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业三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们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师长也是不孝,不敬长官也是不孝,不敬众生还是不孝。换一句话说,孝,一定讲顺,顺亲性;兄弟不和,父母很痛心,这就不孝;妯娌不和,这也不孝。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父母心里愉快,儿女都能够修养品德,从事正当的行业,不犯法,不违规,这是孝顺父母。你的邻里、乡党对你尊重,对你父母就更尊重了,这是孝亲啊!即使我们在工作,没有把工作做好,不能尽心尽力去做,那也叫不孝。所以孝顺两个字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诸位要知道,这是学佛的大根大本。可见得这个“孝”字含意,确确实实涵盖了整个的宇宙人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认识它。所以学佛是从哪里学起?从孝亲做起。你要不做,那么换句话说,你就不想出三界嘛!来生还想搞六道轮回。不孝亲,你要是恭敬佛,那说得不好听的话,那是巴结佛,佛不会接受的;佛是看到你真正能够体会亲心,孝顺亲心,佛看到就欢喜了。为什么呢?你跟佛真正是志同道合,佛是孝子,你也是孝子,佛会尊敬你,你也会尊敬佛,这个才是如理如法,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合情合理。

  如果家人、兄弟、妯娌他不懂,我怎么办呢?忍让。我们中国人讲孝,为什么一定讲舜?拿舜作一个榜样。你们看看舜王的传记,一家人对他的态度那么样的蛮横恶劣,他只是一个真诚恭敬对家里任何一个人,积年累月,十几年,全家都被他感动了,一家人后悔了,这才叫做孝养父母;孝养父母,大舜做到了啊!

  “养父母”,不但要养父母之身,要养父母的心,要养父母之志,要养父母之愿,可见得孝养两个字的范围,也是非常的深广。兄弟多,兄弟不和就是不孝,家族不和睦也是不孝。为什么呢?父母操心,父母忧心。中国人常讲“家和万事兴”,“和”就是孝的效用,就是孝的一个结果。一家和,这是孝;兄弟姊妹,亲戚邻里乡党,都要和睦。社会不和也是不孝,国家不和、世界不和,你看看做父母的他怎么不担心,凡是叫父母忧心的,这都是不孝啊!希望同修们要常常从这个地方体会,从这个地方去下手,学佛从这里学起,这是起步,是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

  ⒉奉事师长

  第二句“奉事师长”。师长,这就讲到教育。师长的恩德跟父母是相同的,不能孝亲,就不能敬师,所以这是第二层楼,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父母关心子女,老师关心学生,没有两样。但是师道在今天已经衰微了,已经看不见了!在从前古时候老师关心学生,决定超过他关心他的儿女。如果他关心儿女超过他的学生,社会上就要对他批评了;这个做老师的人有私心,没有认真教导学生,他有偏心,你看他教他的儿女,疏忽了学生。这在社会上会被舆论指责的。所以从前的老师宁愿自己的儿女不成器,这个社会人不会责怪他;学生有成就,这是他无限的光荣,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所以做老师对于学生之爱护,比父母爱护儿女还要来得恳切;佛在经上常说:父母之恩是生我们的肉身,我们这个身体是得之于父母的;老师的恩德是生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于老师的。这是从前讲师道。

  可是现在师道看不到啦!我们学了佛,我们到台中去拜老师,还是用古礼来拜。台中李老师有一年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他办内典研究班请了六个老师;他一个人教不了,没那么多时间,请六个老师,我也是其中一个。李老师要请我们做老师,他代表学生家长,把我们这六个人请了上座,李老师在下面恭恭敬敬地拜三拜,我们也得要受着,受得很不自然,还是要受,礼不可以失,教那些学生跟着他后面,你想想看,我们教学能不认真吗?

  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诸位想想不孝顺父母,怎么可能尊敬师长呢?师长是不是要你尊敬呢?不是的,尊敬师长是为了敬业,是为了敬学,对于自己学业尊重,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尊师重道”啊!古今的大德都教给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老师教学生,学生选择老师,这都是缘分。

  现在学校不行啦!老师对学生严格一点,那要告状,老师还要受处罚,麻烦啦!所以老师乐得不要教啊!师道没有啦!所以奉事师长不容易做到。奉事师长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教奉行”,到哪里去找一个依教奉行的学生呢?找不到啊!所以李老师讲,师资道合不容易,一个学生想求老师,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求到一个真正善知识。真正好老师要找一个学生,他给我讲,比学生求老师还难,这我深深体会到,哪里去找一个那么老实的学生?

