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犯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儀表、風度、禮節,一定要遵守。孔夫子說人如果不懂得禮節,在社會上就不能夠立足,可見得過去教育對于禮非常地重視。現在社會爲什麼這樣混亂,我們在教育上把禮疏忽掉了。禮是講社會秩序的,是講人與人的關系,是說每一個人的身分、職責、義務,是給我們辨別這些事情的。我們知道自己的身分、職責、義務,盡心盡力去做,人人都能在自己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圓滿,這個社會是和諧的,是進步的,大家的生活都會過得非常地幸福美滿,這是禮教的功效啊!所以佛給我們說決定不能犯威儀啊!
再跟諸位同修說,將來的佛教即使出現叢林,也是新式、現代化的叢林,絕對不是過去的。過去叢林那一套儀規沒有一個人願意去遵守的。爲什麼呢?因爲大家不會回頭去做唐朝人、宋朝人。一定要現代化、要本地化。
說老實話,現在就是由于交通的便捷,資訊的發達,整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地區了。在從前,我們只曉得我們這個地區的事情就夠了;今天不行,今天全世界的事情,每一個國家民族它的文化曆史、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乃至于一般風俗習慣,你統統都要知道,因爲你隨時都有可能出去旅遊。你要是不懂,出去就吃虧,就惹笑話。那麼佛弟子要想全世界每一個地區去弘法,這些要是不了解,你的佛法怎麼弘揚呢?怎麼能讓人接受?這個要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死的啊!死的沒有價值!它最殊勝、最了不起的——它是活的。像水一樣,放在圓器裏面,它是圓的;放在方器裏面,是方形的。水,外面境界千變萬化,它是不變的。原則不變,原理不變;在形式上,它時時刻刻都在變。這也是它了不起啊!所以學佛不能學死了。
今天我們同修們學佛,有許多障礙。這個障礙産生在哪裏呢?實在講是你們違背了佛的教訓所産生的。你們把佛法學死了,所以在家裏不受歡迎,家人一看到你學佛都怪怪的,學佛的人都不正常了,這怎麼得了呢?錯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佛與佛的弟子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受到大衆歡迎啊!我們走到家裏,家人討厭;走到社會,社會人討厭。像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還能夠弘法利生嗎?錯啦!不是佛法錯,我們自己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曲解了,還自以爲是,你說糟糕不糟糕!
我們今天講佛學,要講現代佛學,那你要深入經藏,了解過去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地區的祖師、大德們,他們是如何在當時,使佛教就他們那個時候現代化、本地化,他才能夠弘揚,才能夠有深遠地影響。我們參考的是推陳出新。今天有今天的講法,有此時此地的一個講法,我們大家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覺得佛法修行一點都不困難,與我們的生活完全沒有矛盾,只帶來我們更豐滿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沒有一絲毫障礙,哪一個不願意接受?
大家爲什麼不學佛?麻煩太多了,障礙太多了;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算了不要學了。錯在此地啊!不是佛經錯,佛經沒有錯,我們認識錯了,我們把它解錯了。這裏“不犯威儀”,沒有再加一個:不犯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威儀。如果加上這一句,就沒法子了,那就得一定要守著那個時候的了。它這“不犯威儀”四個字,活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威儀,每一個地區有每一個地區的威儀,它們不一樣的(威儀也就是禮俗)。可見得這個字寫得清清楚楚的,沒有錯嘛!找不到它的錯,錯都在我們自己。所以具足衆戒,哪個戒,也沒有說是哪一部戒經上所講的哪個戒,沒有那麼指,這個戒是生活規範。
今天講禮儀。禮儀就是威儀,生活規範就是衆戒。諸位了解這個意思,你要這樣子給人家宣傳,誰不歡喜?誰能夠說佛法是迷信?如果我們一定要講過去某一個朝代,或指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那這個佛教當然是迷信,當然行不通,我們不但不能做中國人,還得做印度人,還要做叁千年前古印度人。這個誰願意呢?這當然不願意。
所以這個第二條“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行法(修行方法)。叁歸這個意義要不真正了解,我們從哪裏歸?我們依什麼?那麼也許同修要問:有很多老太太們,他們一生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到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還站著走、坐著走的,預知時至。那是怎麼回事情呢?我告訴諸位,他雖然沒聽過經,雖然不認識字,也沒念過經,這個叁福十一句全部做到了。你仔細去觀察,仔細去檢點,他沒有一條缺乏的。人家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心地清淨,這叁歸依裏頭歸依僧有啦。他的思想見解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他深信不疑,念念就是求生淨土,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這個知見是正知正見啊!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就是覺而不迷。古德告訴我們,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他一句佛號,叁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叁歸依具足了,衆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讀誦大乘他也具足了。他這樣走,作一個樣子,別人看了感動;勸化別人他也具足了——自行化他。他以身教啊!勸進行者。你說他哪一條不具足?條條具足。我們能比得上他嗎?比不上啊!這不能小看人。
