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沦落到外道当中。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第二是放任之病。倘若又有人这样说,我们现在不用断除生死轮回,也不用追求涅槃解脱。对于涅槃解脱和生死轮回不需要产生任何分别念,只要放任一切,自然随顺法性因缘就好了。倘若想这样求得圆满觉性的话,而实际上,圆满觉性并非放任自然就可以得到。所以把它叫做放任之病。
“任”,放任自流,当下不必去断除生死轮回,不必求涅槃境界,生死涅槃不会在心中升起和灭除,任由一切事物随顺本性。不去证悟菩提,任由心念荡漾。这实际上也就是脱离了佛门,最后将滑入“顺世论”之邪命外道。放任自流是与造作的相反极端,却也是过于自信的表现,相信什么都不必做,最后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消失,最后必将导致及时行乐,自暴自弃,这就是沙门思潮中“顺世论”的根本思想和处世原则。
在佛陀生活的时代,印度也盛行顺世论。什么是顺世论呢?我们从它的名称上说起,按照印度古代《利论》等书的看法,大众多认为财富和欲望的满足便是人生的目的,他们常常否认未来世界任何事物的存在,而这也正是顺世论的根本主张,因为它迎合了大众的趣味和心理,因此得名为顺世论,取其“随顺世间”这样的意义。顺世论认为,现实的、感官的快乐是人生的真谛所在。它主张完全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意志,是生活的自然之道,所以也被称为任心学派,意思是随心所好,为所欲为。从哲学观上讲,顺世论认为人是由土、水、火、气四大元素构成的,人一旦死去,他的躯体就还原为自然的四种元素,灵魂也就消失了。除了具体物质世界之外,顺世论什么也不相信,否认任何超世间的存在。因此,它也被认为是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学派。在顺世论者看来,生命体就好像是水中的气泡,人不过是有意识的身体。人活在世上,身体最为重要,他们也被认为是印度最早的唯身论学派。
在顺世论看来,每件事物都由本性(自性)的自发作用而生存的。一切众生的目的就是幸福,在这个学派看来,人可能获得的最高幸福即是感官之乐,因此,他们常常被称为享乐主义派。印度14世纪伟大的神学家萨亚纳·摩达婆在《摄一切见论》中,将“今朝有酒今朝乐,未必有命到明朝”的生活观点、哲学上的怀疑主义、神学上的无神论等最极端形式的主张都归属于顺世论者:“人生唯一的目的是感官的快乐享受。你也不能说那样的快乐不能称为人生的目的,既然人生总是混杂着某种痛苦,而我们的智慧又要求我们享受尽可能的、纯洁的快乐,避免随之而生的痛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决不因为害怕痛苦而放弃享乐,享乐是我们的天性,本能是我们的一切。人们岂能因为野兽吞食而不播种五谷;岂能因为乞丐乞讨一点食物而不将汤锅放在火上。”
印度古籍《六见集论疏》谈到顺世论宗派时说:“他们只知道吃喝,而不关心善与恶的存在,除了直觉到的东西之外,不相信任何事物。他们饮酒食肉,耽于无限制的性放纵。每年,他们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到一起,与妇女们无节制地交媾。他们的行为像普通老百姓,由此称为顺世论。”
顺世论派是一种欢乐的信条,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明朗愉快的,由于他们的影响,在印度的那个历史时期,无论寺院与王宫,诗歌与艺术,无不陶醉于色欲主义。公元10世纪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以及伊斯兰教的入侵,顺世论派在印度各地采取各种形式的伪装隐蔽起来。
对此,楞严经明确指出:“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第三是止念之病。倘若另外有人这样说:我如今在内心当中,永远止息一切念头,就得到了寂然平等的一切法的本性。如果想这样求得圆满觉性的话,而实际上,圆满觉性并非止息念头就可以契合。所以把它叫做止念之病。
“止”,止息,压制。既然“作”与“任”两个极端都不可能祛除心中妄念,于是就试图止息妄念。息:生长,止息就是止住生长。心中生起妄念,靠压制使其止息,如石头压草,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觉得有妄念,那就证明你心中丢不下妄念,试图去止,亦是妄念。妄念往往是越止越大,越多,因为念念不忘这个“止”也。
六祖大师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唐朝窥基大师前世是一位自迦叶佛灭法时代修灭尽定的修行人,到唐朝时代幸遇玄奘法师取经因缘即转世投胎中国,十六岁中状元,其间迷住假乐。可见,修行如是之久,仍因“止病”而不能成就。
窥基大师的传说:
玄奘法师经过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边,在靠近喜马拉雅山后面的一个雪山时,天气很冷,到处都是雪,但是有一个山顶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积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查看,发现地上有一根很粗很长的头发。他看了半天,认为这可能不是本时代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玄奘法师顺着头发挖呀挖,结果真的挖出一个很高大的人来。玄奘法师发现那是一个入定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边“叮叮叮”慢慢的敲,这位禅者出定了。他说自己是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后自修得定,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佛下世来,好向他请教。玄奘法师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他说:“那我再等吧!等弥勒菩萨下生来吧!”说罢就要入定。玄奘法师拖住他的耳朵说:“老兄,你慢一点入定。你这样不是办法,你等弥勒菩萨再来但还是要出定才能找他,哪谁来叫你出定呢?”他说:“不知道呀!”
