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業叁福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統統都可以辦到。

  但是修學大乘,此地“讀誦大乘”,不是說所有大乘經都叫你去讀誦。這樣修學呢?對于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你就有誤會了。諸位要知道,此地講讀誦大乘是對菩薩說的,對明心見性的菩薩說的,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如果明心見性了,所有大乘經典統統來讀誦,沒有問題。說實在話,這一部《大藏經》要多少時間能夠把它念完,完全貫通、通達呢?在我想像當中不需要叁個月就全部通達了。你說爲什麼原因呢?因爲他是菩薩嘛!他一通一切都貫通了嘛,他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去讀《大藏經》,說實在話讀一百年也不會通。你問什麼原因?那不是菩薩嘛!這要搞清楚,因此我們現在不是菩薩,我們要不要讀誦大乘呢?行,可以讀誦大乘。我們是大乘的凡夫,不是小乘凡夫。

  ①發弘願·修品德

  大乘凡夫怎麼個學法呢?佛教給我們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不但是願,也是修學的次第。佛教給我們先發心,發什麼心呢?發慈悲心。把我們的心量拓開,不要念念想個人,念念想自己,這個心量太小了。所以第一個叫我們發一個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衆生,成人之美,要去協助他,去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要發這個願。這個把自己的心量拓開,使自己對一切衆生生平等心,生清淨心,然後才開始修學。

  修學從哪裏學起呢?從品德的修養做起。我們中國人常講品學兼優,第一是品德。孔老夫子的教學四個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個是德行,就是道德的教育,這是主要的。第二是言語,言語要有分寸,一句話說錯可能引起很大的誤會,可能引起身家的敗裂,可能引起國際的戰爭,所以言語非常的重要,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第叁政事,政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技能,我們將在社會上學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第四才是文學,我們今天講的藝術。我們有品德,有生活的能力,有技能,然後有多余的時間才可以學藝術的欣賞,使我們精神生活能夠升華,儒家教學這是四大科。佛法教學跟這個相似,你看首先教你“煩惱無邊誓願斷”,斷煩惱,我們現前這個階段煩惱太多,我們修學的重點是要把煩惱給斷掉。煩惱斷掉之後,我們的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現前這才有能力學法門。

  “法門無量誓願學”,剛才講了,那一部《大藏經》叁個月就通達了,就有這個能力了。所以求學是要有次第的,要懂得從哪裏入門。我們今天下手,諸位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深到什麼程度呢?深到自己心地清淨;一定要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除掉。所以中國古時候,佛家的教學跟儒家的教學,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佛法教學,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所以今天學佛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裏?這一個基礎我們把它忽略掉了。五年學戒,學什麼戒?老師的教誡。就是跟著老師,不能離開老師,老師指導你的,你要認真去學習。這個五年學戒,不是經、律、論的律藏,不是那個戒律,而是守老師的教誡。通常老師教什麼呢?這就看宗派不同。譬如你學《華嚴》的,這五年當中老師叫你去讀《華嚴經》,把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得很熟,念到能夠背,不給你講意思,天天叫你念。除了念經之外,就叫你工作,常住裏面許多工作叫你去做,工作是修福,工作是磨練你的耐心,叫你修忍辱波羅密。讀書是把你的妄想念掉,你不念經就打妄想;尤其那麼厚厚一部經,一天要念個七、八個鍾點,不能念錯,那你就沒有功夫打妄想了。用這種方法把你的妄想、煩惱去掉。念經是個方法,目的是去煩惱,恢複你的清淨心。你要學天臺宗,叫你念《法華經》。這個淨土宗,我就叫人家念《無量壽經》,在一切經中,以《無量壽經》爲第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屬于同部。《無量壽經》是第一,《阿彌陀經》也是第一,因爲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無量壽經》或者念《阿彌陀經》都好。《阿彌陀經》呢?那念的遍數,就要更多了;或者是念《要解》,《要解》,你看印光大師的贊歎,是《彌陀經》古今注疏裏面注得最好的,第一注解。印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作個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是把這個注解贊歎到了極處了。所以念《阿彌陀經》,我們就希望連《要解》一起念,這個份量也就相當了,否則的話經文太短了。太短了,我們修學的時間就短。《無量壽經》很短,不長嘛,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天念叁部。

  ②舍識用根——讀誦大乘

  你要曉得讀經不能夠求解義,念經是叁學叁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時間是愈長愈好。讀誦是修行哪!讀誦的時候不能求解義,一求解義,這個讀誦的目的完全破壞了。爲什麼呢?你一起分別,就落到意識裏面去了,這個就錯了。說老實話,讀誦經典的時候,就是禅家所說的“離心意識參”;我們跟禅家用的手段不一樣,目標是一樣的,是在參禅啊!我們用讀誦的方法在參禅,這個真是妙到極處了。參禅是什麼呢?離心意識叫參啊!我們讀誦離心意識,讀誦的時候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不執著,不用第七識;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識。豈不是離心意識嗎?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這個句子,耳朵也聽得清清楚楚,一個字也沒念錯,一句也沒念顛倒。給諸位說,這就是交光大師所講的“舍識用根”。我這個時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見性,見色性;用見性見,用聞性聞,高等的修行啊!幾個人會啊!

