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十章 普覺菩薩章▪P5

  ..續本文上一頁便揮拳朝黃檗打去。黃檗大喝道:“你這個癫和尚,竟敢在虎口拔牙!”臨濟便大喝一聲。

  一天,剛開始幹活,臨濟走在黃檗身後,黃檗發現他沒帶工具,便問:“你的鋤頭哪兒去了?”臨濟說:“給一個人拿走了。”黃檗說:“你過來,我跟你商量個事兒。”臨濟走到黃檗身邊,黃檗提起鋤頭說:“這東西天下人都提不起來。”臨濟馬上伸過手來奪過鋤頭,提起來說:“爲什麼在我手裏。”黃檗輕松地笑道:“好啦,今天有人幹活了。”黃檗安心地回到寺中,因爲他知道有人接他的班了。

  一次,臨濟正在栽松樹,黃檗便對他說:“深山裏面栽這麼多樹幹什麼?”臨濟回答:“一來給山門添景致,二來給後人做標志。”說完,臨濟用鋤頭在地上搗了叁下。黃檗說:“就是這樣,你也已經挨了我叁十大棒。”臨濟又搗了叁下,噓了一噓。黃檗發自內心地感歎道:“我宗法門到你手上,將大興于世。”

  一次,臨濟來到達摩塔前,塔主問他:“先拜釋迦牟尼,還是先拜達摩?”臨濟回答說:“佛和祖都不拜。”“他們跟你有仇嗎?”臨濟不加理會,指袖而去。

  有一天,臨濟對門徒說:“你們聽著,如果你們想求得佛法,就要不惜喪身舍命。當年,我在先師黃檗門下叁次問法,叁度被打,如今也還想挨一頓打,誰來下手?”一個門徒說:“我來打。”臨濟把手中的拐杖遞給他,門徒剛想接,臨濟劈頭便打。

  喝是臨濟宗的一大特色。臨濟禅師有一次問一個僧人:“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同竹竿影草,有時一聲吆喝不當作一聲吆喝用,你對此怎麼領會?”僧人正在遲疑,禅師便對他一喝。

  臨濟上堂道:“叁乘教法的十二部經典,是給人擦拭汙濁的舊紙,佛是虛幻之身,祖師達摩是老比丘。你是娘生娘養的不是?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不如無事。如果說佛是終極真理,爲什麼他八十歲還死在拘屍那枷的雙村林間,佛如今在哪裏?顯然他跟我們一樣有生也有死。”

  “各位道人,你如果想得到真理一般的見解,就不要受人拘惑。向裏向外,當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遇到羅漢就殺羅漢,遇到父母就殺父母,這樣才能真正解脫,不再拘泥于物相,面超脫自在。”

  “各位道人,佛法沒有什麼好用功的。只要平常無心,屙屎拉尿,穿衣吃飯,困了就睡。愚人會譏笑我,智者會理解我。古人說得好:向外花工夫,都是疾頑人。”

  有一次,臨濟義玄禅師和王常侍來到僧堂。王常侍問臨濟禅師:“這一堂人還看經嗎?”臨濟回答:“不看經。”王常侍問:“還學禅嗎?”臨濟回答:“不學禅。”王常侍問:“既不看經,也不學禅,他們到底在幹什麼?”臨濟回答:“都教他們成佛作祖去。”王常侍笑道:“金屑雖貴,在眼成翳啊。”臨濟義玄道:“你俗人,你不懂這裏面的道理。”王常侍啞口無言。

  義玄禅師臨逝世時說:“我死後,不要斷了我的佛法香火。”高徒叁聖走出來說:“我們怎敢斷滅和尚的正法眼藏呢?”臨濟說:“今後有人問你,你怎麼向他說?”叁聖慧然便大喝一聲。臨濟義玄道:“誰知道我的正法眼藏,就在你這瞎驢手上斷滅了。”說完,端坐而逝。

