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章▪P2

  ..續本文上一頁人就會對圓覺法門産生邪見。當然,對圓覺法門産生邪見對“圓覺”本身不會有什麼損害,但産生邪見的人卻會成爲犧牲品,所以,爲了不讓聽者造業,保護他們的善根,傳密法的時候應當小心翼翼,必須在機緣成熟,確定對方有接受能力的時候,才告訴對方。

  就像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不能講大學課程一樣,最上乘,尤其是“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也必須一步一步地引導上去。當然,這是針對普通人而言的,有些根機非常成熟的特殊法器——前世有一定的第一義谛學習或修行基礎,甚至有一些成就或修證,這種人雖然沒有經過中觀等等的學習,但天生就對最上乘教法有一定的信心,一給講圓覺,他就會覺得受益無窮。

  其實,包括大乘的人無我、法無我等空性見解也是這樣,也需要保密,不能公開宣講。其中人無我還好一點,法無我更不能不觀察聽者的承受能力,隨隨便便、不擇時機地公開宣講,否則也有可能犯菩薩戒。

  不僅是空性,菩提心也需要保密。按照無著菩薩的傳承,菩提心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其中行菩提心的自他相換等修法也要保密。假使根本不觀察聽衆的心態,隨便在人群中宣傳,大乘佛教就是要自他相換——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切幸福分享給衆生,並甘願承受衆生的所有痛苦,很多人也會覺得沒有必要、沒有理由,佛教的要求太極端、太過分了。因爲理解不了,所以更不願意學。雖然不學沒有什麼問題,但因爲他們覺得這些理論太過分,反而會誹謗,這是最可怕的。所以,行菩提心的修法也不能讓非法器知道,這不是意味著行菩提心當中有什麼肮髒的東西。

  任何一件事都是這樣,越是深奧越不能讓人理解,所以佛告訴我們:對于非法器,最上教法堅決要保密,不可說。對具信法器,就堅決不能保密,一定要說。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于是金剛藏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如果有人思維整個世界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從何處産生,從何處消滅?以前如何,以後如何?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以何因緣而形成,以何因緣而消散?究竟從哪裏發源,最終到哪裏停止?等等…像這樣念念相續,循環往返地不斷分別,以及種種取舍之心,都是輪回。以尚未脫出輪回的分別之心,而辨析圓滿覺性,則圓滿覺性就將同分別心一起流轉。倘若這樣也能夠免除輪回之苦的話,根本沒有這個道理。譬如眼睛晃動,就似乎能搖動所看到的甯靜的水面。又好比眼睛不動,由于火把轉動的緣故,就看到了火輪的假相。乃至于雲彩飄動的時候,卻好像月亮在走似的。船往前開的時候,卻好像岸往後移動似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一切世界包括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有情世界即人們的內心世界。其實人們所認識的世界,都是事物在自己心中的表象。爲什麼會有輪回?凡是心中的有爲法,都是生滅之法,都是生死輪回之法。

  佛曾經拒絕回答的十四個問題:

  《大智度論》中記載“十四難”爲:“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

  對于此類問題,佛陀一概不答,原因爲:1、此等皆爲虛妄無實之事。2、諸法既非“有常”,亦非“斷滅”。3、此十四難乃鬥诤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故不答。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複思考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于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說:“佛陀,請爲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爲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

  佛陀看著這位比丘,感慨地說:“你真愚癡!我一生說法度衆,幫助所有衆生解脫生老病死的煩惱。此生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于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而已,對于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幫助?”

  佛陀又舉了一個譬喻說:“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著幫他找醫生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他要先知道醫生姓什麼?住那裏?父母是誰?今年幾歲?還要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麼樹木造的?用什麼羽毛當箭翎?什麼人製作的?射箭的弓是什麼材質做的?箭上的毒藥出自何地?藥名是什麼?……這位中箭受傷的人,非要等到問清全部的問題才肯接受治療。”這時,佛陀停頓了一下,反問比丘:“這個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問題問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藥?”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毒發身亡,命喪黃泉了。”

  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繼續說:“你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被邪見的毒箭射中了,不趕快求醫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間是常、無常、有邊、無邊等十四難問題解答了,才願意拔箭療傷。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喪失法身慧命,墮入叁塗惡道的黑暗深淵了!”

