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業叁福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本的經書,可見得那個時候得到一部經書,如獲至寶啊!不像現在得來這麼容易,那時求學非常地辛苦,這是提供同修們作個參考。

  不是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老師,你對他講的東西是半信半疑,你不能接受。所以最仰慕的老師,他給我們講的,我們百分之百的信任,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這是方老師引我入佛門。我入佛門,緣分實在講是非常非常地殊勝,在大概一個多月的時候,認識了章嘉大師,以後在經典上,遇到些困難問題,都是他老人家指導我。那個時候章嘉大師住青田街八號,我是每一個星期天一定要到他那裏去,他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我跟他叁年,我的佛學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所以師道完全在一個敬字,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求學,要去求啊!去求道。

  老師選擇學生用什麼標准呢?就是真誠恭敬。就這一個標准。沒有真誠恭敬;實在說我那時候希望親近方東美先生,自己的願望只是希望他容許我到學校裏面去旁聽他的課程,我的願望只是如此啊!沒有想到他召見我。談話之後,他是在他家裏召見,他家住牯嶺街,臺大的宿舍;在他家裏談話之後,他就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想到學校去聽課,你會一無所得。”這幾句話是涼水澆頭,我想到學校聽他的課,沒指望了。我當時聽他老人家這幾句話,心裏非常難過,他也看出來了;最後他非常慈悲,他說:“這樣好了,你每一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我給你上兩小時課。”所以我跟方先生學哲學,是每一個星期天,在他家裏客廳小圓桌上,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們課是這樣上的;這是我沒有想像到的,也不敢想像的。以後跟章嘉大師叁年,也是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在他住所裏教導,這個因緣非常之特殊。當時我不明了,以後我才知道,所以我對老師一生感激,念念不忘。

  爲什麼不讓我到學校裏去?假如我到學校裏面去旁聽,我會認識很多同學,也會認識很多教授,會聽到許許多多的學術,這是必然的。好不好呢?不好。什麼不好呢?我們的清淨心被汙染,我們的思想見解被汙染。我學哲學的時候,我是有這個願望、興趣,但我沒有學過,沒有讀過哲學的書,也沒有聽過哲學的課,所以方先生看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汙過的。一個真正好老師想找一個學生,就是找一張白紙,一切沒有受染,這是寶貝,所以要親自教導,不可以到學校,到學校怕被汙染。這一種苦心,我們知道之後,才深深感謝他。

  假如當時他問我:“你看了些什麼哲學書籍?”

  我說:“我看了很多很多。”

  “有沒有聽到課程,聽演講?”

  “我聽了很多。”

  那方老師頂多點點頭:“好吧!哪一天你到學校來旁聽。”這就如此而已。

  爲什麼呢?被汙染之後,很難教,先入爲主,你有成見;你把你那些錯誤的見解再把他洗幹淨,很不容易。所以真正好老師希望教一個真正發心喜歡學,又沒有學過的人,這是他選擇的對象。

  拜老師,真誠恭敬啊!在過去,我六、七歲的時候,大約六十年前,我的父親送我到私塾裏面去念書(我大概念了四個月的私塾)。這個私塾是在一家祠堂裏面,祠堂的大殿供奉著孔老夫子的神位,我們先要向孔老夫子的神位行大禮,叁跪九叩首(清朝時候的禮節)。拜完了孔夫子神位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的父親帶上禮物,他在前面,我在他的後面,要跟老師行大禮,也是叁跪九叩首。那個老師沒有說“一拜”,不說的,他就坐在那裏就收了,接受了。諸位要曉得,這個大禮是父母把他的小孩付托給老師,老師如果不認真地來管教,怎麼對得起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對老師這樣地恭敬。

  那麼我們看看現在的教育,沒有了。從前我們小孩頑皮,喜歡鬧事,被老師處分,罰跪、打手心,手心都打腫。回家之後父母看到了,今天被老師教訓,父母明天備一份厚禮,到學校去謝謝老師。現在我聽說學生要是被老師打了,學生第二天到警察局去告狀,你說這個跟從前完全相反了。所以從前做老師不敢不認真地管教,那真的對不起家長;現在家長是小孩受了委屈,要告老師,老師怎麼敢教學生!這個父母要負責任,叫老師不敢認真地教學。我們從前因爲看到父母第二天還要給老師送禮,還去道謝,所以以後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回家不動聲色,絕對不說。爲什麼?說了,第二天父母還要破財,還要去給老師道謝。

  這是說到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從前一個小孩,從小就是父母跟老師雙方面配合,把這個人教成了,所以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要配合,密切地合作。父母對于兒女雖然恩德很大,自己總不好意思叫著兒子女兒:“我對你恩德很大,你要孝順我。”這個話說不出口,這個很難講的。要誰來說呢?要老師來說。老師要勸學生,叫學生盡孝,叫學生懂得什麼叫“孝”,什麼叫“悌”,懂得事親,懂得侍奉兄弟姊妹,教這個。同樣地,老師教學生也不好意思叫學生:“學生,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敬我。”這也說不出口。這要誰來教呢?要父母教。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兩個互相教,這才能成功。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都在教育。所以《學記》裏面就說得很明白:“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國家政治設施什麼最重要呢?不是經濟,教育最重要。我們今天臺灣的社會非常不安定,大家都看到,毛病出在哪裏呢?出在教育。教育徹底失敗了,所以雖富,富而不樂,你說這個多冤枉。