玄奘告诉他,自己要到印度取经,叫他到中国去投胎,将来作自己的弟子。并且告诉他,到了大唐向那个最大的宫殿去,投胎当皇子,等他回来。于是这个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后回来,向唐太宗提起此事,要找这个来投胎的皇子出家,但查遍后宫,当天没有皇子出生,结果发现武将尉迟恭家里那天生了一个侄子。原来那位比丘来大唐投胎,看见尉迟恭的王府,就错认为皇宫了。唐太宗把尉迟恭找来对他说:“我想出家,但当皇帝不能出家,就让你家那个孩子代表我出家吧!”
玄奘法师想,那个比丘定力那么高,见面时应该认识我!谁知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对玄奘似曾相识,却搞不清楚。皇帝下命令叫他出家当然可以,但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一车美女、一车酒肉、一车书。结果到寺院后闻钟声而醒悟,于是遣返三车。这就是窥基法师的故事,又称“三车和尚”。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第四是寂灭之病。倘若有人这样说,我如今永远断除了一切烦恼,身体和心灵毕竟空无所有,更何况六根六尘所组成的虚妄世界呢!当然是一切永远寂灭了。如果想这样求得圆满觉性的话,实际上,圆满觉性并非就是寂灭之相,所以把它叫做寂灭之病。
“灭”,消灭,断除。想着:我现在要断灭一切烦恼,身心彻底空无所有,更何况那些六根,六尘,轮回等虚无境界,一切都将永远寂灭。认为一切都是虚的,最后一切都是寂灭空无的观念是小乘某些派别的妄念,所以,佛陀指出:圆觉性不是寂灭相,大乘菩萨追求的涅槃不是最后的寂灭。想着要去断灭烦恼,那正说明烦恼还是在你心中,你的心中现在不光是你欲断除的烦恼在扰你,而且增加了“断灭”的烦恼,“断灭”让你的心增加负担,离菩提越来越远。
在《六祖坛经》中:志道比丘,广州南海县人。有一天,他请示六祖大师:“学人自从出家以来,阅读《涅槃经》已经有十多年了,还不明白经中大意,请和尚慈悲教诲!”六祖说:“你什么地方不明白呢?”志道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对这首偈语有所疑惑。”六祖说:“你为什么会有疑惑呢?”
志道说:“一切众生都有二身,就是所说的色身和法身。色身是无常的,有生有灭;法身是常的,没有知觉。经中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知道是哪个身入于寂灭?哪个身受此真乐?如果说是色身,当色身坏灭的时候,地水火风四大分散,完全是苦,既然是苦,就不可说是乐了;如果说法身入于寂灭,那么法身如同草木瓦石一样的没有知觉,由什么来享受真乐呢?又法性是生灭法中的实体,五蕴是生灭法中的相用,一体有五用,生灭应当是恒常的。生就是从性体而起的相用,灭就是摄相用而还归于性体。如果听任他们再生,那么有情含识的众生就不断绝也不灭亡;如果不听任他们再生,就将永远归于寂静,而与无情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同了。这样,一切万法就被涅槃所限制,生命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六祖说:“你是佛门弟子,为什么学习外道的断常而妄自议论最上乘法呢?据你所说,就是色身之外另有一个法身,离了色身的生灭可以另外求得法身的寂灭。又推论说涅槃常乐,要有某个身来受用。这是在执著生死,贪著世间的快乐。你应当知道,佛陀就因为一切迷执的众生妄认五蕴假和的色身为自我,分别妄计一切法为外尘,贪生厌死,妄念迁流,不知人生如梦似幻,虚假不实,枉受生死轮回,反而将常乐的涅槃看成是苦,整天忙碌地奔驰营求俗务。佛陀为怜悯这些愚…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章 普觉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