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业三福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统统都可以办到。

  但是修学大乘,此地“读诵大乘”,不是说所有大乘经都叫你去读诵。这样修学呢?对于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你就有误会了。诸位要知道,此地讲读诵大乘是对菩萨说的,对明心见性的菩萨说的,不是对我们说的,我们如果明心见性了,所有大乘经典统统来读诵,没有问题。说实在话,这一部《大藏经》要多少时间能够把它念完,完全贯通、通达呢?在我想像当中不需要三个月就全部通达了。你说为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菩萨嘛!他一通一切都贯通了嘛,他没有障碍。我们今天去读《大藏经》,说实在话读一百年也不会通。你问什么原因?那不是菩萨嘛!这要搞清楚,因此我们现在不是菩萨,我们要不要读诵大乘呢?行,可以读诵大乘。我们是大乘的凡夫,不是小乘凡夫。

  ①发弘愿·修品德

  大乘凡夫怎么个学法呢?佛教给我们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但是愿,也是修学的次第。佛教给我们先发心,发什么心呢?发慈悲心。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不要念念想个人,念念想自己,这个心量太小了。所以第一个叫我们发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叫度?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成人之美,要去协助他,去帮助他,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要发这个愿。这个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使自己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生清净心,然后才开始修学。

  修学从哪里学起呢?从品德的修养做起。我们中国人常讲品学兼优,第一是品德。孔老夫子的教学四个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个是德行,就是道德的教育,这是主要的。第二是言语,言语要有分寸,一句话说错可能引起很大的误会,可能引起身家的败裂,可能引起国际的战争,所以言语非常的重要,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第三政事,政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讲技能,我们将在社会上学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第四才是文学,我们今天讲的艺术。我们有品德,有生活的能力,有技能,然后有多余的时间才可以学艺术的欣赏,使我们精神生活能够升华,儒家教学这是四大科。佛法教学跟这个相似,你看首先教你“烦恼无边誓愿断”,断烦恼,我们现前这个阶段烦恼太多,我们修学的重点是要把烦恼给断掉。烦恼断掉之后,我们的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这才有能力学法门。

  “法门无量誓愿学”,刚才讲了,那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就通达了,就有这个能力了。所以求学是要有次第的,要懂得从哪里入门。我们今天下手,诸位一定要记住“一门深入”。深到什么程度呢?深到自己心地清净;一定要把自己的分别、执着、妄想除掉。所以中国古时候,佛家的教学跟儒家的教学,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佛法教学,五年学戒,现在没有了!所以今天学佛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这一个基础我们把它忽略掉了。五年学戒,学什么戒?老师的教诫。就是跟着老师,不能离开老师,老师指导你的,你要认真去学习。这个五年学戒,不是经、律、论的律藏,不是那个戒律,而是守老师的教诫。通常老师教什么呢?这就看宗派不同。譬如你学《华严》的,这五年当中老师叫你去读《华严经》,把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念得很熟,念到能够背,不给你讲意思,天天叫你念。除了念经之外,就叫你工作,常住里面许多工作叫你去做,工作是修福,工作是磨练你的耐心,叫你修忍辱波罗密。读书是把你的妄想念掉,你不念经就打妄想;尤其那么厚厚一部经,一天要念个七、八个钟点,不能念错,那你就没有功夫打妄想了。用这种方法把你的妄想、烦恼去掉。念经是个方法,目的是去烦恼,恢复你的清净心。你要学天台宗,叫你念《法华经》。这个净土宗,我就叫人家念《无量寿经》,在一切经中,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属于同部。《无量寿经》是第一,《阿弥陀经》也是第一,因为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无量寿经》或者念《阿弥陀经》都好。《阿弥陀经》呢?那念的遍数,就要更多了;或者是念《要解》,《要解》,你看印光大师的赞叹,是《弥陀经》古今注疏里面注得最好的,第一注解。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是把这个注解赞叹到了极处了。所以念《阿弥陀经》,我们就希望连《要解》一起念,这个份量也就相当了,否则的话经文太短了。太短了,我们修学的时间就短。《无量寿经》很短,不长嘛,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天念三部。