  “舍識用根”。盤腿面壁可以舍識用根;讀誦大乘也可以舍識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統統舍識用根,那就是菩薩,名副其實的菩薩啦!把這個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曉得,讀誦大乘是菩薩修行重要的一個方法,因爲在十個宗派裏面,禅宗只是一個宗派,其余九宗都屬于教下,都沒有離開經典。所以這個地方它不寫觀心、參禅、參話頭,它寫的“讀誦大乘”。那就是說這個大乘菩薩裏面,依照經論修行的,占絕大多數,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標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識用根,都是離心意識,這個叫真正修行,讀經是真正修行。

  心意識舍掉了,與心意識相應的心所,當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讀經會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許聽說過吧!智者大師念《法華經》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識去讀,他怎麼能入得了定呢?他讀《法華經》會入定。我們念經爲什麼入不了定?我們是用心意識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離心意識去念,就我剛才講的那個方法原則,他念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應,他參加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法會。他還聽了一座,出了定告訴人,釋迦牟尼佛這個靈鹫山,靈山一會還沒散啊!他還親自參加了。說實在話,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都沒有散場,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去參加。《彌陀經》的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彌陀法會,也沒散;《無量壽經》的法會,也沒散,看看你們哪一位有能力親與世尊的法會。

  不明了讀誦大乘,所以他不願意念,這個實在是智慧淺少,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念到心清淨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無明、見法身了,他還是念;即使證到等覺菩薩果位了,他每天還是要念,始終不離開,這是這種修行方法。

  那麼淨宗也許有很多同修聽過,沒有念經,單單念一句佛號,他也成就的,沒錯;單單念這一句佛號,誰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勢至菩薩,他那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離心意識;如果不離心意識,那叫什麼修行?不離心意識,怎麼能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呢?沒這個道理啊!所以諸位要曉得,念這一句佛號,也是離心意識念啊!念經、念佛如此,聽經還是這個樣子。大家聽經不開悟;爲什麼不開悟呢?用心意識聽。別說聽這一輩子不開悟,生生世世聽上無量阿僧祇劫,還是不開悟。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頭,給我們講得好清楚,那是講對聽經的人,要怎麼樣聽呢?“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就是離第六意識;“離名字相”,就是離第七識;“離心緣相”,就是離第八識。還不是舍識用根嗎?這個就是清清楚楚給我們顯示出來,聽經也要離心意識。心就是第八識,意就是第七末那識,識就是第六識。聽經也得要離心意識聽,離心意識,說老實話,是修行。聽經是修行,讀經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麼行呢.把心心所給舍掉,這就是禅家常講的從根本修啊!我們曉得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盡是過失;那個過失的根源在哪裏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這個修行方法,是從根拔起啊!連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絕對不是只有禅家從根本修。所以禅宗常常輕視教下,輕視淨土,他不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是用參究觀心的方法,從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讀誦,念佛的用執持名號,也是從根本修啊!不亞于觀心,不亞于參話頭啊!

  凡是輕視別人的,他會不會成就?他決定不會成就。爲什麼呢?因爲真心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裏來的輕視別人呢?這個輕視,總有分別、有執著,才會輕視嘛!那麼由此可知,他禅參得再好,他心意識沒離開;沒離開,他那個禅不管怎麼參法,不會開悟;得禅定是可能的。爲什麼呢?用心意識可以得禅定,四禅八定,阿羅漢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識修的,都沒有離心意識。離心意識,那是上上禅了,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能夠證得的,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對于參禅的人譏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彌陀佛,不去跟他計較。爲什麼呢?我們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說我們是自了漢,說我們是小乘,我們也歡歡喜喜地“阿彌陀佛”就結束了,不要去計較,用不著去跟他辯駁。正是六祖所說的,看到這個根性好的,可以給他說的,這才能給他說說;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說的,合掌令歡喜就好了,不要與任何人爭論。爭論,決定違背了…

《淨業叁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