  现代的学生,程度愈高愈不听话。为什么呢?他的妄想愈多,成见愈深,愈不好教。基本道德观念舍了之后,一般来讲,受教育愈高的是愈麻烦,都是自以为是,狂妄啊!轻视了别人。今天报纸上登英国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我们中国人常说:“英雄不怕出身低。”往往出身低的人谦虚、恭敬,念念当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别人不如我,就完了,我还会有成就吗?还会有进步吗?没有啦!所以诸位看看《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你看看每一位善知识,那都是大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把他自己所修学的法门教给善财童子,教完之后告诉他,无量无边甚深法门我只知道这一点点,我不如那些善知识。你去查查看,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尊敬别人、推崇别人,五十三个善知识找不到一个傲慢的。

  连孔老夫子都说,假设这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啊!“使骄且吝”;“骄”是傲慢,而且“吝”啬。假如他有这两点,夫子就说了:“其余不足观也矣?”那都不必看。为什么呢?统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礼记》一开头,圣人就教“傲不可长”。儒家讲的是世间法,没有强调断烦恼,但是人家伏烦恼——不可增长啊!佛家要出三界,决定要断烦恼;断烦恼,从哪里断起啊?傲慢的习气先断掉。所以佛法的修学,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那个骄慢的习气折伏尽,然后才有资格学道。才有什么?心清净。对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这才能承受,才成为一个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甚深之法是如来平等性法,有一丝毫骄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传授给你,传授给你没有用,装不进去啊!这里传给你,那里漏掉,所以叫有漏。漏是什么?就是你烦恼!佛法一装进去了,一会儿就漏掉了。所以首先一定要把见思烦恼断掉,见思烦恼断了之后,这才是个法器。见思烦恼,思惑里面:贪、瞋恚、愚痴、傲慢、怀疑——贪、瞋、痴、慢、疑,有一条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这是真的。

  所以演培法师选学生,他只要选老实,呆呆的,不要很聪明,初中毕业就可以了,不要太高。几个人懂得?程度愈高了,愈不听话,阳奉阴违,表面上他给你点头,背过头来他搞他的,不能成就啊!这个程度愈低,他愈谦虚。为什么呢?他有自卑感,他总觉得处处不如人,能够发愤,能够向上,他能够接受老师指导;愈是书念得多,见识又广的时候,贡高我慢,那个不能成就。想看看,现代老师找学生,找不到;学生找老师也找不到,往往希望很渺茫啊!这个两句是根本的根本,实在是不容易啊!

  你要问: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真正好老师呢?给诸位说他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我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的好老师。也许他的学问道德不如另外的人,另外的那个人,我没有看得起他,我没有重视他,他纵有学问道德,你跟他也是枉然。为什么呢?没有诚敬。换句话说,你在他的门下,什么也得不到,就是不肯依教奉行。我们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这个老师,他所讲的话,我们会百分之百地把它做到,这就没问题了。因此选择老师,诸位懂得这一个道理,你就会选择了,你在这一生当中,多少总会有成就,这一生决定不致于空过。

  亲近一个善知识,真正遇到老师了,如果同学当中有磨擦、有意见,这不是奉事师长。为什么呢?叫师长操心,等于不孝顺师长。家里面兄弟相聚人数还不多,同学们相聚往往超过家里兄弟的人数,如何能和睦相处?在佛法僧团里面六和敬,六和敬要做不到,就不能叫做奉事师长。我们想一想,我们哪一个人做到六和敬?所以从这个地方认真来细细思维,才知道往生不容易。可是你真正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这一生圆成佛道,你不走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

  我学佛,说实在话,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读得很多;要想把我说服,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那时我看佛教不如基督教,基督教不如回教。为什么呢?我都接触过。佛教迷信嘛!怎么能够叫我们心服口服呢?所以从来就没有把佛教放在眼里,不知道佛教是怎么一回事情。就是到寺院里来,看到这么多的神像(那时候不知道,以为是神像),这个神一多了,叫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是低级的宗教,比不上基督教,基督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不复杂,这佛教比不上它。没有人能够把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讲清楚,那么这样去信仰,那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在一九五三年跟他学哲学,承蒙方先生非常的爱护,给我作了一个有系统的教导。从西洋哲学讲到中国哲学,中国是从易经一直讲到王阳明的哲学,然后在第三个单元讲到印度哲学,从印度部派、瑜伽、数论,一直讲到佛经哲学。最后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精华,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是人生的最高享受。我是听了他这么一介绍,原来佛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这才一下明白了。明白之后,到寺院里去借经书看,那个时候五十年代,台湾的经书非常缺乏,买不到,只有寺院里面还有旧的藏经,我们渐渐跟寺院的法师们熟了,藏经可以借出来看,好的东西,我们自己手抄,还抄了不少…

《净业三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