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停心觀”修行法

  “五停心觀”修行法

  

   前言

  佛教一向重視禅定的修習,不論在原始佛教、大乘顯教、金剛乘密教,都有它們各自的禅修方法。其中共通而基本的修行法門,即爲五停心觀和四念處。此兩種方法于早期佛教論典便有記載,至今仍然沿用著。

  簡單地說,修五停心觀,是爲了平息、淨化心的騷亂和混濁的狀態,使心念集中,以達正定。由五停心得定,進而觀四念處開發智慧,此即解脫生死輪回之要道。

  五停心觀的五種法門雖然曆來釋義略有不同,但通常界定爲:一、數息觀,二、不淨觀,叁、慈悲觀,四、因緣觀,五、界分別觀。漢文的佛教典籍中,亦有以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的。所有這些方法皆針對一般人深重難除的習氣、障礙而設。如數息觀對治散亂,不淨觀對治貪欲,慈悲觀對治瞋恨,因緣觀對治愚癡煩惱,界分別觀對治我見,念佛觀對治罪及障深等人。止惑除障後,才能夠純淨、專一而有信心願心,更進一步修行。

  

  數息觀

  梵語爲“安那般那”(anapana)。數息觀是最普遍而基礎的佛教禅定方法之一,不論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皆視之爲初學者最好的入門訓練,因爲數息觀對治散心及妄心,而散心及妄心是每一個初學者必定會碰到的問題。

  雖然如此,數息觀並不只是一個粗淺的基礎方法而已,因著每個人修習程度的不同,它可以由淺至深,含攝一套完整的解脫道進程。在中國佛教天臺宗,講述修禅的要典《六妙門》中,指出數息觀的六種層次爲:(1)數呼吸——數,(2)跟隨呼吸——隨,(3)定或集中——止,(4)識別——觀,(5)還,(6)淨。而所謂淨,即是解脫或開悟的境界。以下介紹叁個基本的數息方法,大致等同于六妙門的前叁門,即爲:一、數息,二、隨息,叁、集中在身體上特別的一點或能量的中心,即中國傳統所稱的觀丹田。

  一、數息

  數息就是計算呼吸的數目。一般而言,以數呼吸爲主。把全部的注意力輕松地放在享受呼吸的感覺上面,每感覺到氣自鼻孔出去的時候,數一個數目,到十爲一個循環,數到十以後,再從一開始。

  平常人的呼氣較入氣舒緩,時間也較長,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呼氣是較爲容易的,而吸氣的時候,則須了了分明地知覺氣息的進入,保持著覺醒在每一次呼吸之時。若數息的功夫用上了,呼吸會漸漸變得緩慢而深長,甚至也不大感覺到氣息的出入了,則可以進而用其他的方法,或者還是專心于呼吸的出入,但可不必計數。

  有幾個問題是初學者常常發生的,如數息時伴隨著許許多多的妄想雜念,特別是在出息、入息的中間或是正在吸氣的當兒。此時只要立刻把注意力從妄念上拉回來,繼續數下去即可。另外,初學的人可能會頭痛、頭暈、呼吸困難,那是因爲頭腦緊張、求好心切,所以氣上頭部,無法自然地呼吸了。呼吸應該是放松而自然的,數息的功夫要綿綿密密,但身心則是輕輕松松,不可刻意的控製呼吸或極力地想排除妄念,那會使得呼吸的速度越來越快,或者越來越緊迫,便造成更多的阻礙。

  還有,數久了之後,初學者容易陷入一種機械化的數數目的情況,或者變成昏沈無記的狀態。此時應奮起心力,使心境保持清明的和醒覺。或可暫時改用倒數的方法,從十數到一;也可以跳著數,如一、叁、五……或二、四、六……直到二十。如果每次都數不到十就中斷或忘失,也不必焦躁。

  有的人妄想很多,可用出息與入息同時都數的辦法,一個數目接著一個數目,以減少念頭的滋生。但要注意呼吸仍要保持平均而自然才行,有的人蓄意使用腹式呼吸,其實,數自然呼吸稍久,橫膈膜下降後,便成腹式的丹田呼吸。若故意控製,則不健康。

  經行時亦可數息。把注意力放在同一只腳掌的舉起、落下的知覺上,跨出一步時吸氣,這腳再提起來時呼氣,數一個數目,一到十爲循環。此方法亦可理解爲跨出一腳時吸氣,再跨另一腳時呼氣,呼氣同時數一數字。

  經行時的呼吸亦可不數數目,只要配合呼吸的出入,注意腳掌的起落。在妄念很多的時候,就加上數目,以自己覺得最自然的經行方式來數即可。

  二、隨息

  隨息可有叁個階段:

  第一階段,把注意力集中于鼻孔,清清楚楚地觀照每一次呼吸的出與入,但不數數目。氣息自鼻孔端部呼出去的時候,心中很清楚明白,氣息自鼻孔端部吸進來的時候,也很清楚明白,念頭隨著呼吸的出入而緊緊地系在鼻孔上,不到其他地方去,這是隨息的第一個階段。通常若是數息的方法已經用得不錯,更進一步用隨息方法的人,即能將呼吸的出入觀得很好。另一種情況則是自己感覺非常疲倦了,沒有辦法集中心力來數呼吸,此時用隨息,可能時而迷糊,時而清醒。

