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態度,絕對不能說自己。當然我這樣贊歎,也有人來問我,他說:
“法師,禅這麼好,你爲什麼念佛呢?”
我就告訴他:“我的根性很劣,不如你們,我參禅不能成就,念佛能帶業往生,我就很滿意了。”
他們聽了也歡喜。所以許許多多道場願意請我去講開示!爲什麼呢?我絕對不會去破壞他們的道場,絕對不會去擡高我修學的法門。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也許很多人都認識,他在新加坡二十七年了,他老人家修的是彌勒淨土,我修的是彌陀淨土,不一樣啊!他求生兜率內院,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到新加坡,這位老人來找我了,找我到他的道場上去結結法緣,跟大家講講開示。那麼我去了也一樣,我知道他修彌勒淨土,我這個彌陀淨土,一字不提,偏贊彌勒淨土;彌勒淨土的東西我看得很少,說什麼呢?我過去讀《華嚴》,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最後參訪的是彌勒菩薩彌勒樓閣。所以我就用華嚴教義特別贊歎彌勒菩薩,希望同修們認真地跟老法師學習,接受老法師的教導,依教奉行,這樣才有成就啊!他們在那裏修了二十多年的彌勒淨土了,我們決定不能說那個法門不好,那個法門不容易成就,這是大忌諱。那麼現在有一些少數的年輕的法師,不明了這個道理,往往到一個道場,他沒有顧忌,偏贊自己所修行的;不顧這個道場,這些同修們他們過去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往往使聽衆聽了之後,信心動搖,無所適從,這就是過失,這就錯了。這是說到參學必須要知道的禮節,必須要曉得僧贊僧,道場興旺,佛法興旺,是我們四衆同修每個人都有這個責任。
②慈悲
地藏菩薩所表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後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一切衆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諸位要曉得一個不孝親、不尊師的,絕對沒有慈悲心,所以慈悲心是從孝敬升華、擴展,這樣拓開來的,這個是自行化他的動力,這兩位菩薩代表的這個。
我們知道世間人能夠勤奮地工作,不斷地在精進,什麼力量在推動呢?我想大家都知道,不外乎名利呀!有名有利,他拼命工作,假如沒有名利可得,你今天還會去工作嗎?像中國大陸在過去,他們那個社會沒有名利,我們在外面聽到的,所謂“工作也是叁十六塊,不工作也是叁十六塊”,所以大家怠工、懶惰。爲什麼呢?不願意做了。我們臺灣同胞爲什麼每天這樣精進努力,不斷地在工作?你一分工作就有一分報酬,十分工作就有十分報酬,所以不斷拼命的努力去做。那麼佛法沒有報酬的,也沒有名,也沒有利,什麼都沒有,那這個自行化他是什麼力量在推動?給諸位說——就是孝敬、慈悲。這個力量是從內發的,不是從外面刺激來的;世間人的努力,是外面環境刺激的,你才會動啊!不刺激就不動了。
③智慧
佛法是內發的,我們要盡孝,要修敬;我們要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衆生,這一個大願力在推動我們永遠地在精進不懈,這是一個大力量。但是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不可以感情用事。所以佛門常說:“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就是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如果是以智慧爲基礎,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文殊師利菩薩,他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
④實踐
最後一位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我們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對事對人對物,都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生活上,這叫做普賢菩薩。這個是大乘佛法修學的四個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實踐。諸位想想佛教裏哪來的迷信,真正是叫我們破迷開悟啊!然後才能得到離苦得樂。
苦從哪裏來的?
從迷來的。
樂從哪裏來的?