那麼這叁句是佛法裏面的小學教學;從這個基礎就奠定到大乘的基礎,就是佛法的大學教育。
四、第叁條——大乘菩薩福
第叁條是菩薩善。這叁福十一句是叁個階層,第一是人天的標准;第二是學佛,佛弟子的標准。第叁是從這個標准再向上提升,這就成了菩薩了。菩薩是什麼呢?是佛的入室弟子。前面是佛弟子,是佛一般的弟子,沒有登堂入室;後面是佛的傳法弟子,這是佛的登堂入室的弟子了。所以這個標准又不相同了。這就是第叁段:
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四句是菩薩所修的福;大乘人所修的福。
⒈發菩提心
第一個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心”呢?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要真正發度衆生的心。“衆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呢?度是幫助他、協助他。幫助裏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是幫助他斷煩惱,恢複清淨心,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這個標准放到最低,幫助他,教他孝親,教他尊師重道,教給他慈心不殺,修十善,這是標准放到最低,這是接引一般衆生。沒有學佛的、不學佛的,要用這個方法教他,這是人天法。已經學佛的,要教他真正回頭,叁歸依是回頭。教他守法,教他守規矩,這就是“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對于老修,那就是要勸他“發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①修行要先斷煩惱
四弘誓願裏面,第一個是願,菩薩願;第二、第叁是菩薩行;第四個是菩薩果位。願發了,從哪裏做起?從斷煩惱做起。煩惱不斷,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度化衆生。煩惱斷了之後,才學法門。所以現在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在佛法上,什麼成就也沒有。原因在哪裏呢?他順序顛倒了。他一開頭學,就學“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煩惱無盡誓願斷”那一條他不要了,所以他永遠學不成。爲什麼呢?他那個器是有漏啊!好像這個茶杯底下破了一個洞,怎麼裝都裝不滿,它有漏嘛!漏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所以學佛的程序是先斷煩惱,先修清淨心,一定要按著佛的程序去做。程序是什麼?程序是戒、定、慧。
給諸位說,前面“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在叁學裏面是戒學;“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兩句是定學;後面“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慧學。它有次第的啊!不能躐等啊!後後一定是包括前前,前面包不了後面。我們現在不懂,躐等,好像蓋大樓一樣,下面叁層不要,我蓋第四、第五層,那怎麼蓋法呢?沒法子蓋,永遠也蓋不成功啊!這是現代人學佛所犯最大的一個錯誤。所以諸位要想真正成就——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
我今天勸大家去念《無量壽經》。念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斷煩惱。爲什麼呢?不念經,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是煩惱。念經,至少我念一遍一個小時,我這一個小時不胡思亂想;念兩小時,我兩小時不胡思亂想,所以你每天念得愈多愈好。你能夠一天念八個小時,八小時不胡思亂想;你念上一年、二年、叁年,心清淨了,漸漸的妄想少了。妄想少了才可以學法門,那時候你聽經,我這一講,喔!你豁然大悟,開悟了。現在你聽我講經,聽上叁十年都不開悟。什麼原因呢?因爲你煩惱在嘛!你聽經裏頭摻雜著煩惱,煩惱障礙了你悟門,你開不了悟。你要是沒有煩惱的話,說老實話,幾次經聽了,一定開悟,悟了以後就證果。
中國古人教學,你看出家人講五年學戒;那個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啊!不是經、律、論叁藏去學律藏,不是的。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你什麼呢?在教下,就是教你讀經,教你工作,其他的什麼都不教。常住什麼事情分配給你工作,你好好去作。工作是什麼呢?修福。教你讀經,一天教你念多少遍,那是什麼呢?那是修戒、定、慧;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所以讀經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就修好了。
因此,讀經不能想裏面的意思,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那個想就是胡思亂想。爲什麼呢?因爲經沒有意思。經要有意思,怎麼可以有兩種講法、有很多種講法呢?譬如講,這個“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我們在臺灣有臺灣的講法,你到日本有日本講法,到美國有美國講法。爲什麼呢?他們社會道德觀念、法律跟我們都不一樣。可見得這個東西它只是原理、原則,沒有意思,沒有意思硬給它安個意思,那叫打妄想,是錯的。所以經典在什麼時候,什麼講法;在什麼處所,什麼講法,它沒有一定的講法,也沒有一定的意思。你怎麼學的啊?真正會學的,學清淨心。什麼都不想,只是去念,到時候人家請你講經…
《淨業叁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