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古人说:
无业制作者,无果报受者,
仅有现象流,此是正见解。[xli]
这是什么意思呢?答复是:在此心物过程的自我形式中,没有常存的“我”或“我所”。有看、有受、有体会等,但是在其幕后并没有永远不变的我。[xlii]
在结束本章之前,由某些反对无我教义的人提出的一个带挑衅性的问题必须回答。那些人认为佛教中“无我”一词,正好与所谓“我”字相反,问:假如没有“我”,如何能说“无我”呢?他们认为这两个术语是有关系的。但是我们必须理解佛陀所说“无我”的意思。佛陀从未说什么与“我”对比,他没有将这两个术语并列,说“这是我的“无我”,与“我”相反。”术语Anatta(无我)是由于字头“An”表示非有,不是相违。“无我”的意思只是否定“我”。
信仰有“我”的人,努力保持他们的“我”,佛陀坦率地否定“我”,加上了字头“An”。由于这种“我”的思想深深扎根于许多人的心中,佛陀在这个“我”的问题上,对有学问的人、逻辑学者、吹毛求疵爱辩论的人,作了许多解释。在《经藏》中,主要是因为这个“我”的问题,记载有成千种佛陀所说的经。用心读经文的人会注意到这个长期争论的关于“我”的问题,佛陀是如何答复和解释并发展成为卷帙浩繁的经典。
从上述佛陀的解释中,现在清楚了,究竟的正见,只是避免一切错误的见解、颠倒和曲解。按照佛教说,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思想或身见。正见是理解诸蕴的生和灭。对诸蕴的理解,就是对所谓有情性质的理智掌握,那么对四真谛的理解也就逐渐地具备了。
佛陀的无常和苦的教义,对印度人来说,并不新鲜。在早期《奥义书》如《唱赞奥义书》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话:
我之知识度人越过苦(世界)。
但是使印度思想家困惑不解的是佛教的“无我”教义。他们那么沉浸在“我”的信仰中,当佛陀否定“我”并说反对“我”时,对他们来说,是真正的震动。他们起来以武力捍卫他们的宗教和哲学长期以来的中心思想──“我”。
由于他们不理解“无我”的意义,他们就毫不犹豫地为佛陀帖标签,说他是虚无论者。[xliii]承认“我”是颠倒思想,就使佛陀的教义是革命的了。“无我”教义在世界宗教和哲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T.W.里斯.戴维斯教授说:
区别佛教的特点是:佛教是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开始的。它看到人完全从不同立场要解决的最深的问题。它从其视野以内扫除了整个伟大的有“我”学说,此种学说至今仍如此普遍并同样统治着迷信的和认真思考者的心。在世界历史上,佛教第一次宣布每个人自己能够得到拯救,此生此世通过自己得救,根本不提及上帝或神,不管是大神还是小神,都不提及。
像《奥义书》一样,佛教认为知识是第一重要的,但不再是关于上帝的知识,就像他们所设想的那样,是对人和事物真实性质的清楚理解。它补充知识的需要,补充清净的需要,补充礼貌、正直、安宁和普遍的爱,它“远大、非常和不可估量。”[xliv]
注释:
[i] 《自说》第五六页。
[ii] 《中部》第二六经。
[iii] 《相应部》第二卷第六一经。
[iv] 《相应部》第二卷第一O六经。
[v] 《增支部》第四卷第二OO页;《自说》第五四页。
[vi] 《法句》第三三偈。
[vii] 参看《中部》第一一七经。
[viii] 参看《中部》第一一七经。
[ix] 像邬波底沙(Upatissa)听马胜阿罗汉背诵的情况那样。
[x] 《中部》第四三经。
[xi] 在过去,人们通过闻来学习,成为多闻(Bahussuta),现在人们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成为以读出名。
[xii] 《增支部》第四卷第二三二页。
[xiii] 《长部》第二二经;《中部》第一四一经。
[xiv] 在前面第三章和四章讨论过了。
[xv] 《相应部》第五卷四三一页;《长部》第一六经;《毗奈耶》第一卷第二三一页。
[xvi] 《大品》第五卷第四二三页。
[xvii] 《中部》第四三经。
[xviii] 凡夫(Puthujjana)是未证四果中任何果位的人。
[xix] 初果的术语,即所知道的须陀洹(Sotapatti);二果是斯陀含(Sakadagami);三果是阿那含(Anagama);四果是阿罗汉(Arahatta),是断除一切烦恼和有漏的果位。
[xx] 《中部》第一卷第四八经。
[xxi] 详见苏摩长老(Soma Thera)著《正见》(1946年科伦坡佛教文献社版)。
[xxii] 详见正语和正业。
[xxiii] 《增支部》第三卷第四一五页。
[xxiv] 《相应部》第三卷第五一页。
[xxv] 《相应部》第三卷第一四O页。
[xxvi] 《相应部》第三卷四四页。
[xxvii] 《相应部》第三卷第二三页第七、八、九经之摘要。
[xxviii] 《中部》第四三经。
[xxix] Sanna-Vipallasa.citta-vipallasa.ditthi-vipallasa.