從悟來的。
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統清楚,統統明了,自然就快樂了。你能夠掌握這個現實,你能夠自在地運用這個現實,支配這個現實;而不是被環境所支配,被環境約束。被環境支配,這個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環境,支配自己生活,樣樣作得了主宰,他怎麼不幸福,怎麼不快樂呢?關鍵就在迷、悟啊!這個是四大菩薩代表修學的四個綱領。這些話還都是叫我們真正地認識佛法。佛法裏面內容太多了,說之不盡,只舉這幾個例子來說。
⒍受持叁歸
第二福首先講“受持叁歸”。“受”是老師傳授給我,我接受之後,一生要能夠奉行,要能保持,不能離開它。我們要求智慧,要恢複德能,我們從哪裏下手呢?這就從“叁歸依”。什麼叫做“歸”?什麼叫做“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你真正了解佛法,認識佛陀教育,由衷地敬佩——我要學習,我要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要接受佛陀教育,真正發這個心了,這就先拜老師。如果不拜老師來學佛法,這叫盜法,這不是真正的學生;真正學生一定向學校報名,一定考取,才能夠列入正式的學生,你有了學籍。否則的話,充其量你只是個旁聽生,沒有歸依的,那是旁聽生;真正歸依是佛的正科的學生,這個歸依是拜老師。既然拜老師了,老師一定要把修學的方針,修學的要領教給你,傳授給你,你依照這個方針、綱領去修學,這就對了。
“叁歸、五戒”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法門,都離不開這個方向,離不開這個綱領。如果與這個方向、綱領違背了,那就不是佛弟子了,那你就錯了。這個叁歸就是基本的戒條。我們通常講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什麼爲基礎呢?以叁歸爲基礎。沒有叁歸,哪來的五戒?你們平常在佛門裏面受了叁歸,去求戒的時候,還要受叁歸,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菩薩戒,還是從叁歸受起。爲什麼呢?叁歸是基礎。沒有叁歸,底下統統都沒有了。歸依戒裏面有叁條,就是綱領有叁條:一、是歸依佛;二、是歸依法;叁、是歸依僧。佛、法、僧稱之爲叁寶。可是諸位要知道,佛跟我們傳授的叁歸,是自性叁寶;經文出自于《華嚴經》,我們今天念的叁歸偈: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這個“自”是自性,不是別的,統統講的自性叁寶才是你真正歸依處,可不能搞錯了。
那麼現在我們有沒有叁歸呢?說老實話,統統都沒有。這修行從哪裏修起嘛!叁歸大家只知道一個形式,內容一無所知,這個不得了啊!說起叁歸你們都知道: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除了會念這九個字之外,裏面的內容確實一無所知。佛是什麼呢?說到佛,就想到佛像,那就錯了,完全錯了!說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說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這就完了,全盤都錯了!如果你搞到外面的叁寶,那你就心外求法;這個心外求法是外道,佛門的外道,我們叫做“門內外”,門內外你就搞錯了。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大概就已經觀察到有一些人對于叁歸的傳授産生了誤會,如果從這個地方産生誤會,那你就是一誤到底,佛法教學真實的利益,你永遠得不到,你是一迷到底,你不會覺悟。所以大師在講叁歸,他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個名詞。因爲這個名詞是梵語,他把意思說出來:歸依覺(覺悟的覺);歸依正(邪正的正);歸依淨(清淨的淨)。然後他老人家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一解釋我們對這叁歸的意思就很清楚明了了。
①歸依覺
其實,真實的歸依處是自性叁寶。第一是歸依佛:佛是覺的意思,佛是覺性,就是自家的佛性,這個叫歸依佛。幾個人會歸呢?沒有一個,這真不容易啊!真正把歸依佛這一條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裏面所講的:“舍識用根”,那就歸依佛了。從哪裏回頭呢?從“識”回過頭來,從“八識五十一心所”回過頭來。依什麼呢?依自己的覺性。覺性是什麼?是六根根性啊!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我們沒有歸依之前,我們用眼識看外面六塵;一歸依、一回頭了,我們從今之後不用眼識了,我們用見識,見色性,不是見色塵啦!這才叫歸依佛啦!幾個人會做到?這一歸依,自己就是什麼地位呢?給諸位說,馬上搖身一變,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歸依佛啦!歸是回歸、回頭。幾個人肯回頭呢?死到臨頭都不肯回頭,那有什麼法子?所以叁歸,統統在形式上講;叁歸的內容、叁歸的真實義趣不曉得,這怎麼辦?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顛倒,我們常講的感情用事。識叫情識,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感情,這是造六道輪回之業。這怎麼得了呢?所以這個真實的歸依,幾個人懂得呢?
那麼再講得淺一點,就是從感情用事回過頭來,要用理智。這是用現代話來講,大家聽得比較能夠領會,可是其中的意義,還是很含糊,很籠統。什麼叫理智?什麼是不理智?必須把八識性質搞清楚,就比較容易懂了。前五識是接觸,這不要緊。眼,接觸外面的色塵;耳,接觸音聲。這是接觸。起作用呢?第六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你把這個搞清楚。
那麼本性,這個六根根性,跟諸位說,它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落印象。現在叫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就回過頭來了。這叫做歸依覺,這叫做歸依佛。這個說法清楚多了,我們能做到嗎?做到了,心就清淨了。爲什麼呢?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煩惱從哪裏來的?分別、執著來的。一切分別、執著舍掉了,怎麼可能生煩惱?不但煩惱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生死也是從分別、執著來的。沒有分別、執著,生死就沒有了、輪回也沒有了,六道也沒有了。你看一回頭,就沒有了;不回頭是樣樣…
《淨業叁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