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最宝贵的教诫,那是法,都得遵守啊!除了老师教诫之外,世间的法律要遵守,国家的宪法要遵守,法令规章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佛法教育范围广大无边,因时、因地教学的设施就不相同,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由于交通的发达,资讯的便捷,已经把地球缩小了,我们随时可以在世界各个地区去观光、旅游;我们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们到别人的国家,他们国家的法律,我们要懂得,我们要遵守;他们那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我们也要遵守;社会道德也要遵守,这样才能够跟那个地区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够深入推行。所以戒律在今天来讲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远的含意,绝不仅仅限于戒条。那么即使是佛经里面所讲那些戒条,戒条里面有“性戒”,有“遮戒”,我们也要辨别清楚。
③性戒(杀盗淫妄)不可改
“性戒”是本身就是罪过,譬如说杀生、邪淫、偷盗、妄语,你不受戒也是罪过;不能说不受戒就可以做,不受戒也不能做,这个叫性罪。佛给我们讲的这四条是性罪——杀、盗、淫、妄,其他的是“遮罪”。什么叫遮呢?这是防御。就是预防,怕我们犯罪,怕我们做错事情,所以佛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范,防止我们行为上发生了错误,这一些说了很多。至于讲到威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风度。由此可知这是随着时代、地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随时随地修改的。世间法律也是如此,隔个几年,法律条文就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修订呢?当时适用,现在社会大幅度在进步,不适用了。所以戒律条文——杀、盗、淫、妄、酒这五条,实在讲只有前四条是性罪,这四条是决定不能改的,其他戒条都可以修改,都可以因时、因地来修订。
④遮戒须现代化·本土化
佛教的戒律传到中国来,在中国唐朝就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订。什么人修订呢?我们知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修订本(修订的戒律),也就是戒律的现代化,戒律的本土化。可是你要知道百丈大师是唐朝时候人,他是依照当时社会大众的需要,来修订戒律的条文。百丈大师的清规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有,这在祖师著述里面我们可以读到,假如我们今天要把它搬出来用,那就又错了!我们去做唐朝人,这个做古人去了,这个时代要开倒车了,决定不能适合于现代生活规范。因此我想我们在座的同修,出家、在家,大家都受过戒了,那个戒律都受了,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为什么不能做到?因为那是古时候的戒律;我们是现代人,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不一样。怎么个作法呢?很可惜!今天佛门没有一个很大的律师出来,这个律师是指经、律、论——经师、论师、律师,不是世间那个律师;佛门的律师,为我们现代人制定一套适合于现代的戒律,那我们接受;受了戒律之后,条条都可以做得到啊!不像现在,光是受,一条也做不到,还不如不受的好。为什么呢?形式上受了,又挂一个破戒的罪名,你说这个何苦呢?不受嘛,犯的过失有啊!不会再挂一个破戒的罪名。这是我们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学佛头脑要清晰,要明理,要把事实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才会被我们接受,被我们喜爱,这个很重要。这是佛法修学的根本,刚才说过了,这个根本是建立在三归的基础上,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⑤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换句话说,佛家戒律,它的纲领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律虽然很多很多,精神就这两句话。“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对自己的;也就是我们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萨戒,是处众的,跟大众在一块是众善奉行;就是儒家讲的兼善天下。个人独善其身,处众兼善天下。实在讲,儒家所讲的这个原则,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因此,这个精神表现在事相上非常之广泛。佛教给我们的戒条,我们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我们要遵守,都在这个众戒范围之内。
善与恶的标准有很多层次,就像我们学校一样,学校的校规,规范学生的行为。小学生的校规跟中学生不一样,中学生的校规跟大学生不一样,大学生的校规跟研究所、博士班的又不一样。为什么呢?班级愈高,年龄愈大,愈是开放;年岁小,班级低,愈是要受约束。我们佛法教学也是如此。初学的人要受很多约束,等你做了罗汉,做了菩萨了,那都开放了;虽然开放,他心里头清净,绝对不会有犯错的行为。世法、佛法,没有两样啊!我们中国人常讲“英雄所见略同”;佛的教育跟我们世间大教育家所给我们定的规范不谋而合。
⑥众病之源——妄想·执着·分别·烦恼
