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應該如何孝順父母。
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師長也是不孝,不敬長官也是不孝,不敬衆生還是不孝。換一句話說,孝,一定講順,順親性;兄弟不和,父母很痛心,這就不孝;妯娌不和,這也不孝。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父母心裏愉快,兒女都能夠修養品德,從事正當的行業,不犯法,不違規,這是孝順父母。你的鄰裏、鄉黨對你尊重,對你父母就更尊重了,這是孝親啊!即使我們在工作,沒有把工作做好,不能盡心盡力去做,那也叫不孝。所以孝順兩個字的確不容易做到,但是諸位要知道,這是學佛的大根大本。可見得這個“孝”字含意,確確實實涵蓋了整個的宇宙人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認識它。所以學佛是從哪裏學起?從孝親做起。你要不做,那麼換句話說,你就不想出叁界嘛!來生還想搞六道輪回。不孝親,你要是恭敬佛,那說得不好聽的話,那是巴結佛,佛不會接受的;佛是看到你真正能夠體會親心,孝順親心,佛看到就歡喜了。爲什麼呢?你跟佛真正是志同道合,佛是孝子,你也是孝子,佛會尊敬你,你也會尊敬佛,這個才是如理如法,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合情合理。
如果家人、兄弟、妯娌他不懂,我怎麼辦呢?忍讓。我們中國人講孝,爲什麼一定講舜?拿舜作一個榜樣。你們看看舜王的傳記,一家人對他的態度那麼樣的蠻橫惡劣,他只是一個真誠恭敬對家裏任何一個人,積年累月,十幾年,全家都被他感動了,一家人後悔了,這才叫做孝養父母;孝養父母,大舜做到了啊!
“養父母”,不但要養父母之身,要養父母的心,要養父母之志,要養父母之願,可見得孝養兩個字的範圍,也是非常的深廣。兄弟多,兄弟不和就是不孝,家族不和睦也是不孝。爲什麼呢?父母操心,父母憂心。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和”就是孝的效用,就是孝的一個結果。一家和,這是孝;兄弟姊妹,親戚鄰裏鄉黨,都要和睦。社會不和也是不孝,國家不和、世界不和,你看看做父母的他怎麼不擔心,凡是叫父母憂心的,這都是不孝啊!希望同修們要常常從這個地方體會,從這個地方去下手,學佛從這裏學起,這是起步,是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根本。
⒉奉事師長
第二句“奉事師長”。師長,這就講到教育。師長的恩德跟父母是相同的,不能孝親,就不能敬師,所以這是第二層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父母關心子女,老師關心學生,沒有兩樣。但是師道在今天已經衰微了,已經看不見了!在從前古時候老師關心學生,決定超過他關心他的兒女。如果他關心兒女超過他的學生,社會上就要對他批評了;這個做老師的人有私心,沒有認真教導學生,他有偏心,你看他教他的兒女,疏忽了學生。這在社會上會被輿論指責的。所以從前的老師甯願自己的兒女不成器,這個社會人不會責怪他;學生有成就,這是他無限的光榮,得到社會大衆的尊敬。所以做老師對于學生之愛護,比父母愛護兒女還要來得懇切;佛在經上常說:父母之恩是生我們的肉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得之于父母的;老師的恩德是生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于老師的。這是從前講師道。
可是現在師道看不到啦!我們學了佛,我們到臺中去拜老師,還是用古禮來拜。臺中李老師有一年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他辦內典研究班請了六個老師;他一個人教不了,沒那麼多時間,請六個老師,我也是其中一個。李老師要請我們做老師,他代表學生家長,把我們這六個人請了上座,李老師在下面恭恭敬敬地拜叁拜,我們也得要受著,受得很不自然,還是要受,禮不可以失,教那些學生跟著他後面,你想想看,我們教學能不認真嗎?
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諸位想想不孝順父母,怎麼可能尊敬師長呢?師長是不是要你尊敬呢?不是的,尊敬師長是爲了敬業,是爲了敬學,對于自己學業尊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尊師重道”啊!古今的大德都教給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教學生,學生選擇老師,這都是緣分。
現在學校不行啦!老師對學生嚴格一點,那要告狀,老師還要受處罰,麻煩啦!所以老師樂得不要教啊!師道沒有啦!所以奉事師長不容易做到。奉事師長裏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依教奉行”,到哪裏去找一個依教奉行的學生呢?找不到啊!所以李老師講,師資道合不容易,一個學生想求老師,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求到一個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要找一個學生,他給我講,比學生求老師還難,這我深深體會到,哪裏去找一個那麼老實的學生?
