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業叁福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都有,那就有得受了!所以,祖師大德常常說:“回頭是岸啊!”要知道回頭,歸依就是回頭,這樣才叫歸依佛啦!這個歸依佛,好難,好難啊!早晨作早課,要打個叁歸;晚上作晚課,又要打個叁歸,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回頭。不回頭,就不是佛的弟子;不回頭,就不敬老師;不回頭,就不孝父母啊!既然以佛爲老師了,佛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樣接受,怎樣去奉行,這是尊敬老師,這就是孝親。我們的父母希望我們跟一個好老師學,釋迦牟尼佛是世出世間最好的老師。佛雖然不在,不在沒有關系,經典在世間啊!依照經典修學,就是依佛學道。

  

  ②歸依正

  第二是歸依法:六祖大師是說歸依正。正是什麼呢?“正”是正知正見。那麼什麼樣的知見叫不正?邪正的標准是什麼呢?淺而言之,邪正的標准就是經、律、論叁藏。經、論是我們思想見解的標准;戒律是我們言語造作的標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與經、律、論都相應,這個知見叫正知正見。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跟經典相違背了,這個知見就是不正。那麼這樣說來,我們是不是要把《大藏經》統統讀盡呢?不是的。佛當年在世教導弟子,一次的開示,終身奉行啊!我們中國古人也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老師教給你,一天就行了,你一輩子都要遵守;不遵守,這就是不敬師、不孝親。盡形壽去奉行,這是我們在一切經論上看到的。

  佛當年在世,沒有辦學校,也沒有開班上課。經典之由來,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啓請。啓請就是我今天有困難、有難題,向釋迦牟尼佛說,請他老人家指教,佛就給他講解,把他的問題解決;後來記下來,這就是一部經。那麼這個在佛經的術語,叫當機者,是他來請教的,這對他說的。他一生依照佛的教訓去做,就得到殊勝的結果。沒有人啓請,佛主動自己說的經不多,很少。《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這個很特別。《無量壽經》,你看看前半部阿難尊者啓請的,後半部是彌勒菩薩啓請的,他們兩個人是《無量壽經》的當機者,都是有對象的。這一部《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這樣的情形很少很少。無問自說,佛是觀察機緣成熟,雖然沒有人問,他老人家主動就說出來了。佛所說的每一部經都具足了經、律、論叁藏。任何一部經展開來就是大的叁藏;把叁藏縮小來就在一部經裏頭。你明白這個意思,我常常在講席裏頭說,《無量壽經》詳細地說明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詳細地注解就是《大藏經》,你就明了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我們選擇一部經論,一生依照這一部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持,就對了。這才叫歸依法啦!

  早課把經論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佛的教訓,要依教奉行。晚課是反省,是檢討;我今天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跟老師的教訓有沒有違背?有違背,要真心忏悔、改過自新,這叫修行。否則的話,那早晚兩堂功課有什麼用啊!早晚兩堂功課不缺,把經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我是佛菩薩的乖寶寶,佛菩薩很喜歡我;那個笑話啦!那就大錯啦!不但你自己想錯了。實在是什麼呢?實在是在造罪業。佛菩薩又不在此地,泥塑木雕的像,早晨念一遍騙它一次,晚上念一遍又騙它一次,連泥塑木雕的像都忍心欺騙,他怎麼不騙人呢?所以他處世待人,天天騙人,這不足以爲怪嘛!爲什麼?佛菩薩像他都騙嘛!一天還騙兩次,所以這不懂得什麼叫做歸依法啦!

  ③歸依淨

  第叁是歸依僧:僧是清淨、和合的意思;兩個意思,以清淨爲主,清淨心就是和合。每一個人心都清淨,他怎麼不和呢?自然就和了。僧團裏面基本的戒條是六和敬,六和敬的目的就是清淨心,這叫和合衆!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我們今天看這個境界不清淨,爲什麼不清淨呢?我們的心不清淨啊!心果然清淨了,就像《楞嚴》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心不清淨,會被外面境界影響;心清淨,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不受境界影響,你就會影響境界,你能影響外境,這就叫轉境啊!如果諸位參透這個道理,你就會恍然大悟。

  幾乎現在全世界人都意識到了,地球已經非常非常嚴重的染汙了。這個染汙如何能消除呢?給諸位說,如果我們心地的染汙要不能夠恢複清淨,外面環境不會清淨的。爲什麼呢?境隨心轉。心清淨就不會製造環境的染汙;心不清淨才會製造環境染汙。今天全世界環保都是在搞枝枝葉葉,沒有找到根本。根本在心地啊!如果保護心裏的清淨,保護精神的不染汙,你外面的環境自自然然會恢複啊!這個是世間許許多多人不讀經,不知道這個事理的真相。

  我們雖然曉得,曉得的人太少了,人微言輕啊!看到這個世間人造業受報,沒法子挽救。救不了別人,一定要救自己。這是正確的,自己得救了,將來衆生的因緣成熟了,我們倒駕慈航來,再去幫助他。什麼時候叫因緣成熟呢?他能夠接受佛法,能夠聽得進去,聽了歡喜,能信受奉行,這叫緣熟,因緣成熟了。他現在聽不進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緣沒熟。沒熟的時候,要自度;緣熟的時候,要度他。這叫做歸依僧啦!歸依僧,不是歸依一個出家人,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啊!

