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迷众生,于是开示涅槃真乐的境界。没有剎那生起的相可见,也没有剎那坏灭的相可寻,更没有生灭可灭,才是涅槃寂灭分明现前的境界。正当寂灭现前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感受到这是寂灭,这就是所说的常乐。这种常乐本来没有什么承受的人,也没有什么不承受的人。哪里会有一体五用的名称呢?更何况你还说涅槃禁伏一切法,让它们永无生命呢?这就是在毁谤佛法了。”
六祖说偈语: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自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说到涅槃,一般人以为佛教所说的涅槃,就是死了的意思,这是极大的错误。涅槃不但不是死亡,而且是永生,也是无生。
志道禅师不明白“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这个问题就讲到色身和法身的分别。平常我们以为色身是有,其实色身是苦的根源。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因为有这个身体,饥寒、饱暖、烦恼、是非,可以说,都是因这个身体而带来的苦恼。我们从“有”上来看,“有”以为有钱、有名、有权力,可是金钱、爱情、名利带给我们的忧悲苦恼,也是不少。
有一个弟子问师父,他说:“锦花带雨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大自然的现象,来体悟真实的世界,了悟真实的人生呢?”
师父回答:“不雨花亦落,无风絮自飞。”不下雨,花一样也会凋谢;没有风,柳絮一样也会飞扬。所以,“无”的世界里,也有一种活生生的、活泼泼的另一番景象。
世间上的人都喜欢追求“有”,不喜欢“无”。所谓“松树千年岁,不如时人意”,苍松翠柏,万古长青,可是有几个人喜欢?一般人都欢喜红花绿叶,虽然短暂,但是非常惬意。万古青松,有时候无法吸引人去欣赏它。正如法身虽然永恒,但是有多少人会去顾念自己的法身?大部分的人都是追求色身,虽然只是数十寒暑,却在数十寒暑中斤斤计较于色身的富乐。
临济禅师也曾经说过,他说:“有的人论劫,如人虽在途中,不离假色;又有人论劫,虽离假体,仍在途中。”这个意思是说,世间人把有无分开,把色身和法身分开,于是不容易了解法身、涅槃的真义。“若人识得东风意,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果你懂得法身,懂得精神的力量,在色身上又何尝不可以见到涅槃呢?
针对这个问题,六祖大师对志道禅师开示说:你是出家的释子比丘,为什么反要学习外道的断常邪见呢?你以为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永恒,你有了断常二见,怎么能学最上乘法呢?我现在告诉你,就是在色身上看,色身以外,并无法身,离开了生灭以外,你到哪里去求寂灭呢?虽生灭,即不生不灭。所谓“烦恼即涅槃”,色身也可以见到法身,我们身外并无涅槃。所以,涅槃有身受用,你如果执著于那个受用,这仍叫作耽于世乐。我们要知道,刹那是没有生相,刹那也没有灭相,时间一点一滴,也不是生,也不是灭,也没有什么生灭可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有受者,有不受者,不可以生断常二见,那就叫作谤法。我们要知道,“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无上的涅槃,它本体圆明,经常光照,凡夫、愚痴的人以为这是死,外道以为这是断。其实,真正的涅槃,“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有无要断,过去、现在、未来,在涅槃里面也没有这些分别。
最后,六祖大师为了让志道禅师少分认识涅槃,又说:“吾今强言说,今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禅师听了这首偈语,终于体悟到涅槃的意义。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远离以上四种病的人,应当知道,他就是清净的善知识。进行这样的观察,叫做正观;其它的观察方法,叫做邪观。
