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業叁福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啦!這個爭論決定是迷惑顛倒,只有迷人才會爭啊!悟的人不會爭。迷的人,心裏面才有意見;悟的人,心裏沒有意見,悟的人,心幹幹淨淨,什麼也沒有,本來無一物。心裏面還有許許多多東西的,這沒悟啊!

  那麼這一句是說明菩薩修行許許多多方法裏面一個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訴諸位了。果然念這個經典,離心意識念,你會得定,會開悟。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麼還沒得定呢?怎麼還不開悟?我就曉得你這一生是不會得定,也不會開悟。爲什麼呢?因爲你沒有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在念啊!離心意識、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絕不起一個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開悟,到時候豁然通達啦!心裏常常想著,我什麼時候會開悟?什麼時候得定?這都是打妄想。讀誦裏面加上妄想,這個妄想就是障礙啊!有人念佛,發心求一心不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爲什麼呢?阿彌陀佛裏頭,摻雜著一心不亂,這個很糟糕啊!給你說不摻雜,不摻雜還得要摻雜個一心不亂。

  所以,這一切錯誤、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條一條都把它找出來,找出來之後,統統把它消除,我們障礙就沒有了,這業障就消了。業障,說老實話,絕對不是說你去拜拜《梁皇忏》,拜拜《水忏》,拜拜《大悲忏》,業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啊!從前的人拜忏會消掉,現在的人消不掉;從前人念經會消業障,現在人念經消不了業障;從前人念阿彌陀佛消業障,現在念阿彌陀佛也消不了業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識,就消不了業障;離心意識,業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你要曉得什麼是業障呢?業障就是分別、執著。用分別、執著,怎麼能夠把分別、執著離開呢?這個話還不能聽錯,聽錯犯的過失更大。唷!不分別、不執著,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還得了嗎?你去打仗連敵人、自己人也不分了,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錯了。自己心裏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衆生分別而分別,隨著衆生執著而執著。自己有沒有呢?自己決定沒有。這就對了,這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並不破壞衆生的分別、執著;衆生有這個分別、執著,他才能建立社會的秩序,世間才不至于亂。如果我們真的給它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就永遠不能夠超越世間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超越世間了。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誤會了,那麼這一句重點還是勸勉我們要認真去讀誦,要曉得怎樣去讀誦,才能收到真實的利益。

  用讀經這個方法修定,用讀經這個方法斷煩惱,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到你煩惱斷了,心地清淨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思維經義了,你不會把經的意思想錯了,因爲智慧開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淨,不要去胡思亂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那麼我再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所有聖人的經論完全沒有意思;因爲它沒有意思,所以它就有無量義,這個跟世間書不一樣。我們初學,譬如說我們今天是讀《無量壽經》,我們讀得很有味道,裏面的東西我很懂得;我再學個一年、兩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裏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豐富,原來它的意思是沒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個意思,就永遠不會有第二個意思。因爲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隨著你的心地清淨的純度,隨著你境界的提升,你會看到它圓滿的義理,愈看愈廣大,愈看愈圓滿。經典的受持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厭,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諸位要想深入經藏,那我就勸同修不要看經打妄想;我們初學要讀一點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爲輔助。我們初學是以修定爲主,修清淨心爲主,一天用八個小時來修清淨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經典的理論,一個小時,頂多兩個小時足夠了,那是輔助的。這個輔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開悟,念到自己興趣沒有了,會退轉了,所以叫你讀一點注解、聽聽講,調劑調劑,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開智慧的,這個是一定要懂得。品學圓滿了,這就成佛了。“佛道無上誓願成”。讀誦大乘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在什麼程度,應該要如何的修學,我們才不會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這一生當中才真的能得到殊勝的成就,殊勝的利益。

  ⒋勸進行者

  叁福這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後一句是利他——“勸進行者”。

  這個化他,不簡單啊!自行功德圓滿了,這才化他。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自行的功德還沒有,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個好心,真像地藏菩薩一樣,舍己爲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他是真入地獄了,他入了地獄,對人沒什麼好處;地藏菩薩入地獄是對衆生有好處,有利益啦!他這入了地獄,很冤枉,一個衆生也沒度了。所以諸位這十一句細細去念,就真正明了,度化衆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個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錯了,你怎麼辦?