  臨濟義玄好用喝斥之法,以這種方法來啓發弟子,促其開悟,因此禅門中便有了“臨濟喝”之稱。五祖演禅師說:“五逆五雷之喝,一喝之下,頭腦破裂,如五逆罪人,爲五雷所裂。其禅之竣烈可知。凡僧有問,即喝破,或擒住,拓開等。其接化之竣烈,五家中罕見其比。”又《五家宗旨纂要》說:臨濟家風,全機大用,棒喝齊施,虎驟龍奔,星馳電掣。負沖天義氣,用格外提持。卷舒縱擒,殺活自在。掃除情見,迥脫廉纖。以無位真人爲宗,或棒或喝,或豎拂明之。”《碧岩錄》所說:“直饒棒如雨點,喝似雷奔,也未當得向上宗乘中事。”臨濟義玄禅師采用機鋒竣烈,單刀直入的喝斥方式接引學徒,目的是爲了讓學人剿情絕見,使其省悟。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各位善男子,末法時代的衆生,之所以無法成就覺悟之道,是因爲有無量劫以來的自他分別,以及憎恨愛戀等一切習氣種子的緣故,所以沒有辦法解脫。倘若有人能夠對待自己怨恨的人,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心中沒有絲毫差別,就除去了各種習氣之病。在修學各種法門的過程當中,自宗他宗的分別,以及愛此憎它之心等等,道理也是一樣的,都應當以平等心而予以舍棄。

  “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佛陀教導我們學習慈悲和智慧:寬恕別人是慈悲,寬恕自己是智慧。寬恕就是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淨念相繼,悲智光明。擁有慈悲和智慧的人會洞悉無常,內心安穩,沒有錯綜複雜的糾結和迂回曲折的憂傷。夕陽下賞竹,鬧市中安步,繁雜喧囂的人事物圍繞在身邊,卻不被牽連和挂礙。《楞嚴經》雲:欲望于心,顛倒妄想,我心不動,欲望何在?“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緣已無法擾亂其內心的清淨與安甯,遠離煩惱,享受輕安和甯靜,這是最吉祥的生活。

  佛法是解脫法,自在而智慧,莊重而平和,慈悲而寬容。業的源頭亦是真如空性。歌利王肢解仙人(佛陀前生),阿阇世王弑父,都爲佛陀無生忏悔所教化,寬恕和赦免了自己;善星比丘謗佛,提婆達多害佛,也爲佛陀所授記,蒙受赦免和寬恕。寒山大師雲:“有人辱罵我,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我們要效法佛陀和祖師,無條件的赦免自己和衆生如夢似幻的罪業,赦免所有傷害過我們的每一個人,每一樁事,每一個念頭,每一絲內疚,每一個牽挂,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外在的和諧。而這一切,都要在慈悲心和智慧心中完成。

  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平安、富足、幸福、甯靜,超越世俗的尊嚴與美感、被保護的溫暖、不會受傷的溫柔、深沈而持久的撫慰,以及不受攪擾的究竟安樂……寬恕之道都會帶給我們,甚至更多。寬恕是幸福世界取代地獄的不二法門。寬恕會讓我們的心中充滿深湛的甯靜、平安,以及揭開面紗後的驚豔、法喜和禅悅:

  我們以祈禱來達到寬恕。不要評判人,不要定人的罪,不要期望惡人被因果重創。無條件的赦免他們,祝福他們,給予他們安樂和覺醒。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我們擁有這份權利和力量,因爲我們是慈悲的。

  不要做內疚的事,不要定自己的罪,不要讓內心的不安折磨自己。安住在空性和光明中,無條件的赦免自己,祝福自己,給予自己安樂和覺醒。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我們擁有這份權利和力量,因爲我們是智慧的。

  “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就會變的非常的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或者傷害你。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而應去了解它的真實本質,體悟它的完美,享用它的奉獻。我們所想要的一切,此刻都會擁有:現前這一切的源頭,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當下這一念的感覺,就是我們的圓滿報身;眼前這一切的顯現,就是我們的千百億化身。須知: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正等正覺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覺的境界中圓滿,因而完整的心靈解脫,也只能在本覺自性中實現,圓滿的覺悟之道,從來也不能向外尋覓和希求。

