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最寶貴的教誡,那是法,都得遵守啊!除了老師教誡之外,世間的法律要遵守,國家的憲法要遵守,法令規章要遵守,社會的道德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佛法教育範圍廣大無邊,因時、因地教學的設施就不相同,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由于交通的發達,資訊的便捷,已經把地球縮小了,我們隨時可以在世界各個地區去觀光、旅遊;我們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們到別人的國家,他們國家的法律,我們要懂得,我們要遵守;他們那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我們也要遵守;社會道德也要遵守,這樣才能夠跟那個地區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夠深入推行。所以戒律在今天來講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遠的含意,絕不僅僅限于戒條。那麼即使是佛經裏面所講那些戒條,戒條裏面有“性戒”,有“遮戒”,我們也要辨別清楚。
③性戒(殺盜淫妄)不可改
“性戒”是本身就是罪過,譬如說殺生、邪淫、偷盜、妄語,你不受戒也是罪過;不能說不受戒就可以做,不受戒也不能做,這個叫性罪。佛給我們講的這四條是性罪——殺、盜、淫、妄,其他的是“遮罪”。什麼叫遮呢?這是防禦。就是預防,怕我們犯罪,怕我們做錯事情,所以佛製定了許許多多的規範,防止我們行爲上發生了錯誤,這一些說了很多。至于講到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風度。由此可知這是隨著時代、地區、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隨時隨地修改的。世間法律也是如此,隔個幾年,法律條文就要修訂一次。爲什麼修訂呢?當時適用,現在社會大幅度在進步,不適用了。所以戒律條文——殺、盜、淫、妄、酒這五條,實在講只有前四條是性罪,這四條是決定不能改的,其他戒條都可以修改,都可以因時、因地來修訂。
④遮戒須現代化·本土化
佛教的戒律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唐朝就做了一次大規模的修訂。什麼人修訂呢?我們知道“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修訂本(修訂的戒律),也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戒律的本土化。可是你要知道百丈大師是唐朝時候人,他是依照當時社會大衆的需要,來修訂戒律的條文。百丈大師的清規在我們《大藏經》裏面有,這在祖師著述裏面我們可以讀到,假如我們今天要把它搬出來用,那就又錯了!我們去做唐朝人,這個做古人去了,這個時代要開倒車了,決定不能適合于現代生活規範。因此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出家、在家,大家都受過戒了,那個戒律都受了,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爲什麼不能做到?因爲那是古時候的戒律;我們是現代人,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不一樣。怎麼個作法呢?很可惜!今天佛門沒有一個很大的律師出來,這個律師是指經、律、論——經師、論師、律師,不是世間那個律師;佛門的律師,爲我們現代人製定一套適合于現代的戒律,那我們接受;受了戒律之後,條條都可以做得到啊!不像現在,光是受,一條也做不到,還不如不受的好。爲什麼呢?形式上受了,又挂一個破戒的罪名,你說這個何苦呢?不受嘛,犯的過失有啊!不會再挂一個破戒的罪名。這是我們要知道事實的真相。學佛頭腦要清晰,要明理,要把事實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才會被我們接受,被我們喜愛,這個很重要。這是佛法修學的根本,剛才說過了,這個根本是建立在叁歸的基礎上,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⑤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那麼換句話說,佛家戒律,它的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戒律雖然很多很多,精神就這兩句話。“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對自己的;也就是我們儒家所講的獨善其身。“衆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薩戒,是處衆的,跟大衆在一塊是衆善奉行;就是儒家講的兼善天下。個人獨善其身,處衆兼善天下。實在講,儒家所講的這個原則,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因此,這個精神表現在事相上非常之廣泛。佛教給我們的戒條,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我們要遵守,都在這個衆戒範圍之內。
善與惡的標准有很多層次,就像我們學校一樣,學校的校規,規範學生的行爲。小學生的校規跟中學生不一樣,中學生的校規跟大學生不一樣,大學生的校規跟研究所、博士班的又不一樣。爲什麼呢?班級愈高,年齡愈大,愈是開放;年歲小,班級低,愈是要受約束。我們佛法教學也是如此。初學的人要受很多約束,等你做了羅漢,做了菩薩了,那都開放了;雖然開放,他心裏頭清淨,絕對不會有犯錯的行爲。世法、佛法,沒有兩樣啊!我們中國人常講“英雄所見略同”;佛的教育跟我們世間大教育家所給我們定的規範不謀而合。
⑥衆病之源——妄想·執著·分別·煩惱