持戒目的在哪里呢?持戒就是守规矩。人能守规矩,他的心平静的;不守规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为常常犯罪,心里常常有恐惧感,你想想看,他怎么能定得下来。一个真正守法、守礼的人,没有过失,他的心是定的,所以这是修定的基础。“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家修学的枢纽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这个手段来得定;心定了之后,智慧就现前了。智慧没有法子想。智慧是什么呢?是定心的起用;换一句话说就是清净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们今天没有智慧,心不清净——妄想、执着、分别、烦恼很多,所以这个心不清净;我们看人、看事、看物,虽然在面前,往往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净。乃至于我们身体多病也是如此。
病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中国人常讲“病从口入”,是你吃东西不小心,这个说法也有道理。我们想想看哪一个人不贪吃,特别是中国人,不但贪吃,还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类里面带的病菌就非常多,比蔬菜多得多。这些病菌是伤害你身体的,短时间你不能觉察,日久天长,经年累月地累积,病就发作了,所以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素食的人和肉食者体质就不相同,一般讲素食的人身体应该要健康一些,但是我们往往看吃素的人身体也不健康,照理说他应当要健康。他为什么不健康呢?那这个病应该还有一个来源,不一定是饮食;那是什么来源呢?妄想。妄想多的人会生病,所以有禅定的人不生病。于是乎我们这才发现一切的病源——病的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妄想、烦恼、执着。这是第一个根源。
⑦简化饮食·健康长寿
第二个是饮食,如果我们能够把妄想去掉,饮食简化。实在讲饮食愈简单愈好,我们要吃好,特别是中国人要讲色、香、味;实在讲中国人长命的不多,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是医药比较发达, ,寿命好像延长一点,但是要看平均年龄还是超不出七十岁。我们把这个病根找到,从根源上把它消除。我们的心清净,饮食简单,愈是简单愈是健康的饮食。你看牛、羊,它就一种饮食,它吃青草,它们身体比我们强壮得多,它没有讲求色、香、味。再看看外国人,外国人的饮食比我们简单,虽然他们吃肉食,多半只吃牛肉、鸡肉,这是他们的主食,他们不像我们中国做得这么多花样,吃起来实在讲没什么味道,我们中国人是很难下咽的。但是他们的身体健康超过我们。我们想想原因在哪里?单纯。这个我也要跟各位同修说一点浅显的道理,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部机器,这好像是一个大工厂,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些工作的人员。担任消化的,这是胃;你每一天只吃一样东西,它这个消化简单、容易,这里面工作的人工作得很舒畅、很舒服,因为不复杂,每一天工作它做熟了。你每一天要讲究花样,吃许许多多东西,增加它的困难,它忙不过来啦,增加它的痛苦,这就是增加了胃、肠的负担。长年累月地,它怎么会不出毛病呢?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所以同修们要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想健康、长寿,第一个心要清净——少烦恼、少妄想。第二个饮食简单,愈简单愈好。
那么我再举一个事实的例子告诉诸位同修,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平常吃饭,他的饭量不大,一小碗饭,一个菜,从来没有两个菜,都是青菜豆腐,天天就吃这一样,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岁才走。其实他曾经给我们说过,他要想住世,他还可以多活个几十年,没有问题的,这得生死自在,来去自如。九十七岁了还在讲台上讲经说法,行动不必人扶,也不必拿手杖。什么原因有这么好的身体呢?就是我刚才讲的没有妄想,没有执着;饮食简单。那我们再看看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乡村、农村里面长寿的人很多。美国曾经派一个考察团到中国大陆去调查:为什么他们生活那么样的清苦,人的寿命却那么长?结果发现是他们吃东西简单。真的,农村里面的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他们没有什么想的,他们思想单纯,没什么妄想,也没什么欲望,生活简单,这就是长寿的因素,非常符合这个道理。
这是我们讲到持戒,讲到养生;因为持戒的目的就是得清净心。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严,但是他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呢?他分别、执着很重。看到这个人破戒,哎!他心里很不高兴,生气,无名火就起来了;看到那一个破戒又不高兴了。我们大家想一想这个人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严,他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只可以说他这个戒律之严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他不是在学佛。因为学佛是要修定的,他不能得定,因为他心里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就对了。我持戒,别人不持戒与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间一切人的过失都不放在心里了,这个人才能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见到别人的过失,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大过失,你没有过失怎么会见到别人的过失呢?见到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的过失。这个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我们细细想想祖师的话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要依教奉行。
⒏不犯威仪——要因时因地制宜
第三句“…
《净业三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