  我是一九五九年出家的,我在臨濟寺出家。五九年臨濟寺那個地方還是郊外,巴士只有一路——十七路。到達圓山動物園,一個小時一班,人很稀少;臨濟寺外面樹木很多,很空曠,我們每天早晨起來在寺廟門前掃樹葉。有一天我在掃地的時候,有四個學生,到臨濟寺散步,舉止很不文雅,我就非常感歎:“哎!可惜沒有受過教育。”這個話被他們聽到了,他們轉過頭來就質問我,他告訴我,他們是臺大法學院,好像是叁、四年級的學生。

  他說:“你怎麼可以說我們沒有受過教育?”

  我一聽說臺大的學生,我也就很有興趣了。我說:“好吧,那我就向你請教了。”

  “什麼叫做教?什麼叫做育?什麼叫做教育?我這叁個問題,你說給我聽聽。”

  結果四個人沒有一個能說得圓滿,都說不出來。那個時候學生跟現在不一樣,他很明理,一被我問倒之後,這個傲慢態度就沒有了,心地也就轉到很謙虛,轉過頭來向我請教,他來問我:“什麼叫教育?”

  我就告訴他:“你們不但高等教育沒有受過,連小學教育都不懂啊!”他愈聽愈驚奇,怎麼小學教育我都不懂呢?

  我說:“什麼叫小學教育?小學教育教灑掃應對。”

  我說:“你學過沒有?不但這個你沒學過,你連飯都不會吃啊!”

  他愈聽愈奇怪,這飯怎麼不會吃呢?

  我說:“我做四個菜,這四個菜怎麼擺法,你曉不曉得?你有沒有學過?不是隨便擺的。”

  “我們中國這一桌菜出來的時候,按照陰陽五行來擺的,這不能隨便擺,你擺錯了,一看到,沒有受過教育,外行;你去念《禮記》、《月令》、《曲禮》,就曉得啊!”

  “你學過沒有?那是小學教育啊!”

  所以小學教育,是生活教育。教育我們人與人的關系、父子什麼關系、兄弟什麼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夠把人做好,曉得我是什麼身分,我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我應該行什麼樣的禮節,這是教育。

  那麼今天我們的教育,這些舍棄掉了,倫理沒有了、道德沒有了!教育就是倫理、道德;有倫理道德爲基礎,這個福報才是真實的。那個時候,你想我們這經濟發達,我們人人真是享福啊!臺灣是這一個地球上的天堂,是這個地球上的極樂世界。爲什麼?我們這樣的富有,我們的富有世界第一;這是很多年我就看到了,我說過,我說我們的富有決定超過日本,當時有很多人不相信,今天確實我們超過日本了。但是爲什麼我們社會這麼亂?爲什麼我們日子過得這麼苦?精神生活爲什麼這麼緊張?沒有安全感?我們的教育失敗了,沒有從基礎上來作起。即使我們今天再恢複倫理道德的教育,諸位要曉得,要收到成效至少要二、叁十年之後,不是一朝一夕能收到效果的。可是快速能收到效果的,唯有大乘佛法的教育。

  在中國古時候,老師跟父母看得是一樣重,諸位如果是讀《禮記》,讀古禮你就曉得,父母過世,守孝是叁年,居喪叁年。那麼老師過世呢?心喪叁年,就是沒有形式,不要穿孝服。這是學生對老師和對父母沒有兩樣。那麼還有一個顯著的,就是稱名。古時候只有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可以叫他的名;成年以後了,如果再稱名,那是對他很不恭敬,對他很不禮貌,尤其是連姓帶名稱,那更沒有這個道理,那是侮辱到了極處啦!

  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冠禮,戴帽子,戴帽子表示大人,不是小孩了,你見到他要尊重,不能稱他的名。女子十六歲行笄禮,就是梳頭了,她成年了。這一天,她的長輩、同輩、兄弟姊妹要送她一個“字”,名“字”,從這一天起大家都稱她這個“字”,不再稱名了。那“名”以後誰稱呢?只有父母。父母一生稱你名;第二人就是老師,老師一生稱你“名”,除這兩個人之外,你的祖父母、伯伯、叔叔,你的家親眷屬統統都稱你“字”;祖父母因爲隔一代,他對你要尊敬。長幼有序嘛!他要尊敬你。你在朝廷上作官,皇帝也稱你“字”,不稱你“名”。如果皇帝要是稱你“名”,你就有罪了,那要判刑了,你這個官位就保不住了;如果皇帝是連姓帶名一起稱,那恐怕要殺頭了,腦袋都保不住了。所以在稱呼上,老師跟父母是相同,這是在古禮上很明顯地能夠看出,孝道跟師道是不能分的。我們今天孝道不談了,所以師道也沒有了;師道沒有了,怎麼可能成就呢?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今天說老實話,幾個人懂孝道?幾個人懂師道?世法裏面完全舍棄了,佛法裏面現在也…

《淨業叁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