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普覺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爲普覺菩薩等大衆開示欲求圓覺,應除作、任、止、滅四種病相,以及去除諸病求證圓覺之道。
本章學習提綱:末法時代衆生如何修法
1、代表普遍覺悟:普覺菩薩
2、末法時代的導師:善知識的特征
3、末世衆生修法的四忌:作、任、止、滅四病
4、如何離四病:正觀和邪觀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衆當中的普覺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叁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穩。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衆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所講說的這些禅修當中的病相,真是大快人心。讓在座的大衆們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法喜。我們的心胸因爲遠離四相的緣故,空靈而寬廣,得到了極大的安樂。世尊,末法時代的衆生離佛越來越遠,雖然有一些賢位和聖位的菩薩們,也大都隱居修行。各種各樣的邪見之法,在社會上越來越流行。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告訴那些學佛的衆生,向什麼樣的人去求教呢?依止于什麼樣的法門呢?實踐什麼樣的修行呢?除去哪幾種修行之病呢?應當怎樣發起真正的菩提心呢?您的回答,將幫助那些缺少智慧眼的衆生,不會落入邪見當中。
“禅病”,在本經是指妨害禅定修行的一切妄念。現在也把禅定修行不當所引起的一些疾病稱作“禅病”。
《大正大藏經》第十卷收有一部《治禅病秘要法》,又稱爲《治禅病秘要經》或《治禅病秘要法經》,是劉宋沮渠京聲譯出;另外一個題目叫《治阿蘭若亂心病七十二種法》,據說是依《雜阿含經》治病秘法七十二種法而集出,但現存《雜阿含經》中未見。
該經所舉禅病,共有五種:
第一、亂聲。第二、惡名。第叁、利養。第四、外風。第五、內風。
任何一種原因都會使人心亂而産生種種的禅病。此經備載:
1、治亂倒心法;2、治四大內風法;
3、治火大叁昧法; 4、治地大法;
5、治水大法;6、治內風大法;
7、治四大粗澀法; 8、治噎法;
9、治貪淫法;10、治利養瘡法;
11、治犯戒法;12、治樂音樂法;
13、治好歌呗贊偈法以及乃至治爲鬼魅所著種種不安不能得定之法等。
這部經雖然譯成中文,但是它講的方法與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思想背景,不太一樣,所以多半不能適用。其次,在人間修行的人,與在阿蘭若處修行的人,情況也不一樣。不過對于禅修的人,這仍是一部很好的參考書。
天臺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卷八上,有“觀病患境”一章,詳述病相、病因及治病的方法。在他的《小止觀》中也列舉了《雜阿含經》的七十二種治病秘法。智者大師所說的禅病,有四大不調、五髒違和、鬼魅所崇等,治病之法則有修叁昧、修止觀、調息、用術、持咒、用藥等。大端是上者用叁昧力治一切病、中者用止觀、下者用咒藥。
此處,普覺菩薩是代未來的衆生,也就是我們大衆,啓問佛陀:將來末世的衆生,離佛陀在世的日子逐漸遠了。這時候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很少出現,錯誤的觀念卻不斷地流行。那時的人們應當向什麼樣的人學習?學習什麼樣的內容?怎麼樣修行?修行時産生的偏差和錯誤怎麼矯正?他們應該發怎樣的心,才不致産生錯誤的見解?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普覺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叁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令彼衆生得成聖道,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普覺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大家,向佛請問這樣了不起的修行法門,這將布施給末法時代的衆生,以無畏解脫的清淨道眼,幫助他們成就聖人之道。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爲大家解說。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于是普覺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末法時代的衆生,將要發心修行,尋求善知識的時候,應當尋找一切具備正知正見的人。他的心不執著牽挂于任何法相和現相,甚至不會貪著阿羅漢和辟支佛的境界。雖然他也會表現出一些習氣煩惱,但他的心總是清淨的。他甚至會有各種各樣的過失,但他總是贊歎離欲的梵行。從不讓衆生違背戒律和威儀。向這樣的人求學,就將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善知識”,就是了知因果輪回和般若空性的人。《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爲善知識。”