  第二階段,即因隨息用得了力,呼吸漸漸深沈,吸氣時直往下去,沈到丹田,小腹自然而然地有起伏的動作。切要注意的是,不是故意地控製呼吸,不是把氣往下逼,並用頭腦指揮小腹起伏蠕動,那樣做是不安全的,甚而對身體有害。若氣是自然地沈到小腹去的,便沒有問題。此時雖然知道小腹隨著呼吸在動,注意力仍宜放在鼻端。有人已把數息數得好,在數息時氣已降到了小腹,到隨息一開始,便已在用小腹呼吸了。

  第叁階段,雖然仍是在用小腹呼吸,但在自己的感覺上,每吸一口氣,會輸送到全身,如同整個身體都在呼吸似的。每一條血管、每一支經脈、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連腳趾尖、手指頭等,都在吸氣似的,覺得極爲舒暢。又好像在一間本來悶塞的房間裏,當用抽風機,把室外的新鮮空氣一抽進來,整個房間便充滿了新鮮的空氣;在吐氣時,則似將身體裏用過郵的濁氣通通排出去了,也像房間內的廢氣全被抽出去了一樣。此時還是隨息,但自己會覺得,隨著氣息的進出,全身上下,通體內外,就像一個氣球般地充滿氣又放氣,放完氣又充氣。而且不管充氣也好,放氣也好,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脫胎換骨,好享受、好舒服。如能持續著這種狀態,到最後一定能得輕安,輕安以後就會入定。所謂輕安即是身體非常的輕松安定,好像是一點點煩惱也沒有了,一絲絲妄念也沒有了,一些些障礙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念不在鼻孔,是在全身,隨著呼吸的感覺而貫透到了全身。

  一般打坐的人,爲了使自己的注意力更爲集中,常常會把呼吸氣往外往內壓擠。因爲壓氣閉氣的時候,妄念似乎會減少一些,也由于壓氣閉氣的緣故,腹部便會一起一伏,這裏要非常注意,如果隨著氣息的出與入而故意動自己的小腹,可能會有兩種情況發生:(1)會有小腹脹痛的現象;(2)若是女性,也許會影響到經期的提早。

  另外,在打坐的時候,有的人會感覺到身體發熱或發冷。如果身體發熱,應注意入息,不要注意出息,體外的空氣較體內冷些,所以入息的感覺是涼的。反之,如果身體發冷,則應注意出息,出息是暖的。冷暖的感受在鼻孔,只要去感覺它和注意它,不一會兒,身體的情況便會改善。

  還有人會覺得頭部發暈發脹的,那可能是因爲注意力集中于頭額部位的關系。如果只注意鼻孔的出入息,不會産生問題,可是由于吸氣必定經過腦門這個地方,很容易就會把注意力放到腦門的位置上去,加之以自己太過于用力,因此覺得頭脹而痛。若有這種情形,宜暫時放下隨息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到腳掌的中心。先觀盤著腿的上面一只腳掌心,注意力集中後再同時觀兩只腳的掌心。

  觀腳掌心,使得我們身體上半部的壓力,慢慢地解放、松弛,把脹著頭部的氣導引到腳上去。這個時候,仍然是隨息,但是漸漸地可能會感覺到,隨著每一次的一呼一吸,腳掌心的部位會一漲一縮,彷佛脹大了一點。最初只是有個感覺在那裏,但慢慢地覺得暖,也有人覺得清涼。

  觀腳掌心是在身體不舒服時才用的方法,並不需要一直用它。

  叁、觀丹田

  丹田,在佛教的天臺智顗撰《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中另有一個名詞,稱爲“氣海”。修止的初門,共有身的五處:頂上、發際、鼻柱、臍間、地輪。臍間又名氣海,即是臍中之下、關元之上的小腹部位,即是中國道家所稱的丹田。觀丹田並不是佛教專有的法門,而且用這個方法也達不到禅定的最終目的,但可以將之當作修定的基礎。

  丹田有叁個: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位于整個頭面最中心的部份,即兩眉的中間。中丹田,在胸部的兩個乳頭之間,橫隔膜的上面。下丹田,則是肚臍眼下叁橫指處。通常所觀丹田,即是將意念系緣于氣海的位置,唯不可故意隨著呼吸蠕動丹田,若丹田自然隨著呼吸上下起伏,則是正常現象。

  首先講上丹田的觀法。此即一般所稱的眉心或印堂,是在注意力不易集中,並且有昏沈感覺時,可以用此法,但觀的時間不宜太長,以免頭痛,或有得通的幻覺,似會向上飛升,也是不好。剛開始先假想在眉間的地方有一個光點,像顆珍珠般,晶瑩明亮,是很清涼的光。起先僅是米粒般的一點,然後漸漸地擴大,整個頭部都變成光團,再繼續從頭往外發展,全身成爲一個光團,你的存在就是光,其他都消失了,除了光沒有馀物。

  其次,當我們胸部不舒服,呼吸不暢,身體虛弱而沒有精神的時候,觀中丹田,此在針灸穴位名爲“膻中”。觀中丹田時,想像它整個部位是一輪滿月而不是身體。最先,在兩乳頭之間,畫一個十字,于十字交叉點上觀想有一輪滿月,離我們好遠好遠,像是在太空之中一樣。逐漸地,月亮越來越近,越來越大,大到中丹田的部份都是月亮,後來,甚至自己整個成了月亮,周圍的環境也不見了。本來月亮在心裏,結果自己消失在月亮裏了。

  至于下丹田的觀法,男女有別,應特別留心。下丹田以臍下叁指爲中心,男性在作觀時,不要低于肚臍眼下叁個手指寬的距離,否則,觀的部位太低,易産生生理上性欲的反應。女性則因爲臍下叁指處是近子宮的…

《“五停心觀”修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四念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