持戒目的在哪裏呢?持戒就是守規矩。人能守規矩,他的心平靜的;不守規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爲常常犯罪,心裏常常有恐懼感,你想想看,他怎麼能定得下來。一個真正守法、守禮的人,沒有過失,他的心是定的,所以這是修定的基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家修學的樞紐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這個手段來得定;心定了之後,智慧就現前了。智慧沒有法子想。智慧是什麼呢?是定心的起用;換一句話說就是清淨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們今天沒有智慧,心不清淨——妄想、執著、分別、煩惱很多,所以這個心不清淨;我們看人、看事、看物,雖然在面前,往往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淨。乃至于我們身體多病也是如此。
病從哪裏來的呢?我們中國人常講“病從口入”,是你吃東西不小心,這個說法也有道理。我們想想看哪一個人不貪吃,特別是中國人,不但貪吃,還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類裏面帶的病菌就非常多,比蔬菜多得多。這些病菌是傷害你身體的,短時間你不能覺察,日久天長,經年累月地累積,病就發作了,所以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素食的人和肉食者體質就不相同,一般講素食的人身體應該要健康一些,但是我們往往看吃素的人身體也不健康,照理說他應當要健康。他爲什麼不健康呢?那這個病應該還有一個來源,不一定是飲食;那是什麼來源呢?妄想。妄想多的人會生病,所以有禅定的人不生病。于是乎我們這才發現一切的病源——病的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妄想、煩惱、執著。這是第一個根源。
⑦簡化飲食·健康長壽
第二個是飲食,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去掉,飲食簡化。實在講飲食愈簡單愈好,我們要吃好,特別是中國人要講色、香、味;實在講中國人長命的不多,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醫藥比較發達, ,壽命好像延長一點,但是要看平均年齡還是超不出七十歲。我們把這個病根找到,從根源上把它消除。我們的心清淨,飲食簡單,愈是簡單愈是健康的飲食。你看牛、羊,它就一種飲食,它吃青草,它們身體比我們強壯得多,它沒有講求色、香、味。再看看外國人,外國人的飲食比我們簡單,雖然他們吃肉食,多半只吃牛肉、雞肉,這是他們的主食,他們不像我們中國做得這麼多花樣,吃起來實在講沒什麼味道,我們中國人是很難下咽的。但是他們的身體健康超過我們。我們想想原因在哪裏?單純。這個我也要跟各位同修說一點淺顯的道理,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部機器,這好像是一個大工廠,每一個部門都有一些工作的人員。擔任消化的,這是胃;你每一天只吃一樣東西,它這個消化簡單、容易,這裏面工作的人工作得很舒暢、很舒服,因爲不複雜,每一天工作它做熟了。你每一天要講究花樣,吃許許多多東西,增加它的困難,它忙不過來啦,增加它的痛苦,這就是增加了胃、腸的負擔。長年累月地,它怎麼會不出毛病呢?怎麼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呢?所以同修們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想健康、長壽,第一個心要清淨——少煩惱、少妄想。第二個飲食簡單,愈簡單愈好。
那麼我再舉一個事實的例子告訴諸位同修,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平常吃飯,他的飯量不大,一小碗飯,一個菜,從來沒有兩個菜,都是青菜豆腐,天天就吃這一樣,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歲才走。其實他曾經給我們說過,他要想住世,他還可以多活個幾十年,沒有問題的,這得生死自在,來去自如。九十七歲了還在講臺上講經說法,行動不必人扶,也不必拿手杖。什麼原因有這麼好的身體呢?就是我剛才講的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飲食簡單。那我們再看看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鄉村、農村裏面長壽的人很多。美國曾經派一個考察團到中國大陸去調查:爲什麼他們生活那麼樣的清苦,人的壽命卻那麼長?結果發現是他們吃東西簡單。真的,農村裏面的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他們沒有什麼想的,他們思想單純,沒什麼妄想,也沒什麼欲望,生活簡單,這就是長壽的因素,非常符合這個道理。
這是我們講到持戒,講到養生;因爲持戒的目的就是得清淨心。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嚴,但是他不能得定。爲什麼不能得定呢?他分別、執著很重。看到這個人破戒,哎!他心裏很不高興,生氣,無名火就起來了;看到那一個破戒又不高興了。我們大家想一想這個人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嚴,他已經犯了很大的過失,只可以說他這個戒律之嚴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他不是在學佛。因爲學佛是要修定的,他不能得定,因爲他心裏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就對了。我持戒,別人不持戒與我不相幹,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間一切人的過失都不放在心裏了,這個人才能夠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見到別人的過失,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大過失,你沒有過失怎麼會見到別人的過失呢?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這個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我們細細想想祖師的話是正確的,我們應該要依教奉行。
⒏不犯威儀——要因時因地製宜
第叁句“…
《淨業叁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