这“四病”非是外来的魔王,而是内生的妄念。诸如贪爱心、嗔恚心及思念过去、未来种种念头,均为禅病。明憨山大师说:“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先贤王阳明说:“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是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又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切妄念,根深蒂固,若妄念绵绵不止,即所谓“深山静坐也徒然”。而其副作用则是心阳独亢,真阴日耗,阳盛阴虚,必然产生头痛、眼晕、失眠、心悸、五心烦热、口乾舌燥等病症。心病还须心药医,必须摆脱万缘,下定一心,奋发一志,念念不忘于思想深处“返观内照”。若本性澄澈时间多了,则妄念必然减少;到本性澄澈无障翳时,则一切妄念自然潜消、默化。“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禅病”自除。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真正修行的人,应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供养侍奉善知识。如果善知识主动来亲近自己,应当注意断除自己的骄傲和我慢之心。如果善知识远离自己而去,应当注意断除嗔恨和不满之心。总之,对于善知识给予自己的顺缘和逆缘,都应当把它看做虚空一般,如幻如化。渐渐地,就能够了解到,自己的身体和心念,与一切众生的身体和心念,同体平等,没有差别。像这样修行,方能回入圆满觉性。
人生需要四种善师:具德善师指路,贵人善师相助,亲人善师支持,违缘善师督促!纵观禅宗祖师在教化学人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本宗派特色的接引学徒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断地为后世禅宗学人所运用,对开导禅宗学徒的悟性,促使他们触缘开悟,具有独特的效果。
这些具有本宗派特色的教化方法又被称为禅门宗风。其中最有名的有四大宗风: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禅宗这四大门风,代表了不同禅师独特的教化学徒的方式。他们虽然在接引弟子时所使用的手段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启示学徒的悟性,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接引方式而悟道。禅宗祖师之所以采用风格各异的接引方式,完全是根据不同学人的不同根性所采取的方便善巧的方法。由此可见,禅宗接引弟子方法的活泼与圆融。
在此,我们专门介绍机锋竣烈,独具特色的“临济喝”:
临济义玄,山东人,少时出家,壮游四方,参黄檗希运禅师面得法,后住河北临济院。他法席鼎盛,门徒济济,声振海内,是中国禅宗五大宗派最著名的临济宗开山鼻祖。
临济在黄檗禅师门下,行为精纯专一。睦州首座问他:“你到这里多少时间了?”临济回答:“三年了。”睦州又问:“你参问过老师吗?”临济回答:“没有。”睦州告诉他:“你去问问住持和尚,什么是佛法的大义。”临济就去问了,话音未落,黄檗就打他。义玄回来后,睦州问他:“你问得怎样?”临济答道:“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睦州说:“你还没弄清楚,再去问问吧。”临济又去,黄檗又打。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遭打。临济心灰意冷,对首座说:“承蒙您慈悲为怀,鼓励我去问佛法。也感谢住持和尚不吝赐教,只恨我太愚钝,不能领会深义。我只好离开这里了。”首座说:“你就是要走,也应该去向和尚告辞。”于是,睦州首座先到黄檗那里为临济说好话:“三次向你问法的那个和尚,非同常人,如果他来告辞,你要指引他一条路。往后雕琢成一颗大树,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到荫凉。”义玄去向黄檗告辞时,黄檗告诉他:“你今后别的什么地方也别去。只要去大愚和尚那里就行了。他一定会指点你。”于是,临济直接去找大愚。
大愚问:“你从哪里来?”临济答:“从黄檗那里来。”大愚问:“黄檗有什么话语?”临济答:“我三次去问佛法大意,三次都被师父打了。不知道我有没有过错?”大愚说:“黄檗是老婆心切,这么婆婆妈妈的,为了帮助你悟法,弄得自己都累死了。可是你还到我这里来问有没有错。”临济一听,豁然大悟道:“原来黄檗的佛法也不多啊!”大愚一听,一把揪住临济道:“你这尿床鬼,刚才你问有错没错,现在又说黄檗佛法没多少,你明白了个什么道理?快说!快说!”临济却不答话,直朝大愚的肋部打了三拳头。大愚推开他说:“你的老师是黄檗,悟不悟不关我的事。”
临济回来,把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黄檗,黄檗听完便说:“大愚这老鬼真饶舌,等将来我一定要痛打他一顿。”临济便说:“等什么,要打现在就打。”说完,…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章 普觉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