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章 普觉菩萨章▪P2

  ..续本文上一页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开刀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未雨绸缪的善知识: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无动于衷。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大摆筵席,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应该请那位客人!”

  主人顿时醒悟,赶紧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客人来赴宴。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万刹。

  倘若各位善男子,能够对这位善知识生起坚定的信心,不因为他的各种习气毛病而产生怀疑和恶念,就终将成就正觉佛果。心中的智慧必将如花开放,其光明自然照耀十方世界。

  学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亲近善知识至为重要。譬如婴儿依母而生,依母而长,学佛者必依于善知识的慈悲加持培育,才能迅速趋向菩提之门。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皆需善知识的指点;每一分善根,皆需善知识的培养造就;每一歧途,皆需善知识事先教诫遮免。

  依止善知识是修学的重要资粮。善知识是渡河的船师,陌生路上的向导,危险地带的护送者。菩提路上积聚了福德和智慧资粮,若无善知识的护送,于内易被烦恼妄念之贼乘虚而入,于外易被恶人所诱,误入歧途,断送善根。亲近善知识能远离恶友,时时修习善法,是圆满修行的保障。善知识的指导,可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引导我们从凡夫而通往佛地。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发菩提心,造福人间,利乐有情为宗旨,经文殊菩萨指引,不辞千辛万苦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无论是大到国王﹑大臣﹑航海家、商人、音乐家、医药家,小到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他都一一去参访,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亲近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法华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宗镜录》云:“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六祖坛经》云:“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华严经》中讲到:“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所住地,一切菩萨安忍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回向智,一切菩萨四无量,一切菩萨广大愿,一切菩萨普遍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这是经典中对善知识重要性的一个总结,所谓“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

  “观过不成就”之公案:

  往昔,善星比丘二十四年中作世尊侍者,随佛左右。善星比丘极为聪颖,精通三藏十二部,且能不参阅经文而讲经说法。然其不具清净心,见世尊一切行为皆为欺诳,认为:“除佛有一寻光之外,悉皆与我相同,根本无超胜处。”且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莫为仆。”因此离开世尊。时阿难为世尊侍者,其问世尊善星比丘转生之处,佛告之:“善星仅有七日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转为饿鬼。”七天后,善星比丘转生为一具九种丑相之饿鬼,下场极为悲惨。善星比丘虽承侍佛陀二十四年,结果亦唯自趣毁灭而已。是故以观察过失之心依止上师,过患极其严重。

  《杂宝藏经》中一则“观德获成就”之公案:

  昔日有一女子,颇具智慧,亦诚信三宝。一次,有老比丘至其家中,此比丘年岁已高,颇为糊涂。此女供养饮食后,至诚祈请老比丘说法,敷设法座后,女子闭目静坐,恭候闻法。老比丘于座上甚急,因其对讲经说法一窍不通,故趁女子闭着双目时,悄悄逃回寺院。然此女子认为老比丘在为其示现无常苦空之理,因此得大法益,当其至心思惟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诸法理时,即证初果,故甚是感激老比丘说法之恩。实际老比丘根本无说法功德,然此女子以清净心观想,如是而获大利益。

  亲鸾上人求道之心: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有出家学道的决心。他请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会想到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会与父母分离?听说和尚知道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赞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后,又欢喜又着急,催促道:“师父,可是我不能保证我的这个决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师父已经老了,谁能保证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觉得孩子的话完全合乎道理,十分肯定地说:“你说得对,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

  赵王拜访赵州禅师。禅师正在休息,于是就躺在床上对赵王说:“大王!我现在已年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不但不介意,反而非常欢喜,和禅师谈得很开心。回去以后,派遣一位将军,准备了很多礼品,来送给禅师。赵州禅师一听,立刻下床到门外相迎。弟子们不解:“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什么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赵州禅师从差别里认识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调和的人生观。

  就因为这么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苏东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访佛印禅师。苏东坡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说:“禅师!我要到金山寺拜访,请你也用赵州禅师对待赵王的方法接待我。”

  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在金山寺的山门外迎接他了。苏东坡哈哈一笑说:“禅师!你的修行到底不及赵州禅师,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佛印禅师吟了一首偈语说:“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说,当年赵州禅师不够谦虚,不到门外去迎接赵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样了,你哪里能懂得金山寺无量无边庄严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我的禅床。也就是说,你以为我佛印到山门外来迎接你吗?没有!我还是睡在床上,因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各位善男子,这位善知识所亲证的微妙法门,应当远离四种病,哪四种病呢?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第一是造作之病。倘若有人这样说,我在自己的心中进行某种某种的修行,然后就可以求得圆满觉性。而实际上,圆满觉性并非造作修行所能得到。所以把它叫做造作之病。

  “作”,造作,在心上生起种种造作,以求圆满觉悟。求圆满觉悟是应该的,但是意图用自己心中产生意念来达成,这就是“作”病。想法和意念。佛陀说,不论什么目的,只要生起念头,就是妄念。造作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太相信或只相信自己,认为只有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故而认为用自己的想象可以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这样的思维一旦控制住了身心,种种造作便会生起,心魔就跟着妄动,各种阴魔也就乘虚而入,一旦进入魔境,就难以自拨。佛陀将“作”病作为“四病”的首病,具有提纲作用。作病生起,其余三病就会因此产生。

  《杂阿含经》记载:

  佛世时,尊者二十亿耳,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有一天,尊者二十亿耳,独静禅思,而作是念:“于世尊弟子精勤声闻中,我在其数,然我今日未尽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饶财宝,我今宁可还受五欲,广行施作福”。

  世尊知其急求漏尽,因未能证悟而心灰意冷,欲还俗修人天福报。世尊即用弹琴之譬喻教导二十亿耳,修行之方法,须如弹琴般,不松不紧,才能弹出妙音。修行亦是如是:“精进太急,增其掉举;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往往有些禅修者在谈论心得体会时,说自己的身体如何反应,听到其他禅修者讲到自己诸如气流上升、震动,见到霞光了等等现象,就羡慕不已。这一类人很容易出现偏差,虚荣心、妒忌心会增强,并且精神有可能会变得神神叨叨的。要知道,佛教禅修,并不以禅定为究竟。身体的反应,在禅修中因人而展现出种种的不同。对于神通的追求更是佛教中所禁止的。佛教的重点在于无明烦恼的转化,离开戒律的遵守和佛教正理的观修,就肯定会…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章 普觉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