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业三福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这种态度,绝对不能说自己。当然我这样赞叹,也有人来问我,他说:

  “法师,禅这么好,你为什么念佛呢?”

  我就告诉他:“我的根性很劣,不如你们,我参禅不能成就,念佛能带业往生,我就很满意了。”

  他们听了也欢喜。所以许许多多道场愿意请我去讲开示!为什么呢?我绝对不会去破坏他们的道场,绝对不会去抬高我修学的法门。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也许很多人都认识,他在新加坡二十七年了,他老人家修的是弥勒净土,我修的是弥陀净土,不一样啊!他求生兜率内院,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到新加坡,这位老人来找我了,找我到他的道场上去结结法缘,跟大家讲讲开示。那么我去了也一样,我知道他修弥勒净土,我这个弥陀净土,一字不提,偏赞弥勒净土;弥勒净土的东西我看得很少,说什么呢?我过去读《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参访的是弥勒菩萨弥勒楼阁。所以我就用华严教义特别赞叹弥勒菩萨,希望同修们认真地跟老法师学习,接受老法师的教导,依教奉行,这样才有成就啊!他们在那里修了二十多年的弥勒净土了,我们决定不能说那个法门不好,那个法门不容易成就,这是大忌讳。那么现在有一些少数的年轻的法师,不明了这个道理,往往到一个道场,他没有顾忌,偏赞自己所修行的;不顾这个道场,这些同修们他们过去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往往使听众听了之后,信心动摇,无所适从,这就是过失,这就错了。这是说到参学必须要知道的礼节,必须要晓得僧赞僧,道场兴旺,佛法兴旺,是我们四众同修每个人都有这个责任。

  ②慈悲

  地藏菩萨所表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一切众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诸位要晓得一个不孝亲、不尊师的,绝对没有慈悲心,所以慈悲心是从孝敬升华、扩展,这样拓开来的,这个是自行化他的动力,这两位菩萨代表的这个。

  我们知道世间人能够勤奋地工作,不断地在精进,什么力量在推动呢?我想大家都知道,不外乎名利呀!有名有利,他拼命工作,假如没有名利可得,你今天还会去工作吗?像中国大陆在过去,他们那个社会没有名利,我们在外面听到的,所谓“工作也是三十六块,不工作也是三十六块”,所以大家怠工、懒惰。为什么呢?不愿意做了。我们台湾同胞为什么每天这样精进努力,不断地在工作?你一分工作就有一分报酬,十分工作就有十分报酬,所以不断拼命的努力去做。那么佛法没有报酬的,也没有名,也没有利,什么都没有,那这个自行化他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给诸位说——就是孝敬、慈悲。这个力量是从内发的,不是从外面刺激来的;世间人的努力,是外面环境刺激的,你才会动啊!不刺激就不动了。

  ③智慧

  佛法是内发的,我们要尽孝,要修敬;我们要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这一个大愿力在推动我们永远地在精进不懈,这是一个大力量。但是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可以感情用事。所以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话对照起来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实它有道理的,就是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如果是以智慧为基础,那是真实的功德。因此文殊师利菩萨,他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

  ④实践

  最后一位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对事对人对物,都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生活上,这叫做普贤菩萨。这个是大乘佛法修学的四个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实践。诸位想想佛教里哪来的迷信,真正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啊!然后才能得到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

  从迷来的。

  乐从哪里来的?

  从悟来的。

  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这个现实,你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现实,支配这个现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约束。被环境支配,这个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环境,支配自己生活,样样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关键就在迷、悟啊!这个是四大菩萨代表修学的四个纲领。这些话还都是叫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法。佛法里面内容太多了,说之不尽,只举这几个例子来说。

  ⒍受持三归

  第二福首先讲“受持三归”。“受”是老师传授给我,我接受之后,一生要能够奉行,要能保持,不能离开它。我们要求智慧,要恢复德能,我们从哪里下手呢?这就从“三归依”。什么叫做“归”?什么叫做“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你真正了解佛法,认识佛陀教育,由衷地敬佩——我要学习,我要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要接受佛陀教育,真正发这个心了,这就先拜老师。如果不拜老师来学佛法,这叫盗法,这不是真正的学生;真正学生一定向学校报名,一定考取,才能够列入正式的学生,你有了学籍。否则的话,充其量你只是个旁听生,没有归依的,那是旁听生;真正归依是佛的正科的学生,这个归依是拜老师。既然拜老师了,老师一定要把修学的方针,修学的要领教给你,传授给你,你依照这个方针、纲领去修学,这就对了。

