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九章 淨諸業障菩薩章▪P4

  ..續本文上一頁想,這就是天生的我執。

  

爲什麼稱它爲純淨的我執呢?因爲這種天生的“我”不用經過任何教育人人心中就都具備。並沒有經過哲學和宗教來觀察“我”是否與五蘊一體,還是異體,也沒有經過觀察“我”是否無常還是恒常,更沒有經過觀察“我”是否由自而生、由他而生、由自他生還是無因而生。就是不經過任何觀察的情況下一生下來就對“我”自然而然産生的執著叫做純淨的我執,即是天生的我執,這就是我相。

  

然而與生俱來的“我”對勝義谛而言根本不存在,但世間的名言上是可以安立的,中觀應成派稱它爲名言之我,名言之我世俗谛中是存在的。中觀派站在世間的角度而言天生的我是可以安立的,也起到方便取舍的作用。

  

另一個是後天的我執,即是遍計我執。這種我執一生下來並沒有,但由于進入其他宗教或者受到哲學及外道等等的教育影響而建立了獨立的一個我而對它産生執著,這叫做後天的我執。

  

由于進入的宗派不同,所以所建立的“我”的概念也有天壤之別。譬如外道數論派所建立的“我”具有叁種獨特,恒常、獨立、具自在。這種具有叁個獨特具備的“我”是有自性的,且由自而生的。由于他們的見地是常法,所以數論派是常見派。順世派主張的所謂的“我”是與身體一體,是無因而生。所以“我”沒有從何處來,也沒有何處去,身體變屍體時“我”也消失得無影無蹤。無有造業者,也沒有受報者,更沒有一個流轉輪回者。由于它的見地是斷法,因此他是斷見派。外道的分類有叁百六十種持有邪見者,當然有不計其數的“我”的建立或“我”的認識,但都可以歸納爲常見與斷見之中。世上很多的宗教也按照自己的主張來建立不同的“我”。經過不同的邏輯或理論來建立一個獨立的我而對它産生執著,這叫做遍計我執,這即是人相。這種遍計我執等外道所建立的這些所有遍計之法,不僅僅在勝義谛中不存在,連世俗谛的世間中也根本不承許的。

  

第二個是法我執。法我執分爲兩個:其一是實執,其二是空執。所謂的實執是指,執著于自己身體及所顯現的一切萬法,也就是說色、聲、香、味、觸等等。譬如執著于自己的身體、言語、思想、生命、行業、衣食住處、親朋好友、榮華富貴、名聞利養等等;執著于山河大地、形形色色、整個宇宙、叁千大千世界、叁界六道輪回;甚至執著于菩薩的相貌、佛陀的淨土、涅槃的安樂等等,包括一切一切的空間及時間的所有執著。總而言之將一切萬法的顯現視爲常法,視諸法爲實有,所有的這種概念都是實執,這即是衆生相。

  

由于無始輪回中無明深厚及執著串習,習氣根深蒂固的原因,我們凡夫俗子的心中充滿強烈的實執。我們習以爲常地執著于身體,因此經常遭受到多病衰老的痛苦;執著于感情的人,往往失戀而感受孤獨的痛苦;執著于物質金錢的人,也會因破産失業而變得一貧如洗,在艱難困苦中生活度日;執著地追求名聞利養的人,多數都有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最後心中充滿嫉妒與嗔恨而在毫無意義的情況下悲慘地結束生命。這些都是對于諸法的執著而導致的,這就是實執的過患,也是持有衆生相的結果。

  

其二是空執,空執是指對于實無或單空的執著,這即是壽者相。執于實無比執于實有還更嚴重。佛陀在《寶積經》中說:“若有衆生起有像須彌山一樣的執于實有,不難去除。若有衆生以慢而錯解空性見者是無法可救的。”《六祖壇經》說:“外于相離相,內于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離空,即長無明。”福報不夠又缺乏智慧的修行人往往會墮入執空見。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中說:“不能善觀空性者,諸小慧人成墮負。”這類修行人由于對實無的執著,超越不了叁界六道之範圍內,因此多數都投胎到無色界四處。無色界四處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有些人墮落于斷見,甚至還墮落于惡道。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有者即常見,無道即斷見”。

  《六祖壇經》說:“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凡夫誤以爲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思想是實實在在的,以爲這個身心世界是實有的。身內五根爲“正報”,身外六塵、衣食住行等等爲“依報”,這就是凡夫的法執。外道所執的是妄想涅槃。二乘所執的是偏空涅槃。菩薩所執的是取證真如(以爲真如可證)。所以說,二乘和菩薩雖然已經有所修證,但仍然是迷悟相對,還在生滅裏。就是修到了第八地菩薩,已經證到平等真如,也還有執著,叫微細法執。這一切都是一個執著,這都是“法”,都因爲“有所得”、“有所證”。《心經》雲:“以無所得故”,這才是究竟法。生滅消匿,凡聖情盡,方見一心之用。直到最後,一切都沒有了,禅宗裏叫一絲不挂,那才是歸家穩坐。只有破盡顛倒四相,我法二執,才能顯現一心,是名爲佛。

  【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各位善男子,對于末法時代希望成道的衆生來說,不應當讓他們追求開悟。否則的話,只會增加他們的學識,增長他們的自我知見。而應當精進勤奮地降伏自己的煩惱,發起廣大勇猛的心,不明白的法義教理,力求明白,沒斷掉的煩惱習氣,力求斷掉。逐漸地,面對種種境界的時候,貪愛心,嗔恨心,輕慢心,表裏不一心,嫉妒心等等,就不會再産生。那些你呀我呀,愛呀恨呀,等等,一切不必要的分別都將歸于寂滅。像這樣的人,佛陀說他們可以逐漸獲得成就。同時,應當向有緣分的善知識求學,以免落入偏邪知見當中。但是,如果對于所求學的法門,還要生起愛此憎它之心的話,仍然不能回入本然清淨的覺性大海。

  

我們修行解脫的道路上,必須要逐漸地除掉這些種種相,這些虛妄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一旦推翻了這四顛倒方能遠離一切相,遠離一切相等于是遠離一切戲論。所謂的戲論是指所有的二元對立,譬如生與滅、來與去、一與異、有與無的執著。換句話說對所有相對的執著是戲論,遠離一切戲論是中觀的最高境界,欲達到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務必要斷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一切相。其中任何一種相未除掉,談不上離一切戲論,不遠離一切戲論非是中觀的見地。因此中觀的境界中既不存在四顛倒,又不存在四相,所以中觀的見地是離一切戲論的緣起性空。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也是禅宗的最高無一物的境界。《心經》中所說的:“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又說:“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大般若的境界。因此無論是中觀的境界也好,禅宗的境界也好,般若的境界也罷,都要遠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歸根結底佛教的最高境界是離一切戲論的緣起性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爲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于心,谄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刹,先去貪嗔癡。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淨諸業障菩薩當知,一切叁界輪回衆生,

  

都因執著愛我之心,無量劫來虛妄流轉。

  

未能除去四相執著,所以無法成就菩提。

  

愛憎常從心中生起,表裏不一念念分別,

  

因此陷于迷惑苦悶,不能回入覺性之城。

  

如果想要回歸覺地,先要放棄貪嗔癡慢,

  

于法不存愛憎之想,逐漸修學即可成就。

  

當知我身本來沒有,爲它憎愛有何意義?

  

向有緣善知識求學,終究不會落入邪見,

  

若于所學分別愛憎,則將無法獲得成就。”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九章 淨諸業障菩薩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