  

  ①勸人念佛

  那個會勸人的人,自己沒有成就,但他勸人念阿彌陀佛,勸人念《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這個決定不會錯。爲什麼呢?佛是這樣勸人嘛!我們也學會了,縱然沒講得清楚,對他是沒有害處的。他縱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會墮惡道,他要墮惡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墮惡道的,絕對不會說是念佛墮入惡道的,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勸人念佛,勸人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這個不會錯誤的。勸人念其他的經論,有一點問題。什麼問題呢?怕那個法門不契機。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時候,你介紹藥給他吃,這要負責任的。你對病情不了解,對藥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個人生病吃這個藥就好了,這個人也生病了,趕快把這個藥給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樣,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負責任?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此地勸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啊!最好勸他去看醫生,不要輕易介紹成藥拿給人吃。

  “阿彌陀佛”可以介紹,那就是他適應的能力很廣泛,什麼病都可以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像萬金油、八卦丹一樣,這個可以,什麼病你吃保險沒有壞處,只有好處,縱然是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會有加重的情況,這個是萬用丹啊!介紹這個不害人,介紹其他的方法的時候,如果不契機,就會害人。

  對于“勸進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啊!勸人學佛,勸人修行,幫助他進步,幫助他精進,這個要有智慧。所以我們看到外面有很多勸人參禅、勸人學密、念咒、勸人這樣那樣,都很危險,那個人也很好心啊!不能說他是有心害人的,不是的,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確確實實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對于法門不了解,衆生根性也不了解,這一種盲目地勸進,非常危險,縱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過失就很重,決定是有過失的。

  勸人學佛尚且這樣的難,那麼勸個人出家更不容易啦!負的責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將來是一個好的法師,修行證果、弘法利生,那你的功德太大了,無量無邊啊!如果他將來出了家了,羞辱佛門,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間一般人造的罪業,要加倍的重,試問你要不要負責任?怎麼可以輕易勸人出家呢?

  李老師一生,在臺中講經四十多年,從來不勸人出家。他有叁不勸,第一個不勸人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受戒;第叁個不勸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發心,這個事情他是決定不勸的。你勸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學佛,就是因爲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來學了;你一定勸他吃素,他下次不敢來了,所以不勸人吃素。受戒,受戒容易,持戒難啊!所以老師一生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出家,這個是絕對正確的。那是真正有慧眼,對于這個人真正了解,覺得他出家之後,確實是一個人才,將來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揚佛法,你要看准了,就勸他,可以。勸他出家之後的機緣也相當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能夠修學的道場?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是決定他成敗的因素,難啊!太難太難啦!你要把這些問題統統都看到了,決定不敢勸人出家。

  再說我們自己得到佛法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怎樣報佛恩呢?只有一個方法,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圓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圓滿的德行,最圓滿的學問,就是這個意思;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達到究竟圓滿,佛只有這麼一個願望。我們能夠幫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紹給衆生,推薦給衆生,這就叫報佛恩,“勸進行者”就是這個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一個角落去弘揚,去介紹。這叁福到此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

  五、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後面這一行說:“如此叁事,名爲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結論非常地重要。

  上面講這個叁條;“叁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換一句話說,一切菩薩成佛都是以這叁條(叁福)作基礎。所以這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不管你修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如果沒有將這個基礎修好,你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今天看到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不是不精進,疏忽了這個基礎。那麼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緣分,在此地將這一段經文貢獻給諸位同修,希望人人都奠定清淨堅實的基礎,在一生當中成就無上的道業。我的報告到此地圓滿。

  

  

《淨業叁福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