  “三归、五戒”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方向,离不开这个纲领。如果与这个方向、纲领违背了,那就不是佛弟子了,那你就错了。这个三归就是基本的戒条。我们通常讲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什么为基础呢?以三归为基础。没有三归,哪来的五戒?你们平常在佛门里面受了三归,去求戒的时候,还要受三归,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菩萨戒,还是从三归受起。为什么呢?三归是基础。没有三归,底下统统都没有了。归依戒里面有三条,就是纲领有三条:一、是归依佛;二、是归依法;三、是归依僧。佛、法、僧称之为三宝。可是诸位要知道,佛跟我们传授的三归,是自性三宝;经文出自于《华严经》,我们今天念的三归偈: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这个“自”是自性,不是别的,统统讲的自性三宝才是你真正归依处,可不能搞错了。

  那么现在我们有没有三归呢?说老实话,统统都没有。这修行从哪里修起嘛!三归大家只知道一个形式,内容一无所知,这个不得了啊!说起三归你们都知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除了会念这九个字之外,里面的内容确实一无所知。佛是什么呢?说到佛,就想到佛像,那就错了,完全错了!说到归依法,就想到经典;说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这就完了,全盘都错了!如果你搞到外面的三宝,那你就心外求法;这个心外求法是外道,佛门的外道,我们叫做“门内外”,门内外你就搞错了。

  六祖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大概就已经观察到有一些人对于三归的传授产生了误会,如果从这个地方产生误会,那你就是一误到底,佛法教学真实的利益,你永远得不到,你是一迷到底,你不会觉悟。所以大师在讲三归,他不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名词。因为这个名词是梵语,他把意思说出来:归依觉(觉悟的觉);归依正(邪正的正);归依净(清净的净)。然后他老人家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一解释我们对这三归的意思就很清楚明了了。

  ①归依觉

  其实,真实的归依处是自性三宝。第一是归依佛:佛是觉的意思,佛是觉性,就是自家的佛性,这个叫归依佛。几个人会归呢?没有一个,这真不容易啊!真正把归依佛这一条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那就归依佛了。从哪里回头呢?从“识”回过头来,从“八识五十一心所”回过头来。依什么呢?依自己的觉性。觉性是什么?是六根根性啊!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我们没有归依之前,我们用眼识看外面六尘;一归依、一回头了,我们从今之后不用眼识了,我们用见识,见色性,不是见色尘啦!这才叫归依佛啦!几个人会做到?这一归依,自己就是什么地位呢?给诸位说,马上摇身一变,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才归依佛啦!归是回归、回头。几个人肯回头呢?死到临头都不肯回头,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三归,统统在形式上讲;三归的内容、三归的真实义趣不晓得,这怎么办?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颠倒,我们常讲的感情用事。识叫情识,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感情,这是造六道轮回之业。这怎么得了呢?所以这个真实的归依,几个人懂得呢?

  那么再讲得浅一点,就是从感情用事回过头来,要用理智。这是用现代话来讲,大家听得比较能够领会,可是其中的意义,还是很含糊,很笼统。什么叫理智?什么是不理智?必须把八识性质搞清楚,就比较容易懂了。前五识是接触,这不要紧。眼,接触外面的色尘;耳,接触音声。这是接触。起作用呢?第六识。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着;第八识——落印象,你把这个搞清楚。

  那么本性,这个六根根性,跟诸位说,它没有分别、执着,也不落印象。现在叫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就回过头来了。这叫做归依觉,这叫做归依佛。这个说法清楚多了,我们能做到吗?做到了,心就清净了。为什么呢?所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烦恼从哪里来的?分别、执着来的。一切分别、执着舍掉了,怎么可能生烦恼?不但烦恼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生死也是从分别、执着来的。没有分别、执着,生死就没有了、轮回也没有了,六道也没有了。你看一回头,就没有了;不回头是样样…

《净业三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