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挥拳朝黄檗打去。黄檗大喝道:“你这个癫和尚,竟敢在虎口拔牙!”临济便大喝一声。
一天,刚开始干活,临济走在黄檗身后,黄檗发现他没带工具,便问:“你的锄头哪儿去了?”临济说:“给一个人拿走了。”黄檗说:“你过来,我跟你商量个事儿。”临济走到黄檗身边,黄檗提起锄头说:“这东西天下人都提不起来。”临济马上伸过手来夺过锄头,提起来说:“为什么在我手里。”黄檗轻松地笑道:“好啦,今天有人干活了。”黄檗安心地回到寺中,因为他知道有人接他的班了。
一次,临济正在栽松树,黄檗便对他说:“深山里面栽这么多树干什么?”临济回答:“一来给山门添景致,二来给后人做标志。”说完,临济用锄头在地上捣了三下。黄檗说:“就是这样,你也已经挨了我三十大棒。”临济又捣了三下,嘘了一嘘。黄檗发自内心地感叹道:“我宗法门到你手上,将大兴于世。”
一次,临济来到达摩塔前,塔主问他:“先拜释迦牟尼,还是先拜达摩?”临济回答说:“佛和祖都不拜。”“他们跟你有仇吗?”临济不加理会,指袖而去。
有一天,临济对门徒说:“你们听着,如果你们想求得佛法,就要不惜丧身舍命。当年,我在先师黄檗门下三次问法,三度被打,如今也还想挨一顿打,谁来下手?”一个门徒说:“我来打。”临济把手中的拐杖递给他,门徒刚想接,临济劈头便打。
喝是临济宗的一大特色。临济禅师有一次问一个僧人:“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同竹竿影草,有时一声吆喝不当作一声吆喝用,你对此怎么领会?”僧人正在迟疑,禅师便对他一喝。
临济上堂道:“三乘教法的十二部经典,是给人擦拭污浊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是老比丘。你是娘生娘养的不是?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不如无事。如果说佛是终极真理,为什么他八十岁还死在拘尸那枷的双村林间,佛如今在哪里?显然他跟我们一样有生也有死。”
“各位道人,你如果想得到真理一般的见解,就不要受人拘惑。向里向外,当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遇到罗汉就杀罗汉,遇到父母就杀父母,这样才能真正解脱,不再拘泥于物相,面超脱自在。”
“各位道人,佛法没有什么好用功的。只要平常无心,屙屎拉尿,穿衣吃饭,困了就睡。愚人会讥笑我,智者会理解我。古人说得好:向外花工夫,都是疾顽人。”
有一次,临济义玄禅师和王常侍来到僧堂。王常侍问临济禅师:“这一堂人还看经吗?”临济回答:“不看经。”王常侍问:“还学禅吗?”临济回答:“不学禅。”王常侍问:“既不看经,也不学禅,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临济回答:“都教他们成佛作祖去。”王常侍笑道:“金屑虽贵,在眼成翳啊。”临济义玄道:“你俗人,你不懂这里面的道理。”王常侍哑口无言。
义玄禅师临逝世时说:“我死后,不要断了我的佛法香火。”高徒三圣走出来说:“我们怎敢断灭和尚的正法眼藏呢?”临济说:“今后有人问你,你怎么向他说?”三圣慧然便大喝一声。临济义玄道:“谁知道我的正法眼藏,就在你这瞎驴手上断灭了。”说完,端坐而逝。
临济义玄好用喝斥之法,以这种方法来启发弟子,促其开悟,因此禅门中便有了“临济喝”之称。五祖演禅师说:“五逆五雷之喝,一喝之下,头脑破裂,如五逆罪人,为五雷所裂。其禅之竣烈可知。凡僧有问,即喝破,或擒住,拓开等。其接化之竣烈,五家中罕见其比。”又《五家宗旨纂要》说: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负冲天义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擒,杀活自在。扫除情见,迥脱廉纤。以无位真人为宗,或棒或喝,或竖拂明之。”《碧岩录》所说:“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临济义玄禅师采用机锋竣烈,单刀直入的喝斥方式接引学徒,目的是为了让学人剿情绝见,使其省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之所以无法成就觉悟之道,是因为有无量劫以来的自他分别,以及憎恨爱恋等一切习气种子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解脱。倘若有人能够对待自己怨恨的人,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心中没有丝毫差别,就除去了各种习气之病。在修学各种法门的过程当中,自宗他宗的分别,以及爱此憎它之心等等,道理也是一样的,都应当以平等心而予以舍弃。
“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佛陀教导我们学习慈悲和智慧:宽恕别人是慈悲,宽恕自己是智慧。宽恕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净念相继,悲智光明。拥有慈悲和智慧的人会洞悉无常,内心安稳,没有错综复杂的纠结和迂回曲折的忧伤。夕阳下赏竹,闹市中安步,繁杂喧嚣的人事物围绕在身边,却不被牵连和挂碍。《楞严经》云:欲望于心,颠倒妄想,我心不动,欲望何在?“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缘已无法扰乱其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远离烦恼,享受轻安和宁静,这是最吉祥的生活。
佛法是解脱法,自在而智慧,庄重而平和,慈悲而宽容。业的源头亦是真如空性。歌利王肢解仙人(佛陀前生),阿阇世王弑父,都为佛陀无生忏悔所教化,宽恕和赦免了自己;善星比丘谤佛,提婆达多害佛,也为佛陀所授记,蒙受赦免和宽恕。寒山大师云:“有人辱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我们要效法佛陀和祖师,无条件的赦免自己和众生如梦似幻的罪业,赦免所有伤害过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桩事,每一个念头,每一丝内疚,每一个牵挂,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而这一切,都要在慈悲心和智慧心中完成。
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平安、富足、幸福、宁静,超越世俗的尊严与美感、被保护的温暖、不会受伤的温柔、深沉而持久的抚慰,以及不受搅扰的究竟安乐……宽恕之道都会带给我们,甚至更多。宽恕是幸福世界取代地狱的不二法门。宽恕会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深湛的宁静、平安,以及揭开面纱后的惊艳、法喜和禅悦:
我们以祈祷来达到宽恕。不要评判人,不要定人的罪,不要期望恶人被因果重创。无条件的赦免他们,祝福他们,给予他们安乐和觉醒。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我们拥有这份权利和力量,因为我们是慈悲的。
不要做内疚的事,不要定自己的罪,不要让内心的不安折磨自己。安住在空性和光明中,无条件的赦免自己,祝福自己,给予自己安乐和觉醒。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我们拥有这份权利和力量,因为我们是智慧的。
“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你就会变的非常的自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或者伤害你。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那些相对的存在状态,而应去了解它的真实本质,体悟它的完美,享用它的奉献。我们所想要的一切,此刻都会拥有:现前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当下这一念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圆满报身;眼前这一切的显现,就是我们的千百亿化身。须知: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等正觉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觉的境界中圆满,因而完整的心灵解脱,也只能在本觉自性中实现,圆满的觉悟之道,从来也不能向外寻觅和希求。
不要遗忘宽恕之道和悲智光明,试着至少用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它们,提醒自己这些礼物的珍贵,将它们谨记于心中:
慈悲伟大的空性如来,我的生命之源,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我是您光明的化身,是诸佛的不二显现,您为我量身幻化美丽的梦境,恩赐我智慧和能量。我却深陷烦恼执著,错解您的深意。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我当享用这美好的一切,融入您圆满的悲智光明。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求学圆满觉性的话,应当发起广大的菩提心,这样发愿说:穷尽整个虚空当中的一切众生,我都将帮助他们回入究竟圆满的本来觉性。然而,在圆满觉性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证取圆满觉性的人。因为其中根本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像这样发心,就不会落入邪见当中。
《普贤行愿品》说:“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对于深陷世间八法的我们来说,无明的生命本身是八苦交煎的。佛陀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即使通过造作一点好处和利益来获得暂时的喜悦,一转身仍然是苦不堪言,烦恼无尽。
所以,修行人不能总是依靠这种暂时的止痛药,而应该进一步观修,以通过透视“苦”,找寻究竟圆觉的安宁与快乐。因为所有的生命情境,即使曾是悲剧的、无意义的、恐怖的,一定都是滋养我们身心生命的营养,端看我们会不会清明而快乐的享用。洞察到五欲之乐所带来的苦,我们会生起深深的出离心;用心体悟到苦之源头的庄严,我们会具足智慧心;致力于体悟大众本具的庄严,就是全然的菩提心。
对于志求解脱的修道人来说,当下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最佳对境。当前的每一位生命,都是为加持我们早日成就道业而示现的佛陀。发现自己本具的圆满和庄严就是智慧,发现大众本具的圆满和庄严就是慈悲。发现自他本具的庄严,亦即解脱。
佛陀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无明、苦难和堕落的假象背后,必有实相的庄严。相信或求证佛陀的教言,则必会发现庄严的存在和永恒。或许,就连那所谓的“无明、苦难和堕落”亦是来自、存在且将回归于这份庄严。
如实接纳自己,以出离心体悟自己的庄严,谓之自度;如实接纳众生,以菩提心发现众生的庄严,是谓度人。外在的事物是否会捆绑着我们,全然在于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完全开放,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亦体念他人的感受;既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也怀着敬意看待他人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洞见。《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永嘉大师《证道歌》:“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都是指,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
须知,修行出世解脱之法,从无违缘和障碍,有的只是上师和善知识。当我们感觉遇到违缘时,说明我们已经落入世间八法,此时要做的不是要改变现象,而应该透视它,看清它的本质,发现其本具的庄严所在。
所以,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那些相对的存在状态,试着了解生命的真实本质,体悟生命本具的圆满和庄严。当我们对生命中所有的现象,都如实接纳,同时生起光明觉照时,任何事情不会再挫伤我们,束缚我们,而只会令我们进步和解脱。自此,圆觉本具的智慧、觉知、慈悲、柔软、豁达和自在,会充满我们的生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述一遍所说的法义,以偈颂的形式说道: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普觉菩萨你要知道,末法时代一切众生,
想寻求真正善知识,应当寻找正见之人。
心中远离二乘境界,所证法门除四种病。
造作止念放任寂灭,有缘亲近莫生骄慢。
倘若远离心无嗔恨,见其所做种种境界。
当生稀有难得之心,如同对待佛陀出世。
不违背戒律和威仪,解脱之根永远清净。
誓度虚空一切众生,究竟回入圆满觉性。
离我人众生寿命相,应当依止端正智慧。
便能超越偏邪之见,得证圆觉大般涅槃。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章 普觉菩萨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