[xxx] 《增支部》第二卷第五二页。
[xxxi] 《增支部》第一卷第二八页。
[xxxii] “诸比丘,何为苦?应当说执取五蕴是苦。”(《相应部》第二卷第一五八页。)
[xxxiii] 《相应部》第二卷第一七页。
[xxxiv] 《长老尼偈》第九六偈。
[xxxv] 《增支部》第四卷第一三七页。与Nadisoto viya(像流动之河)比较,佛陀逝世后数年,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在雅典教“流变”学说。有人奇怪这种学说是否由印度传给他的。赫拉克利特说:“没有静止的东西。”“没有不变的基础。”“变化、运动是宇宙之主,一切东西都在变化着。继续不断地变化。”他又说:“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边。”(A.K.罗杰斯〖A.K.Rogers〗著《一个哲学家的历史》第一五页,1920年伦敦版)。但是懂得法根本的人,会进一步说:“同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所谓人,只是一种身心的流变,从来没有相续两刹那是同一个人。(毗耶达西长老著《变的哲学》第七页,1956年尼泊尔加德满都佛教复兴会出版。)
[xxxvi] “我”的思想应用于对每一蕴,它就成二十种了。这就是所知道的二十种我颠倒(见《长部》第一卷第八经,第三卷第一七经;《分别论》〖Vibhanga〗第三六页),断除此颠倒,也就断除了六十二邪见。六十二见,见《长部》第一卷《梵网经》(Brahmajala-sutta)。
[xxxvii] 《相应部》第三卷第四六页第四七经。
[xxxviii] 《中部》第三卷第一九页第一O九经;《相应部》第三卷第一O三页第八二经。
[xxxix] 《增支部》第二卷第七O页。
[xl] 《弥兰王问经》(Milinda Panha)。
[xli] 《清净道论》第一九卷。(叶均译《清净道论》第五六六页文异义同,抄录如下:“没有业的作者,也无异熟的受者,只是诸法的转起,这是正确的见解。”──译者)
[xlii] 关于无我教义的全面而清楚的解释,请参阅罗侯罗(Walpola Rahula)著《佛陀的告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第六章(1959年伦敦版)。
[xliii] 《中部》第二二经。
[xliv] T.W.里斯.戴维斯教授(Prof T.W.Rhys Davids)《希伯特讲演集》(The Hibbert Lectures)第二八页,1881年版。
第八章 正思惟
八正道的第二个因素是正思惟,它是正见的结果。此二者在八正道的关系中,构成“慧”。正思惟是如实看待事物的结果。思想是重要的。因为人的语言和行动,均以思想为根源,是思想转化成语言和行为。我们语言的善或恶的结果,唯一依靠的是我们的思想,依靠思想,依靠思想方法。所以用正确思考代替错误思考是重要的。经常引用但又新鲜的《法句》开宗明义的偈文告诉我们思想的极大重要性和旨趣。偈文如下: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行。[i]
从佛陀的这些话,很清楚,我们语言或行为的美或丑,全在我们的思想,这是真实的。思想旅行,比我们想像的任何事情都要快;它们漫游所希望去的任何地方。它们对我们和外界的影响是惊人的。每一种丑恶和道德上令人厌恶的思想,玷污着人类的心灵,很可能造成难以形容的伤害。错误的言行,是错误思想状态的表现。但是如果人用正见集中在正确的思想上,就能够产生很大的结果和好的思想。
那么什么是正思惟呢?
那就是出离思想、善意和不伤害或慈悲。[ii]它们的反面是贪爱、恶意和伤害。[iii]
在《双考经》[iv]中,佛陀详细地解释了他在成佛以前是如何经受“双考”的。
贪爱、恶意和伤害思想是一种类型,出离、善意和慈悲等思想是另外一种类型。当贪爱、恶意和伤害思想生起时,他知道这既害自己,也害别人,妨碍直观的智慧,造成痛苦,不能证入涅槃。因此,他坚持避免这类思想,清除这类思想,使其不再生起。
当出离、善意和慈悲…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