  不要遺忘寬恕之道和悲智光明,試著至少用一分鍾的時間想一想它們,提醒自己這些禮物的珍貴,將它們謹記于心中:

  慈悲偉大的空性如來,我的生命之源,您是如此完美而神聖,我要向您表達我的感恩和贊美。我是您光明的化身,是諸佛的不二顯現,您爲我量身幻化美麗的夢境,恩賜我智慧和能量。我卻深陷煩惱執著,錯解您的深意。對不起,請原諒!我非常愛您,我當享用這美好的一切,融入您圓滿的悲智光明。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各位善男子,末法時代的衆生,想要求學圓滿覺性的話,應當發起廣大的菩提心,這樣發願說:窮盡整個虛空當中的一切衆生,我都將幫助他們回入究竟圓滿的本來覺性。然而,在圓滿覺性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可以證取圓滿覺性的人。因爲其中根本就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命相。像這樣發心,就不會落入邪見當中。

  《普賢行願品》說:“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對于深陷世間八法的我們來說,無明的生命本身是八苦交煎的。佛陀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即使通過造作一點好處和利益來獲得暫時的喜悅,一轉身仍然是苦不堪言,煩惱無盡。

  所以,修行人不能總是依靠這種暫時的止痛藥,而應該進一步觀修,以通過透視“苦”,找尋究竟圓覺的安甯與快樂。因爲所有的生命情境,即使曾是悲劇的、無意義的、恐怖的,一定都是滋養我們身心生命的營養,端看我們會不會清明而快樂的享用。洞察到五欲之樂所帶來的苦,我們會生起深深的出離心;用心體悟到苦之源頭的莊嚴,我們會具足智慧心;致力于體悟大衆本具的莊嚴,就是全然的菩提心。

  對于志求解脫的修道人來說,當下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最佳對境。當前的每一位生命,都是爲加持我們早日成就道業而示現的佛陀。發現自己本具的圓滿和莊嚴就是智慧,發現大衆本具的圓滿和莊嚴就是慈悲。發現自他本具的莊嚴,亦即解脫。

  佛陀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無明、苦難和墮落的假象背後,必有實相的莊嚴。相信或求證佛陀的教言,則必會發現莊嚴的存在和永恒。或許,就連那所謂的“無明、苦難和墮落”亦是來自、存在且將回歸于這份莊嚴。

  如實接納自己,以出離心體悟自己的莊嚴,謂之自度;如實接納衆生,以菩提心發現衆生的莊嚴,是謂度人。外在的事物是否會捆綁著我們,全然在于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的內心完全開放,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亦體念他人的感受;既不認爲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也懷著敬意看待他人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洞見。《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永嘉大師《證道歌》:“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都是指,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

  須知,修行出世解脫之法,從無違緣和障礙,有的只是上師和善知識。當我們感覺遇到違緣時,說明我們已經落入世間八法,此時要做的不是要改變現象,而應該透視它,看清它的本質,發現其本具的莊嚴所在。

  所以,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試著了解生命的真實本質,體悟生命本具的圓滿和莊嚴。當我們對生命中所有的現象,都如實接納,同時生起光明覺照時,任何事情不會再挫傷我們,束縛我們,而只會令我們進步和解脫。自此,圓覺本具的智慧、覺知、慈悲、柔軟、豁達和自在,會充滿我們的生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爲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

  

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普覺菩薩你要知道,末法時代一切衆生,

  

想尋求真正善知識,應當尋找正見之人。

  

心中遠離二乘境界,所證法門除四種病。

  

造作止念放任寂滅,有緣親近莫生驕慢。

  

倘若遠離心無嗔恨,見其所做種種境界。

  

當生稀有難得之心,如同對待佛陀出世。

  

不違背戒律和威儀,解脫之根永遠清淨。

  

誓度虛空一切衆生,究竟回入圓滿覺性。

  

離我人衆生壽命相,應當依止端正智慧。

  

便能超越偏邪之見,得證圓覺大般涅槃。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十章 普覺菩薩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