我們學習佛法,不論出家在家,都要看佛經。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從哪裏開始?怎麼學呢?怎樣才能進行有次第的學修呢?善知識猶如一座橋梁,是我們和法之間的路,順著他的指引,就能真正體悟佛法,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引導我們,理解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論體系與浩瀚無涯的佛典,讓我們知道學習佛法的下手處,以及怎樣用功,明白人生的真相。《宗鏡錄》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善知識有什麼標准呢?根據《瑜伽師地論》裏講的,善知識有八種德相:“何等爲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具德善知識,我們如果按以上標准尋找,能否找到呢?很難。在末法時代,因爲衆生共業的關系,具量的善知識不是沒有,但是示現的相卻不一定圓滿。我們如何去尋找善知識呢?正確的方法:
一、大家都公認的善知識。比如太虛大師、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等。
二、由大家都公認的善知識介紹的老師,可以說是善知識。
叁、是由你依止且深受教益的善知識介紹的另外一位老師。
尋找善知識錯誤的心態和做法:
第一:找明星。《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隨逐法師,但爲愛法恭敬法故,隨逐說法菩薩。”
第二:盲目拜師。跑很多地方,到處品頭論足、談論是非,造下惡業。
第叁:觀善知識的過失。觀過是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對自己傷害極大,也最危險。如佛陀身邊的善星比丘。
大善知識示現在世間,就看你有沒有善根發現,有沒有條件隨學。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在善知識面前,弟子夠不夠虔誠。衆弟子求密勒日巴:“上師呀,請加持我們。”密勒日巴說:“弟子呀,我需要你們的虔誠。”
所以,佛陀在此教授我們:衆生欲修行啓發覺性的法門,必須先發慈悲所有衆生的願望,誠心訪求良師益友。懇求一切對真理有通盤了解,而且認識正確的師友。所爲正知正見的良師益友就是能慈悲衆生的大菩薩。因爲他的內心不執著一切名相,不執著只求自利的小乘法。他雖然有時爲了教化衆生,而隨俗做了一些世俗的事務,可是他的內心永遠是清淨安甯的。他有時表現出自己的過失,而且盡力贊美不貪著名利的善行和持戒精嚴的行爲,以使得衆生們不致産生犯戒或錯誤的行爲。你們追隨這種人,就可以成就最圓滿的智慧。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況複抟財妻子眷屬。】
末法時代的衆生,如果有緣見到這樣的善知識,應當虔誠供養,甚至把善知識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這位善知識在平日行住坐臥當中,經常顯現爲身心的清淨自在。甚至在旁人看來,他也會顯現出種種的過失和毛病,但是他的心卻從來沒有驕傲和我慢。何況像聚斂錢財,貪戀妻子兒女,牽挂六親眷屬等這些粗重習氣呢?就更不會有了。
佛法講業感緣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業感的,當你看到善知識示現過失的時候,有沒有反省這是因爲自己的業不清淨而導致?如果不培養自己反觀內省的習慣,看到別人過失的時候,你的矛頭永遠是對外的,會一直被煩惱牽著鼻子走,自己卻不知道。以這樣的等流習性尋找善知識,永遠都找不到。
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一切見聞都是唯識所變。正因爲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所以外境是無自性的,它本身沒有好、壞,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壞就是壞的,就看你的心是與煩惱相應還是與善法相應。當你看到善知識有過失的時候,其實正是自己有過失,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偈頌所說:“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忏悔常憶念。”
我們在今生能夠如理如法親近依止具德善知識,學修佛法,非常幸運,會避免走彎路。通過今生的努力不斷造作依止善知識的善業,保持這種難得的等流,在未來的生命中,這種善業得到相續增長,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攝受,跟隨善知識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名醫扁鵲的…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十章 普覺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