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两个:第一个是不忘本,返本报始。佛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对于这个老师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我们怎么不尊敬呢!当然会尊敬。如同我们中国人怀念祖先,我们家里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里面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们的亲人,佛是我们的老师,孝亲、尊师,所以可以供在一起,这叫返本报始。远祖我们这样地敬重他,眼前的父母没有不孝顺的;三千年前的老师,我们这样尊敬、这样怀念,眼前的老师哪有不敬爱,哪有不尊重的呢!这是教育,生活教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提倡。你在家里面天天敬祖先、敬老师,家里面的子弟看到你,这个印象从小就种在他心目当中,他将来会孝亲,会尊师。
第二个意义是见贤思齐。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应该成佛。见到佛像提醒我们觉而不迷,这才行。菩萨是佛弟子,是僧宝,菩萨僧;见到僧宝我们就立刻想到身心清净,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给我们这么大的帮助。见到经书,经书现在方便了,或是书写,或是我们这样印出来,你镶一个镜框挂在佛堂。这是经、经文——法宝,见到法宝就想到我要正而不邪。所以形式三宝——住持三宝,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觉、正、净,提醒我们自己不忘修学的三大纲领,这一个功德非常非常大。所以佛法如果没有住持三宝,佛法在这个世间就会断灭。佛法之所以能够存在,能够传承,全依赖住持三宝,我们要知道住持三宝真正恩德之所在,这个不迷信。我们供养住持三宝,因为他是教化众生,是建立世间佛教教育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帮助他,来护持他,使这个教育能够在这个世界普遍的推展、推广,能够真正做到广度众生;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才真的有实现的可能;我们自身、家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三归真正的意思是在此地。
现在跟诸位说明了,就是把三归传授给大家,希望大家要认识,要牢牢记住,我们学佛修的就是觉、正、净。我们的病就是迷;邪,邪知邪见;污染、心地污染、精神污染、思想污染、见解污染!我们离开这些污染,恢复到清净,这是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是佛陀教育的大方针,永远不会改变的。
⑤正确的归依
那么归依的仪式,法师是跟大家做一个证明,只是作证明,这个诸位要记住,不是归依哪位法师。如果说我们归依某个法师,这是错误的,千万不要有这个错误的念头,这个错误就是刚才讲的“邪知邪见”,我们要反邪归正,我们要正知正见,我们是归依自性三宝,不是归依某一个人。法师是僧团的一员,是代表僧团把佛教学的方针、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你是三宝弟子,不可以说我归依某一个人,如果说我归依某一个人,这个问题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严重到你不归依还好,没事;一归依,归依到阿鼻地狱去了。这很冤枉啊!
怎么说归到阿鼻地狱去了呢?我们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的社会是政党政治,譬如说你参加这个政党,你要去做个党员,那么党部一定会派一个资深的党员来监誓,你要宣誓入党;这个三归依就是宣誓,宣誓我要做一个佛弟子,佛门里也派一个资深的三宝弟子来给你监誓。好了,你这边一下误会了,我归依那个人了!党部派一个人来给你监誓,你没有归依这个党,却归依那一个人,他成立一个小党了。这个人去监誓,他成一个小党;那一个人到那边去监誓,又成立一个小党,岂不是把这个政党分化掉了!那么我们知道他的后果,党部一定把这个人开除党籍,这必然的。你们诸位同修要注意,如果归依某一个法师,这个法师跟你自己都会被佛菩萨开除佛籍了,成佛没指望了。误会太久了,太深了。明朝末年就有这个现象,这是深深感慨的!佛法今天为什么不团结呢?每一个法师都有信徒,都变成一个党派了,彼此不能够互助、合作;比不上其他宗教,其他宗教的团结超过我们佛法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们要认识的。
所以佛教之衰,甚至于佛教将来到毁灭,最大的过失在哪里?在归依、传戒,不如法;制造和合僧团里面的分裂,这个罪过非常非常之重。我们出家同修要特别注意,你们给人受持三归要讲清楚,你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我,我是三宝的一员,来传授三归,来给你作证明,是证明的阿阇黎。不可以说归依本师,本师是释迦牟尼佛,你怎么可以取释迦牟尼佛的地位而代之,这个不可以的。本师只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也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这非常非常地要紧。归依形式不形式,是其次,无论是哪一位法师给你主持的形式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要尊重;内容是相同的,不会变更的。
