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
讓我們避開麻醉藥物和酒類。這些東西使人看不清生活的真谛與解脫的道路。
記住!第叁戒和第五戒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彼此支持,二者都産生“享受”。在巴利文藏經中,有時將第五戒省略,作爲八正道中所說的道德准則,歸納到第叁條戒中。接著又有沙彌十戒。[xvii]這十戒的構成,是對上述的五戒之外,再增加五戒。[xviii]這五戒是:
6.不非時食。
7.不歌舞觀聽。
8.不著花蔓、好香塗身。
9.不坐高廣大床
10.不捉金銀。
還有在家信徒在特殊日期遵守的八戒。這裏所說的特殊日期,是指月圓日和新月日。八戒的構成是將第七戒和第八戒合並爲一戒,略去第十戒。
遵守戒律的人,用佛陀的話說,是善士;假若鼓勵別人守戒,那他就更是善士了。[xix]
在八正道中,正語之下,說到有四戒:戒妄語、戒誹謗、戒粗惡語、戒無益語。
這些佛教的行爲准則乍看起來好像是消極的,但不應以爲戒條只是消極的禁止。在田裏准備下種以前,有必要先除草。同樣,人也很有必要首先淨化自己的言行,然後再去爲善。我們應當承認,自己的心經常會起一些不健康的念頭,燃燒著貪、嗔、癡叁種毒火,處在一種不健康的狀態中。從這種狀態中所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爲,當然不可能是健康的。因此,需要首先製止邪惡,製止不嚴謹的行爲。勸人爲善,首先要純潔語言和行爲。喜歡爲別人做好事的人,不做某種不適當的事是困難的。這就需要極大的精神力量、最大的毅力和決心。另一方面,因爲一個人的憐憫和同情,這不是消極守戒,而是不傷害別人;不說謊,是因爲愛真理,等等。
細心的佛經讀者,會發現佛陀也曾經說過戒律積極方面的意義。舉例如下:
不殺,不奪取任何有情之生命;彼放下棍與劍,謹慎、憐憫,須對一切衆生慈祥與同情。戒不與取,(只)取所與……彼居住清淨,無偷竊之意向。不誹謗……彼與爭論者和解,與友好者加強友誼。彼說話和藹,令人歡喜愉快,有助于協調一致。不說粗惡語,彼說話文雅、悅耳。感情深厚……不說無用之語。彼說話適時,與事實相符。對于目的,同法與律一致,語言值得珍藏(于心),有理、適當、有鑒別,說在是處。[xx]
這樣,我們就看到佛陀在正確語言中,又是如何強調積極方面意義的。不管怎樣,努力的人,熱心專注于清淨之道,沒有時間浪費在無益的空談之中,而是敦促和激勵自己,遵循有路標的道路前進。[xxi]
佛陀的教導,沒有什麼含糊不清的。一個人知道惡就是惡,善就是善,避免錯誤,走正確的道路,爲何還躊躇呢?假如一個佛教徒已經懂得了佛陀的教導,他棄惡從善是很自然的事。佛陀的教導是: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正如這首重要偈文所說的,在行善之前,先止惡是很重要的。當一個人善惡兩者都做了,如是在戒行中加強了自己。假若他願意,那他就能夠通過修定,調禦自己的心,致力于更加艱難的修習。不過想這樣來訓練自己的心,沒有戒行爲背景,沒有有規律的行爲,而只是一種願望和設想,那是不能實現的。
在佛教中,八正道是基本的清淨之道。佛陀說:
行爲、[xxii]知識、[xxiii]法[xxiv]與高貴之道德生活,有情依此淨化,非由血統與財富。[xxv]
無論何惡,與惡有關,屬于惡──一切均由心生(按字義講,心領先于一切)。無論何善,與善有關,屬于善──一切均由心生。[xxvi]
心或思想被攝護時,身業亦被攝護,語業亦被攝護。
心未被攝護時,身業亦未被攝護,語業亦未被攝護。[xxvii]
所有這些行爲(業)的根源是貪、嗔、癡或無貪、無嗔、無癡。在第一個叁(貪、嗔、癡)影響之下的行爲,是無益的,是應該譴責的,其結果是痛苦,導致進一步的作業,而不是業的消滅。在第二個叁(無貪、無嗔、無癡)影響之下的行爲,是有益的,值得贊歎,這些行爲帶來快樂,進一步導致業的終止,而不是增長。[xxviii]
這樣,由于有叁個不同的心所爲緣有叁種爲善和作惡的方法。它們産生的結果與所作的業相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心同水庫相比較。水庫需要注意保持水源的來源和清潔。假如水庫被破壞,水源被汙染,喝了水管中的水,人就會出現麻煩。假如他知道水不好,將水管的龍頭關掉,即是水庫被汙染了,他也不會遭受麻煩。由于他不願意永遠關上水管,那他的任務就要清理水庫,這樣他就能夠打開水管並喝水。人的心也像水庫,有兩個排泄口,即語言和身行。心的失落,是通過這兩個出口。假若思想是純潔的,它們的擁有者就享受善果;假若思想不純潔,他必受惡果。假若他不讓惡思想從這兩條通道逃離,他的語業和身業就不會受到染汙,因爲那兩條通道得到保證而被關閉了。不過心──這個水庫,是沒有受保護的,他必須作一番認真的努力來守住他。這樣,心的內含才不會被汙染。爲此,他需要修定。雖然他的心是這樣定下來了,集中並保護好了,但它仍處于不安全的狀態中。所以他需要智慧,需要洞察力保持它不受汙染。一旦這樣做到了,他的心就不受諸漏的汙染和不淨的影響了。
從這個譬喻,雖然有可能懂得戒行守衛語業和身業是道的起點,但它對人的修持與淨化仍然是那麼重要。
對佛教的道德准則,已作了這個簡單的一般介紹。現在讓我們來討論正語。語言對人是很重要的。因爲僅僅一句話,能夠改變一個人對整個善惡的看法。語言的天賦,動物是被拒絕有的。人既有這個天賦,難道我們不是真正的幸運者嗎?但是我們當中爲自己和他人的福利注意使用這個天賦的人,該是多麼的少啊!只要人們說話考慮更爲周到和文雅一些,他們所寫的文章更加正確和誠實一些,許多麻煩和誤解是能夠避免的。
語言是一種有極大價值的天賦,通過它能夠表達思想和與別人分享概念。假若無骨而柔順的舌頭被允許不受拘束地轉動,它就能夠起破壞作用。家庭之間的許多爭吵和打架的麻煩,國家之間的戰爭,難道它不負責任嗎?如果人能馴服自己的舌頭,難道世界不是更美好生活的地方嗎?