  那我們要問了,假如有人問你:“你學佛了,佛是什麼?”

  你要能答得出來:“佛是佛陀的教育。”

  “佛經裏面講的是什麼?”

  “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我本人,就是說的我本人與我生活環境的真實相。”

  “佛法所求的是什麼?”

  “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佛法所修的是什麼?”

  “是覺、正、淨。”

  你要樣樣答得出來,簡單明了,不叫人懷疑,不叫人迷惑。

  “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

  那方法就很多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方法統統修覺、正、淨:參禅修覺正淨,持咒修覺正淨,念佛還是修覺正淨,讀經也修覺正淨。你才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因爲每一個法門統統修的是覺正淨,離開覺正淨就不是佛法了;覺正淨達到圓滿的程度就叫成佛。

  所以諸位要知道,前面說過佛法是教育。教育有學位,像我們現在世間這個教育,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其次是碩士,再其次是學士,叁種不同的學位:在佛門裏面亦複如是,名稱不一樣而已。佛法裏面最高的學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稱佛,像我們這個世間,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佛陀”是學位的名稱,菩薩也是學位的名稱,像碩士,比佛陀低一級;阿羅漢又低一級,像學士一樣。所以佛法剛才講,所求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名詞在佛教裏面所講的是“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可以把它分成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正覺;第二個階段正等正覺;第叁個階段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修學的課程,這是課程真實的標准。如果你得到正覺了,你就叫做阿羅漢,阿羅漢的學位就拿到了;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覺,那麼你就是拿到菩薩的學位了;如果再往上去修成了無上正等正覺,你就拿到佛陀的學位了。所以佛、菩薩、羅漢,是佛陀教育學位的名稱,這個要知道。所以覺、正、淨它有程度深淺不同,淺的就是正覺;再深一層的正等正覺;最深的、究竟圓滿的,叫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學佛四衆同修都要把它認識清楚,要把它看明白,決定不能夠有差錯。然後佛教在全世界弘揚,決定沒有障礙,而且會被一切大衆歡喜接受,即使其他宗教徒也不例外。我在國內外接觸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他們跟我很談得來,他們覺得我跟他談的佛法,他都能接受,都歡喜接受。爲什麼呢?不迷信。絲毫迷信的迹象都找不到。

  但是覺、正、淨實在講有沒有標准?怎樣才是覺呢?我現在覺了沒有呢?思想見解什麼是正確呢?我今天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不正確呢?自以爲正確,這個不行啊!諸位一定要明白,覺、正、淨是一而叁,叁而一,是分不開的。覺悟了,思想見解一定正確,心地一定清淨;思想見解正確,這個人一定覺悟,他一定不迷惑;心地清淨的人,一定是正知正見,一定是大徹大悟;所以一而叁,叁而一。因此在佛法修持方式裏面,有一些人在叁個方針裏頭,他取一個,一個成就了,其他的統統都圓滿得到了。

  我們說覺、正、淨這叁門,譬如在中國的禅宗、性宗,他們偏重在覺門,禅宗的修學,目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除禅宗外都叫教下,是依據經典;換一句話說,他有教科書,由淺而深次第修學,這是教下。教下他要求的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跟禅宗的明心見性是一樣的,大開圓解之後,他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就正確了,絕對不會錯誤,他走的是正門,正而不邪。淨土宗跟密宗,這兩個宗派走的是同樣一個門——淨門,專門修清淨心。所以淨土宗一心不亂,修清淨心;密宗講的叁密相應,相應了,心就清淨了,他走的是淨門。佛法宗派很多,他們修學重點不相同,但是一法成就,一切都成就了。《華嚴》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我們所依的理論不相同,方針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我們所達到的目標——覺、正、淨是絕對相同,我們所求的圓滿的智慧是決定相同的。所以才說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值得我們贊歎,都值得我們去尊敬的,這是同修們必須要知道的。這是“叁自歸”,就是自性叁寶才是我們真正歸依處。

  ④住持叁寶

  除自性叁寶之外,我們要談一談“住持叁寶”。這是講形像,佛現在不在世間了,佛的形像在世間,住持叁寶的功德也很大。他功德在哪裏呢?常常提醒我們叁自歸。如果沒有住持叁寶,要知道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非常之重,一轉眼之間就迷了。什麼人提醒自己覺悟呢?腦子裏面所想的都是些邪知邪見,什麼人提醒我們正知正見呢?這要靠“住持叁寶”。佛的弟子們,佛的學生家裏面供養佛菩薩的形像。供養的目的有…

《淨業叁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