我们在弘一大师《五戒相经笺要》的后面,他老人家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三归许许多多人错了。印光大师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开示》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可是现在我看到有一些本子,印光大师后面那一段话被人删掉了,这不知道是什么人做的!我们在香港看到的本子有这一段文,老法师后面开示说:三归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我一个人,我一个人是代表三宝传授三归与大家。都交代得很清楚啊!所以你们同修要记住,人家问你,你归依什么人?说我归依三宝,我是三宝弟子。什么人给你作证明的?你可以说净空法师给我做证明的,这就对了,这就没有错。如果你要是误会了:“我归依净空法师。”我绝对不承认。为什么呢?我不敢破坏和合僧团。破坏和合僧团,罪过是阿鼻地狱,我不愿意去;你们将来去,我们界线画清楚,我不会受你连累的。
诸位对三归的意义明了之后,才知道三归对于我们修学的重要性。在形式上授受是隆重而简单的,古人常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特别是三归,我们在形式上受了,是不是真的回归了?是不是真的有所依靠了?假如我们受了三归之后不能够及时回头,不能够依自性觉、正、净三德来修学,那么这个三归是有名无实。因此同修们一定要记住,三归的授受是要成年人,头脑很清晰的人,真正发心回头是岸,这个三归才是真实传授。那么我们有看到很多小朋友,甚至于在母亲怀抱里面就抱到佛堂来受三归,这一种三归可以叫做结缘三归。为什么呢?他不懂什么叫归、什么叫依,跟他讲也讲不清楚,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不要把佛法当作人情,更不可以将佛法产生误会。
⒎具足众戒
我们接着讲第二句:“具足众戒”。这个“众”,范围很广、很多。戒在佛法里是非常非常地重视,但是能将戒律的真正含意说清楚,实在也不多见。在台湾受戒的风气很盛,但是究竟什么叫戒,没搞清楚也就糊里糊涂受了,受了之后糊里糊涂,也不晓得是持还是不持,都不知道,这是我们学佛同修要注意的。你看三归第一个是觉而不迷;如果对戒律没搞清楚,那是迷惑颠倒,那是不觉。三归没有,说老实话,戒律就没有了,“具足众戒”是建立在觉、正、净这三自归的基础上。我们把这些事实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修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么容易。佛告诉我们,我们自性本心之中具足万德万能,德能里面就有一份是戒律;可见得戒律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言语动作,往往都犯过失,甚至于犯了很严重的过失。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这些错误的行为产生。一切错误违背了自性,也是违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①戒律是凡圣的标准
初学佛的同修,特别是知识分子,往往对于佛法的理论非常羡慕,佛法的境界也非常地向往,但是提到佛法的戒律,这就摇头了,就不太满意了。我知道很多人有这个观念,我本人在最初接触佛教的时候也不例外,我对于戒律就不太满意。什么原因呢?因为我觉得戒律就是我们的生活规范,生活规范是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今天学他岂不是开倒车?要学三千年前的人,还得学印度人,这怎么能叫人甘心,怎么能叫人情愿呢?因此对于这个戒律,老师虽然说很重要,我们不好意思反驳,心里总是不服。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没有必要去学印度人,还得做印度古人,怎么也讲不通,这个症结就在此地。
我的老师——章嘉大师,非常慈悲。我跟他三年,每一次下课,我去告假的时候,他老人家很慈悲都送我到门口,轻轻地点醒我一句——“戒律很重要”。我听的却是耳边风。到大师圆寂的时候,火化是在北投,建了一个小塔,我们在塔边搭了一个帐篷,守了三天三夜。我认真做了一次深深地反省:我跟大师三年,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这一反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戒律很重要”这一句,因为这一句他至少给我说了几千遍。我就想到假如不是真正的重要,他不会这么多次的提醒我,我实在是冥顽不灵,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这一认真反省,于是乎就有一点觉悟,才发现到佛所制定的戒律跟我们世间的礼节,跟世间的法律不一样。为什么呢?说我们世间之礼,佛家的戒律相当儒家的礼,儒家讲礼,夏、商、周三代有新有革就不相同。当然每一个国家的礼也不相同,古今之礼都不一样。我们过去把戒律看作是儒家的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到底明白了什么?这才发现佛家的戒律是“凡圣”的标准。换句话说,这个标准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要从凡夫升华到圣人的境界,那就一定要重视品德的修学,这是高水准的道德理念、道德行持,不是我们世间一般的礼貌能够涵盖的。
②持戒就是守法
发现这一点,我就有了理论的基础,于是回过头来认真地读戒经,认真地来研究戒律;同时从戒律里面,我们认识了佛所讲的戒律,所谓是“三聚净戒”,这“三聚”那就包含得圆满、广大无边。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持戒就是守法;守法这一个理念,范围是无限的深广。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的教诫是法,我们要遵守;不仅仅老师给我们制定的戒条是法,老师在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是给…
《净业三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