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啦!这个争论决定是迷惑颠倒,只有迷人才会争啊!悟的人不会争。迷的人,心里面才有意见;悟的人,心里没有意见,悟的人,心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本来无一物。心里面还有许许多多东西的,这没悟啊!
那么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行许许多多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诉诸位了。果然念这个经典,离心意识念,你会得定,会开悟。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么还没得定呢?怎么还不开悟?我就晓得你这一生是不会得定,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在念啊!离心意识、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绝不起一个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开悟,到时候豁然通达啦!心里常常想着,我什么时候会开悟?什么时候得定?这都是打妄想。读诵里面加上妄想,这个妄想就是障碍啊!有人念佛,发心求一心不乱,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么呢?阿弥陀佛里头,掺杂着一心不乱,这个很糟糕啊!给你说不掺杂,不掺杂还得要掺杂个一心不乱。
所以,这一切错误、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条一条都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之后,统统把它消除,我们障碍就没有了,这业障就消了。业障,说老实话,绝对不是说你去拜拜《梁皇忏》,拜拜《水忏》,拜拜《大悲忏》,业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啊!从前的人拜忏会消掉,现在的人消不掉;从前人念经会消业障,现在人念经消不了业障;从前人念阿弥陀佛消业障,现在念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业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识,就消不了业障;离心意识,业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你要晓得什么是业障呢?业障就是分别、执着。用分别、执着,怎么能够把分别、执着离开呢?这个话还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唷!不分别、不执着,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还得了吗?你去打仗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了,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错了。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着众生分别而分别,随着众生执着而执着。自己有没有呢?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着,并不破坏众生的分别、执着;众生有这个分别、执着,他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于乱。如果我们真的给它分别、执着,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够超越世间了;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这超越世间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误会了,那么这一句重点还是劝勉我们要认真去读诵,要晓得怎样去读诵,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
用读经这个方法修定,用读经这个方法断烦恼,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到你烦恼断了,心地清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思维经义了,你不会把经的意思想错了,因为智慧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净,不要去胡思乱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了。那么我再告诉诸位一个老实话,所有圣人的经论完全没有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就有无量义,这个跟世间书不一样。我们初学,譬如说我们今天是读《无量寿经》,我们读得很有味道,里面的东西我很懂得;我再学个一年、两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里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丰富,原来它的意思是没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个意思,就永远不会有第二个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随着你的心地清净的纯度,随着你境界的提升,你会看到它圆满的义理,愈看愈广大,愈看愈圆满。经典的受持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厌,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诸位要想深入经藏,那我就劝同修不要看经打妄想;我们初学要读一点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为辅助。我们初学是以修定为主,修清净心为主,一天用八个小时来修清净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经典的理论,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足够了,那是辅助的。这个辅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开悟,念到自己兴趣没有了,会退转了,所以叫你读一点注解、听听讲,调剂调剂,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开智慧的,这个是一定要懂得。品学圆满了,这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成”。读诵大乘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在什么程度,应该要如何的修学,我们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一生当中才真的能得到殊胜的成就,殊胜的利益。
⒋劝进行者
三福这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后一句是利他——“劝进行者”。
这个化他,不简单啊!自行功德圆满了,这才化他。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自行的功德还没有,急着要去化他,心倒是个好心,真像地藏菩萨一样,舍己为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他是真入地狱了,他入了地狱,对人没什么好处;地藏菩萨入地狱是对众生有好处,有利益啦!他这入了地狱,很冤枉,一个众生也没度了。所以诸位这十一句细细去念,就真正明了,度化众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个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错了,你怎么办?
①劝人念佛
那个会劝人的人,自己没有成就,但他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念《阿弥陀经》,念《无量寿经》,这个决定不会错。为什么呢?佛是这样劝人嘛!我们也学会了,纵然没讲得清楚,对他是没有害处的。他纵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会堕恶道,他要堕恶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堕恶道的,绝对不会说是念佛堕入恶道的,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劝人念佛,劝人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这个不会错误的。劝人念其他的经论,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呢?怕那个法门不契机。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时候,你介绍药给他吃,这要负责任的。你对病情不了解,对药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个人生病吃这个药就好了,这个人也生病了,赶快把这个药给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样,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负责任?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此地劝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啊!最好劝他去看医生,不要轻易介绍成药拿给人吃。
“阿弥陀佛”可以介绍,那就是他适应的能力很广泛,什么病都可以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像万金油、八卦丹一样,这个可以,什么病你吃保险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纵然是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会有加重的情况,这个是万用丹啊!介绍这个不害人,介绍其他的方法的时候,如果不契机,就会害人。
对于“劝进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啊!劝人学佛,劝人修行,帮助他进步,帮助他精进,这个要有智慧。所以我们看到外面有很多劝人参禅、劝人学密、念咒、劝人这样那样,都很危险,那个人也很好心啊!不能说他是有心害人的,不是的,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确确实实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对于法门不了解,众生根性也不了解,这一种盲目地劝进,非常危险,纵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过失就很重,决定是有过失的。
劝人学佛尚且这样的难,那么劝个人出家更不容易啦!负的责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将来是一个好的法师,修行证果、弘法利生,那你的功德太大了,无量无边啊!如果他将来出了家了,羞辱佛门,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间一般人造的罪业,要加倍的重,试问你要不要负责任?怎么可以轻易劝人出家呢?
李老师一生,在台中讲经四十多年,从来不劝人出家。他有三不劝,第一个不劝人吃素;第二个不劝人受戒;第三个不劝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发心,这个事情他是决定不劝的。你劝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学佛,就是因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来学了;你一定劝他吃素,他下次不敢来了,所以不劝人吃素。受戒,受戒容易,持戒难啊!所以老师一生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这个是绝对正确的。那是真正有慧眼,对于这个人真正了解,觉得他出家之后,确实是一个人才,将来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扬佛法,你要看准了,就劝他,可以。劝他出家之后的机缘也相当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能够修学的道场?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是决定他成败的因素,难啊!太难太难啦!你要把这些问题统统都看到了,决定不敢劝人出家。
再说我们自己得到佛法如此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怎样报佛恩呢?只有一个方法,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圆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圆满的德行,最圆满的学问,就是这个意思;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达到究竟圆满,佛只有这么一个愿望。我们能够帮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就叫报佛恩,“劝进行者”就是这个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去弘扬,去介绍。这三福到此简单跟诸位介绍过了。
五、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后面这一行说:“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结论非常地重要。
上面讲这个三条;“三世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换一句话说,一切菩萨成佛都是以这三条(三福)作基础。所以这像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不管你修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如果没有将这个基础修好,你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今天看到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不是不精进,疏忽了这个基础。那么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缘分,在此地将这一段经文贡献给诸位同修,希望人人都奠定清净坚实的基础,在一生当中成就无上的道业。我的报告到此地圆满。
《净业三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