  ②舍识用根——读诵大乘

  你要晓得读经不能够求解义,念经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时间是愈长愈好。读诵是修行哪!读诵的时候不能求解义,一求解义,这个读诵的目的完全破坏了。为什么呢?你一起分别,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这个就错了。说老实话,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禅家所说的“离心意识参”;我们跟禅家用的手段不一样,目标是一样的,是在参禅啊!我们用读诵的方法在参禅,这个真是妙到极处了。参禅是什么呢?离心意识叫参啊!我们读诵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着,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识。岂不是离心意识吗?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给诸位说,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见性,见色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高等的修行啊!几个人会啊!

  “舍识用根”。盘腿面壁可以舍识用根;读诵大乘也可以舍识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舍识用根,那就是菩萨,名副其实的菩萨啦!把这个方法应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晓得,读诵大乘是菩萨修行重要的一个方法,因为在十个宗派里面,禅宗只是一个宗派,其余九宗都属于教下,都没有离开经典。所以这个地方它不写观心、参禅、参话头,它写的“读诵大乘”。那就是说这个大乘菩萨里面,依照经论修行的,占绝大多数,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标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识用根,都是离心意识,这个叫真正修行,读经是真正修行。

  心意识舍掉了,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当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读经会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许听说过吧!智者大师念《法华经》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得了定呢?他读《法华经》会入定。我们念经为什么入不了定?我们是用心意识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离心意识去念,就我刚才讲的那个方法原则,他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应,他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法会。他还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人,释迦牟尼佛这个灵鹫山,灵山一会还没散啊!他还亲自参加了。说实在话,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法会都没有散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参加。《弥陀经》的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弥陀法会,也没散;《无量寿经》的法会,也没散,看看你们哪一位有能力亲与世尊的法会。

  不明了读诵大乘,所以他不愿意念,这个实在是智慧浅少,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念到心清净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无明、见法身了,他还是念;即使证到等觉菩萨果位了,他每天还是要念,始终不离开,这是这种修行方法。

  那么净宗也许有很多同修听过,没有念经,单单念一句佛号,他也成就的,没错;单单念这一句佛号,谁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离心意识;如果不离心意识,那叫什么修行?不离心意识,怎么能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呢?没这个道理啊!所以诸位要晓得,念这一句佛号,也是离心意识念啊!念经、念佛如此,听经还是这个样子。大家听经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呢?用心意识听。别说听这一辈子不开悟,生生世世听上无量阿僧祇劫,还是不开悟。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给我们讲得好清楚,那是讲对听经的人,要怎么样听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就是离第六意识;“离名字相”,就是离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离第八识。还不是舍识用根吗?这个就是清清楚楚给我们显示出来,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听经也得要离心意识听,离心意识,说老实话,是修行。听经是修行,读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么行呢.把心心所给舍掉,这就是禅家常讲的从根本修啊!我们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那个过失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这个修行方法,是从根拔起啊!连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绝对不是只有禅家从根本修。所以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是用参究观心的方法,从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读诵,念佛的用执持名号,也是从根本修啊!不亚于观心,不亚于参话头啊!

  凡是轻视别人的,他会不会成就?他决定不会成就。为什么呢?因为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哪里来的轻视别人呢?这个轻视,总有分别、有执着,才会轻视嘛!那么由此可知,他禅参得再好,他心意识没离开;没离开,他那个禅不管怎么参法,不会开悟;得禅定是可能的。为什么呢?用心意识可以得禅定,四禅八定,阿罗汉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识修的,都没有离心意识。离心意识,那是上上禅了,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够证得的,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对于参禅的人讥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弥陀佛,不去跟他计较。为什么呢?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是小乘,我们也欢欢喜喜地“阿弥陀佛”就结束了,不要去计较,用不着去跟他辩驳。正是六祖所说的,看到这个根性好的,可以给他说的,这才能给他说说;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说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了,不要与任何人争论。争论,决定违背了…

《净业三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