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迷衆生,于是開示涅槃真樂的境界。沒有剎那生起的相可見,也沒有剎那壞滅的相可尋,更沒有生滅可滅,才是涅槃寂滅分明現前的境界。正當寂滅現前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感受到這是寂滅,這就是所說的常樂。這種常樂本來沒有什麼承受的人,也沒有什麼不承受的人。哪裏會有一體五用的名稱呢?更何況你還說涅槃禁伏一切法,讓它們永無生命呢?這就是在毀謗佛法了。”
六祖說偈語: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爲斷;
諸求二乘人,自以爲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爲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二邊叁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說到涅槃,一般人以爲佛教所說的涅槃,就是死了的意思,這是極大的錯誤。涅槃不但不是死亡,而且是永生,也是無生。
志道禅師不明白“何身寂滅?何身受樂?”這個問題就講到色身和法身的分別。平常我們以爲色身是有,其實色身是苦的根源。老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因爲有這個身體,饑寒、飽暖、煩惱、是非,可以說,都是因這個身體而帶來的苦惱。我們從“有”上來看,“有”以爲有錢、有名、有權力,可是金錢、愛情、名利帶給我們的憂悲苦惱,也是不少。
有一個弟子問師父,他說:“錦花帶雨露,桐葉舞秋風。如何從大自然的現象,來體悟真實的世界,了悟真實的人生呢?”
師父回答:“不雨花亦落,無風絮自飛。”不下雨,花一樣也會凋謝;沒有風,柳絮一樣也會飛揚。所以,“無”的世界裏,也有一種活生生的、活潑潑的另一番景象。
世間上的人都喜歡追求“有”,不喜歡“無”。所謂“松樹千年歲,不如時人意”,蒼松翠柏,萬古長青,可是有幾個人喜歡?一般人都歡喜紅花綠葉,雖然短暫,但是非常惬意。萬古青松,有時候無法吸引人去欣賞它。正如法身雖然永恒,但是有多少人會去顧念自己的法身?大部分的人都是追求色身,雖然只是數十寒暑,卻在數十寒暑中斤斤計較于色身的富樂。
臨濟禅師也曾經說過,他說:“有的人論劫,如人雖在途中,不離假色;又有人論劫,雖離假體,仍在途中。”這個意思是說,世間人把有無分開,把色身和法身分開,于是不容易了解法身、涅槃的真義。“若人識得東風意,萬紫千紅總是春。”如果你懂得法身,懂得精神的力量,在色身上又何嘗不可以見到涅槃呢?
針對這個問題,六祖大師對志道禅師開示說:你是出家的釋子比丘,爲什麼反要學習外道的斷常邪見呢?你以爲色身是無常,法身是永恒,你有了斷常二見,怎麼能學最上乘法呢?我現在告訴你,就是在色身上看,色身以外,並無法身,離開了生滅以外,你到哪裏去求寂滅呢?雖生滅,即不生不滅。所謂“煩惱即涅槃”,色身也可以見到法身,我們身外並無涅槃。所以,涅槃有身受用,你如果執著于那個受用,這仍叫作耽于世樂。我們要知道,刹那是沒有生相,刹那也沒有滅相,時間一點一滴,也不是生,也不是滅,也沒有什麼生滅可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所以,有受者,有不受者,不可以生斷常二見,那就叫作謗法。我們要知道,“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爲斷”。無上的涅槃,它本體圓明,經常光照,凡夫、愚癡的人以爲這是死,外道以爲這是斷。其實,真正的涅槃,“平等如幻夢,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叁際斷”。有無要斷,過去、現在、未來,在涅槃裏面也沒有這些分別。
最後,六祖大師爲了讓志道禅師少分認識涅槃,又說:“吾今強言說,今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志道禅師聽了這首偈語,終于體悟到涅槃的意義。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遠離以上四種病的人,應當知道,他就是清淨的善知識。進行這樣的觀察,叫做正觀;其它的觀察方法,叫做邪觀。