語言不應由毒害心靈──貪、嗔、癡、驕、自私等等所支配。多言肯定是妨礙安甯、妨礙正確的心念的。胡亂轉動的舌頭,導致所有四種錯誤形式的語言。佛陀說:
諸比丘,在饒舌的語言中,有五種不利與危險:喋喋不休的說話人說妄語、誹謗語、粗惡語、無用語,死後生惡趣。[xxix]
1.在正確語言的範圍內,首先是戒說妄語,要說實話。這樣的人,正如《慈經》中說的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但如此,而且是坦率正直的。他誠實、正直和可靠。他不離開真理贏得名聲或使別人高興。他好像嚴格,但“真理是一個,因爲無第二。”[xxx]“佛陀從不今天說了的話,明天又說相反的話。”[xxxi]“因爲彼所說如所做,彼所做如所說,彼被稱爲如來。”[xxxii]佛陀所以被稱爲“審谛真”。
關于這種說謊的惡行,佛陀在對七歲小沙彌羅侯羅[xxxiii]的第一次教導中就謊言不應取的問題(我們知道年幼兒童自覺或不自覺地經常說謊)是那樣地強調。
有一次,佛陀去看小羅侯羅。羅侯羅准備了座位,並拿來了洗腳水,佛陀洗了腳坐下,小羅侯羅向佛陀致敬後,就坐在他的身旁。接著佛陀在一個容器中倒入一點水,說:
──羅侯羅,汝見容器中之少量水否?
──是,見到,世尊。
──即是如此,羅侯羅,可鄙者,乃有出家地位之人所說無恥謊言。
接著佛陀將水倒掉,對沙彌說:
──羅侯羅,汝注意此少量之水被倒掉否?
──是,注意到,世尊。
──即是如此,羅侯羅,確實應棄舍者,乃有出家地位之人所說之無恥謊言。
接著佛陀翻轉水的容器,對沙彌說:
──羅侯羅,汝見此容器翻轉否?
──是,已見,世尊。
──即是如此,羅侯羅,應翻轉者,乃有出家地位之人所說之無恥謊言。
佛陀接著又將容器立起,對沙彌說:
──羅侯羅,汝見盛水容器已空否?
──是,已見,世尊。
──即是如此,羅侯羅,應空者,乃有出家地位之人所說之無恥謊言。……即是如此,羅侯羅(例舉一個國王的象作比喻),任何無恥說謊之人,我說彼無惡不能作。所以,羅侯羅,確實如此,汝應訓練自己:“即是玩笑話,吾亦不說謊。”[xxxiv]
2.誹謗或離間是舌頭能犯的第二種惡行。巴利文的這個字,意爲“破壞友誼”。誹謗他人是最壞的行爲。因爲誹謗者捏造假話,企圖損害他人的名譽。誹謗者經常是同時犯兩種罪行:他說的是假話,因爲他所說非實;接著他又在背後罵人。
在梵文詩中,背後罵人被比作蚊蟲。蚊蟲雖小,但有毒,它來時唱歌,落在你的身上吸血。如果是雌蚊,可能還會傳染瘧疾給你。還有,誹謗者的話,可能像蜂蜜一樣的甜,但他的心裏如充滿著毒液。
讓我們防止破壞友誼的兩舌吧,讓我們說有利平安與和諧的語言以代替招致煩惱的話吧。[xxxv]讓我們爲生活在不和與敵對的人們帶來和平與友好以代替散播不良的種子吧。佛陀說:
團結,不要爭吵。
“唯有和諧值得贊歎。”[xxxvi]是阿輸迦刻在石上的銘文。由于人們是互相依賴的,我們必須學會和平、友好和協調地生活在一起。
3.下一戒是不說粗惡語,要說愉快和有禮貌的話。我們說的話,能夠産生得或失、贊歎或譴責、美譽或惡名、悲慘或幸福。一句溫柔的話,能夠溶化最堅硬的心;而一句粗惡語則能造成不可以用言語形容的苦惱。
在說別人的壞處之前,我們應一再考慮,因爲這是要破壞他的品德或好名聲的。但是稱贊別人時,假如我們把他的形象略加一點色彩,則沒有關系。因爲這不會導致不愉快和不滿。正…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