現代的學生,程度愈高愈不聽話。爲什麼呢?他的妄想愈多,成見愈深,愈不好教。基本道德觀念舍了之後,一般來講,受教育愈高的是愈麻煩,都是自以爲是,狂妄啊!輕視了別人。今天報紙上登英國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我們中國人常說:“英雄不怕出身低。”往往出身低的人謙虛、恭敬,念念當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別人不如我,就完了,我還會有成就嗎?還會有進步嗎?沒有啦!所以諸位看看《華嚴經》善財五十叁參,你看看每一位善知識,那都是大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他把他自己所修學的法門教給善財童子,教完之後告訴他,無量無邊甚深法門我只知道這一點點,我不如那些善知識。你去查查看,沒有一個不是自己謙虛,尊敬別人、推崇別人,五十叁個善知識找不到一個傲慢的。
連孔老夫子都說,假設這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啊!“使驕且吝”;“驕”是傲慢,而且“吝”啬。假如他有這兩點,夫子就說了:“其余不足觀也矣?”那都不必看。爲什麼呢?統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禮記》一開頭,聖人就教“傲不可長”。儒家講的是世間法,沒有強調斷煩惱,但是人家伏煩惱——不可增長啊!佛家要出叁界,決定要斷煩惱;斷煩惱,從哪裏斷起啊?傲慢的習氣先斷掉。所以佛法的修學,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那個驕慢的習氣折伏盡,然後才有資格學道。才有什麼?心清淨。對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這才能承受,才成爲一個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甚深之法是如來平等性法,有一絲毫驕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傳授給你,傳授給你沒有用,裝不進去啊!這裏傳給你,那裏漏掉,所以叫有漏。漏是什麼?就是你煩惱!佛法一裝進去了,一會兒就漏掉了。所以首先一定要把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了之後,這才是個法器。見思煩惱,思惑裏面:貪、瞋恚、愚癡、傲慢、懷疑——貪、瞋、癡、慢、疑,有一條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這是真的。
所以演培法師選學生,他只要選老實,呆呆的,不要很聰明,初中畢業就可以了,不要太高。幾個人懂得?程度愈高了,愈不聽話,陽奉陰違,表面上他給你點頭,背過頭來他搞他的,不能成就啊!這個程度愈低,他愈謙虛。爲什麼呢?他有自卑感,他總覺得處處不如人,能夠發憤,能夠向上,他能夠接受老師指導;愈是書念得多,見識又廣的時候,貢高我慢,那個不能成就。想看看,現代老師找學生,找不到;學生找老師也找不到,往往希望很渺茫啊!這個兩句是根本的根本,實在是不容易啊!
你要問:什麼樣的老師是一個真正好老師呢?給諸位說他有一個絕對的標准,這個標准是什麼呢?就是我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這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我的好老師。也許他的學問道德不如另外的人,另外的那個人,我沒有看得起他,我沒有重視他,他縱有學問道德,你跟他也是枉然。爲什麼呢?沒有誠敬。換句話說,你在他的門下,什麼也得不到,就是不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這個老師,他所講的話,我們會百分之百地把它做到,這就沒問題了。因此選擇老師,諸位懂得這一個道理,你就會選擇了,你在這一生當中,多少總會有成就,這一生決定不致于空過。
親近一個善知識,真正遇到老師了,如果同學當中有磨擦、有意見,這不是奉事師長。爲什麼呢?叫師長操心,等于不孝順師長。家裏面兄弟相聚人數還不多,同學們相聚往往超過家裏兄弟的人數,如何能和睦相處?在佛法僧團裏面六和敬,六和敬要做不到,就不能叫做奉事師長。我們想一想,我們哪一個人做到六和敬?所以從這個地方認真來細細思維,才知道往生不容易。可是你真正要想超越叁界,了生死,這一生圓成佛道,你不走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我學佛,說實在話,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讀得很多;要想把我說服,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那時我看佛教不如基督教,基督教不如回教。爲什麼呢?我都接觸過。佛教迷信嘛!怎麼能夠叫我們心服口服呢?所以從來就沒有把佛教放在眼裏,不知道佛教是怎麼一回事情。就是到寺院裏來,看到這麼多的神像(那時候不知道,以爲是神像),這個神一多了,叫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是低級的宗教,比不上基督教,基督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不複雜,這佛教比不上它。沒有人能夠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那麼這樣去信仰,那不是迷信是什麼呢?
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在一九五叁年跟他學哲學,承蒙方先生非常的愛護,給我作了一個有系統的教導。從西洋哲學講到中國哲學,中國是從易經一直講到王陽明的哲學,然後在第叁個單元講到印度哲學,從印度部派、瑜伽、數論,一直講到佛經哲學。最後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精華,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是人生的最高享受。我是聽了他這麼一介紹,原來佛教裏有這麼好的東西,這才一下明白了。明白之後,到寺院裏去借經書看,那個時候五十年代,臺灣的經書非常缺乏,買不到,只有寺院裏面還有舊的藏經,我們漸漸跟寺院的法師們熟了,藏經可以借出來看,好的東西,我們自己手抄,還抄了不少…
《淨業叁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