  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心生慚愧。誠心領受佛陀的教導,晝夜依循佛法精進用功,證得阿羅漢果。

  我們就如同佛陀譬喻裏那位中箭的人,中了“邪見”之毒,隨時可能毒發身亡。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反而執意等待,等到自己所想的、所等的順意了,才願意正視自己的毒傷,這將因此錯失治愈的良機,錯失修習佛法的因緣,一次又一次沈淪生死苦海,無法出離。

  唯有正視我執、我見的毒傷,跟隨佛陀的教導,及時拔箭療傷,才能永脫生死大苦,時時安樂、自在。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衆生還沒有跳出輪回以外,要在輪回中辨別圓覺究竟是什麼回事,那麼,本來的圓覺性“即同流轉”。前面說一切法本來圓覺,因爲衆生以輪回的心來看,結果就算是圓覺的本性,也被衆生看成是流轉的。“若免輪回,無有是處”,那樣要避免輪回,是不可能的。因爲衆生是以輪回的心來分別,看要怎樣沒有輪回,這是不可能的。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水本湛然不動,若目光搖動,或者目有病,則見靜水搖動。“又如定眼,由回轉火”,定眼猶回轉火,如有人手持火把,掄臂圓揮,定目而視,猶如見一火環。“雲駛月運”,月夜仰觀,浮雲飛駛,月本不動,但觀者,好像見月亮行走。“舟行岸移”,我們坐在船上,明明船在行駛,但我們看來,覺得岸在移動。

  這四個例子,都是說明,衆生妄見與法相違。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是故汝等,便生叁惑。】

  各位善男子,如前所說的各種運動沒有停止之前,想要觀察到事物靜止時的樣子,是不可能的。何況輪轉生死的分別染汙之心還沒有清淨的時候,卻以它來觀察無分別的圓滿覺性,又怎麼會不顛倒旋複呢?正因爲如此,你們才會産生前面的那叁個疑惑。

  “諸旋未息”,凡夫遇到痛苦,總是習慣指責外境,認爲有一個外境讓“我”生了煩惱與痛苦。然而,外境瞬息萬變,無常變遷,沒有一個境界會恒久存在。既然外境虛幻,那麼是什麼讓我們痛苦?原來是心中的妄想,不斷緣慮已消逝的境界,在妄念的堆砌中,蓋起了貪、嗔、癡、慢、疑的心牆,讓人與實相之間産生誤解的鴻溝。

  《楞嚴經》告訴我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意思是:翻滾妄執于俗世間,人的心一直不停地在狂亂追逐。假若我們將這顆狂亂的心安定下來,顯現自己的清淨智慧本心,就能拂去妄想的塵埃,明心見性。

  《佛說黑氏梵志經》中的故事:從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種神通的梵志叫迦羅,善于說法,常常感動天龍八部及閻羅王也來聽法。有一天閻羅王聽法後告訴他因爲嗔心尚未斷,雖然具足四禅五通,幾天之後,就會因嗔恚墮到地獄道。他非常煩惱,一些善神指點他去請教釋迦牟尼佛,于是梵志拿了兩棵梧桐合歡好色華樹飛來供佛。佛陀看見他進來,便說:“放下!”于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佛陀又說:“梵志,放下!”他又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說:“梵志,放下!”梵志不解地說:“我已兩手空空了,爲什麼您還叫我放下呢?”佛陀說:“我並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將六根、六塵、六識全部的執著,統統放下。”五通梵志終于聽懂了佛陀的話,立刻身心放下,頓證阿羅漢果。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花翳。】

  各位善男子,譬如有人由于幻覺的緣故,似乎看到了空中有美麗的花朵。當幻覺消失了以後,不應該說:現在幻覺沒有了,可它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産生的。原因何在?因爲幻覺和空花這兩者,原本不真實,並非實實在在地互爲因果。又好像幻覺當中美麗的空花,在虛空裏消失了以後,也不應該說:虛空從什麼時候産生了那些花?爲什麼呢?因爲虛空當中從來沒有産生過花朵,根本就沒有花朵生滅的問題。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和花朵生滅的問題一樣,本來就不存在。微妙的覺性圓滿照徹一切,從來就遠離那些空花和幻覺。

  臨濟禅師的公案:一日,臨濟禅師和王常侍…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