四八經。

  [xxi] 詳見蘇摩長老(Soma Thera)著《正見》(1946年科倫坡佛教文獻社版)。

  [xxii] 詳見正語和正業。

  [xxiii] 《增支部》第叁卷第四一五頁。

  [xxiv] 《相應部》第叁卷第五一頁。

  [xxv] 《相應部》第叁卷第一四O頁。

  [xxvi] 《相應部》第叁卷四四頁。

  [xxvii] 《相應部》第叁卷第二叁頁第七、八、九經之摘要。

  [xxviii] 《中部》第四叁經。

  [xxix] Sanna-Vipallasa.citta-vipallasa.ditthi-vipallasa.

  [xxx] 《增支部》第二卷第五二頁。

  [xxxi] 《增支部》第一卷第二八頁。

  [xxxii] “諸比丘,何爲苦?應當說執取五蘊是苦。”(《相應部》第二卷第一五八頁。)

  [xxxiii] 《相應部》第二卷第一七頁。

  [xxxiv] 《長老尼偈》第九六偈。

  [xxxv] 《增支部》第四卷第一叁七頁。與Nadisoto viya(像流動之河)比較,佛陀逝世後數年,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在雅典教“流變”學說。有人奇怪這種學說是否由印度傳給他的。赫拉克利特說:“沒有靜止的東西。”“沒有不變的基礎。”“變化、運動是宇宙之主,一切東西都在變化著。繼續不斷地變化。”他又說:“你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爲新的水不斷地流過你的身邊。”(A.K.羅傑斯〖A.K.Rogers〗著《一個哲學家的曆史》第一五頁,1920年倫敦版)。但是懂得法根本的人,會進一步說:“同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爲所謂人,只是一種身心的流變,從來沒有相續兩刹那是同一個人。(毗耶達西長老著《變的哲學》第七頁,1956年尼泊爾加德滿都佛教複興會出版。)

  [xxxvi] “我”的思想應用于對每一蘊,它就成二十種了。這就是所知道的二十種我顛倒(見《長部》第一卷第八經,第叁卷第一七經;《分別論》〖Vibhanga〗第叁六頁),斷除此顛倒,也就斷除了六十二邪見。六十二見,見《長部》第一卷《梵網經》(Brahmajala-sutta)。

  [xxxvii] 《相應部》第叁卷第四六頁第四七經。

  [xxxviii] 《中部》第叁卷第一九頁第一O九經;《相應部》第叁卷第一O叁頁第八二經。

  [xxxix] 《增支部》第二卷第七O頁。

  [xl] 《彌蘭王問經》(Milinda Panha)。

  [xli] 《清淨道論》第一九卷。(葉均譯《清淨道論》第五六六頁文異義同,抄錄如下:“沒有業的作者,也無異熟的受者,只是諸法的轉起,這是正確的見解。”──譯者)

  [xlii] 關于無我教義的全面而清楚的解釋,請參閱羅侯羅(Walpola Rahula)著《佛陀的告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第六章(1959年倫敦版)。

  [xliii] 《中部》第二二經。

  [xliv] T.W.裏斯.戴維斯教授(Prof T.W.Rhys Davids)《希伯特講演集》(The Hibbert Lectures)第二八頁,1881年版。

  

  

  

  第八章 正思惟

  八正道的第二個因素是正思惟,它是正見的結果。此二者在八正道的關系中,構成“慧”。正思惟是如實看待事物的結果。思想是重要的。因爲人的語言和行動,均以思想爲根源,是思想轉化成語言和行爲。我們語言的善或惡的結果,唯一依靠的是我們的思想,依靠思想,依靠思想方法。所以用正確思考代替錯誤思考是重要的。經常引用但又新鮮的《法句》開宗明義的偈文告訴我們思想的極大重要性和旨趣。偈文如下: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行。[i]

  從佛陀的這些話,很清楚,我們語言或行爲的美或醜,全在我們的思想,這是真實的。思想旅行,比我們想像的任何事情都要快;它們漫遊所希望去的任何地方。它們對我們和外界的影響是驚人的。每一種醜惡和道德上令人厭惡的思想,玷汙著人類的心靈,很可能造成難以形容的傷害。錯誤的言行,是錯誤思想狀態的表現。但是如果人用正見集中在正確的思想上,就能夠産生很大的結果和好的思想。

  那麼什麼是正思惟呢?

  那就是出離思想、善意和不傷害或慈悲。[ii]它們的反面是貪愛、惡意和傷害。[iii]

  在《雙考經》[iv]中,佛陀詳細地解釋了他在成佛以前是如何經受“雙考”的。

  貪愛、惡意和傷害思想是一種類型,出離、善意和慈悲等思想是另外一種類型。當貪愛、惡意和傷害思想生起時,他知道這既害自己,也害別人,妨礙直觀的智慧,造成痛苦,不能證入涅槃。因此,他堅持避免這類思想,清除這類思想,使其不再生起。

  當出離、善意和慈悲…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