這“四病”非是外來的魔王,而是內生的妄念。諸如貪愛心、嗔恚心及思念過去、未來種種念頭,均爲禅病。明憨山大師說:“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挂礙,深山靜坐也徒然。”先賢王陽明說:“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是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又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一切妄念,根深蒂固,若妄念綿綿不止,即所謂“深山靜坐也徒然”。而其副作用則是心陽獨亢,真陰日耗,陽盛陰虛,必然産生頭痛、眼暈、失眠、心悸、五心煩熱、口乾舌燥等病症。心病還須心藥醫,必須擺脫萬緣,下定一心,奮發一志,念念不忘于思想深處“返觀內照”。若本性澄澈時間多了,則妄念必然減少;到本性澄澈無障翳時,則一切妄念自然潛消、默化。“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禅病”自除。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複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各位善男子,末法時代的衆生,想要真正修行的人,應當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供養侍奉善知識。如果善知識主動來親近自己,應當注意斷除自己的驕傲和我慢之心。如果善知識遠離自己而去,應當注意斷除嗔恨和不滿之心。總之,對于善知識給予自己的順緣和逆緣,都應當把它看做虛空一般,如幻如化。漸漸地,就能夠了解到,自己的身體和心念,與一切衆生的身體和心念,同體平等,沒有差別。像這樣修行,方能回入圓滿覺性。
人生需要四種善師:具德善師指路,貴人善師相助,親人善師支持,違緣善師督促!縱觀禅宗祖師在教化學人的實踐中,形成了具有本宗派特色的接引學徒的方法。這些方法不斷地爲後世禅宗學人所運用,對開導禅宗學徒的悟性,促使他們觸緣開悟,具有獨特的效果。
這些具有本宗派特色的教化方法又被稱爲禅門宗風。其中最有名的有四大宗風: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禅宗這四大門風,代表了不同禅師獨特的教化學徒的方式。他們雖然在接引弟子時所使用的手段不同,但其最終目的都是啓示學徒的悟性,讓他們通過不同的接引方式而悟道。禅宗祖師之所以采用風格各異的接引方式,完全是根據不同學人的不同根性所采取的方便善巧的方法。由此可見,禅宗接引弟子方法的活潑與圓融。
在此,我們專門介紹機鋒竣烈,獨具特色的“臨濟喝”:
臨濟義玄,山東人,少時出家,壯遊四方,參黃檗希運禅師面得法,後住河北臨濟院。他法席鼎盛,門徒濟濟,聲振海內,是中國禅宗五大宗派最著名的臨濟宗開山鼻祖。
臨濟在黃檗禅師門下,行爲精純專一。睦州首座問他:“你到這裏多少時間了?”臨濟回答:“叁年了。”睦州又問:“你參問過老師嗎?”臨濟回答:“沒有。”睦州告訴他:“你去問問住持和尚,什麼是佛法的大義。”臨濟就去問了,話音未落,黃檗就打他。義玄回來後,睦州問他:“你問得怎樣?”臨濟答道:“我話還沒有說完,和尚就打我,我也不知道爲什麼。”
睦州說:“你還沒弄清楚,再去問問吧。”臨濟又去,黃檗又打。就這樣叁度發問,叁度遭打。臨濟心灰意冷,對首座說:“承蒙您慈悲爲懷,鼓勵我去問佛法。也感謝住持和尚不吝賜教,只恨我太愚鈍,不能領會深義。我只好離開這裏了。”首座說:“你就是要走,也應該去向和尚告辭。”于是,睦州首座先到黃檗那裏爲臨濟說好話:“叁次向你問法的那個和尚,非同常人,如果他來告辭,你要指引他一條路。往後雕琢成一顆大樹,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到蔭涼。”義玄去向黃檗告辭時,黃檗告訴他:“你今後別的什麼地方也別去。只要去大愚和尚那裏就行了。他一定會指點你。”于是,臨濟直接去找大愚。
大愚問:“你從哪裏來?”臨濟答:“從黃檗那裏來。”大愚問:“黃檗有什麼話語?”臨濟答:“我叁次去問佛法大意,叁次都被師父打了。不知道我有沒有過錯?”大愚說:“黃檗是老婆心切,這麼婆婆媽媽的,爲了幫助你悟法,弄得自己都累死了。可是你還到我這裏來問有沒有錯。”臨濟一聽,豁然大悟道:“原來黃檗的佛法也不多啊!”大愚一聽,一把揪住臨濟道:“你這尿床鬼,剛才你問有錯沒錯,現在又說黃檗佛法沒多少,你明白了個什麼道理?快說!快說!”臨濟卻不答話,直朝大愚的肋部打了叁拳頭。大愚推開他說:“你的老師是黃檗,悟不悟不關我的事。”
臨濟回來,把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黃檗,黃檗聽完便說:“大愚這老鬼真饒舌,等將來我一定要痛打他一頓。”臨濟便說:“等什麼,要打現在就打。”說完,…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十章 普覺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