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到僧堂。王常侍問臨濟禅師道:“這一堂和尚還看經嗎?”臨濟禅師答:“不看經。”王常侍問:“還學禅嗎?”臨濟禅師答:“不學禅。”王常侍說:“既不看經,也不學禅,究竟在幹什麼?”臨濟禅師答道:“都叫他們成佛作祖去!”王常侍說:“金屑雖珍貴,落眼即成翳。”臨濟禅師說:“你不懂,是個俗漢子。”
人有幻翳,妄見空花。除掉幻翳,就不必問幻翳何時再生。空花滅了,亦不應問虛空何時再起空花。因爲虛空本無生花之事,何來花滅之理?至于生死與涅槃,同空花生滅一樣,妙覺圓照,便知其實並無生滅。本無生滅,何有涅槃?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複如來圓覺隨順,而爲虛空平等本性。】
各位善男子,大家應當知道,虛空不是從某個時候産生,然後才有的,也不是從某個時候開始,才表現爲無形無相之空的。何況如來的圓滿覺性,本來沒有生滅,自然隨順于不二的妙理,它也和虛空一樣有著究竟平等的本性。
覺悟者知道世間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虛空,本來平等,本來沒有生滅變化等搖動性。也就是說,衆生迷的時候,就見到有生死、有世間,這一切都屬于動轉,而覺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虛空,一切平等。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
各位善男子,好比冶煉提純金礦,黃金其實早已存在,並非因爲提煉才有。一旦煉成黃金以後,就不會再變爲金礦。經過數不清的時間,黃金也不會變壞。我們不能說本來沒有黃金,是由提煉才産生的。如來的圓滿覺性,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比如把金礦冶煉成金,不是因爲冶煉才有金,而是金礦裏本來就有金。把金礦冶煉成了金,就是純金,再不是金礦。冶煉之前,冶煉以後,金的本性沒有改變。這個比喻很確切,如來圓覺之性好比是金的本性,冶煉之後,消了幻垢,便顯出不壞不雜的圓覺清淨之性了。
意思是說,煩惱時把圓覺妙心的顯現看成是煩惱的衆生,就有如金礦提煉之前只見到礦砂。一旦圓滿覺悟,不應說圓覺妙心是先無後有,有如礦砂提煉成金,不應說金是先無後有。一旦圓滿覺悟,無再成衆生的道理,就有如既已成金,不重爲礦。
前舉空花爲喻,今舉金礦爲喻。兩喻各有所側重。空花之喻明煩惱並非實有,金礦之喻名圓覺之性衆生本來就有。如果只舉前喻,恐怕會有人以爲無迷悟因果之相,何用修行?便成邪見。如果只舉此喻,恐怕有人以爲衆生覺性本來不淨,失真常理,亦成邪見。道理微妙,只舉一喻,難得分明。故世尊說兩種譬喻。
“如來圓覺,亦複如是”,《楞嚴經》雲:“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圓覺的心本來清淨平等,它的作用遍虛空、遍法界。不但如此,一個人真正覺悟的時候,必定知道六根、六塵、四大都是遍法界。世間任何一個法要與其他法作用,要影響對方,它們都要遍滿法界,不但如此,而且都在覺中——不二的法界心覺遍十方。衆生迷惑以爲每個法局限在一個小小的範圍裏。但是在衆生迷惑時,所見到因緣幻化的萬法,本來就是覺性所幻化,是覺性令萬法互相影響,是覺性帶動因緣變化,是覺性幻化出有執取的分別心,是覺性幻化出因緣聚散的作用。而我們認爲就在覺性的幻化裏面有衆生,其實不過是無量無數的心在變化作用。在此變化作用中,沒有所謂某一個是凡夫,某一個不是。然而在變化作用中,有一些心念就執著:這些叫做我,這些叫做凡夫。
龍潭崇信悟道:
龍潭崇信是天皇道悟的學生。龍潭出身貧窮,出家前以賣餅爲生。道悟把廟旁的小屋借給他住。爲了表示感激,每天他都送去十分餅給道悟。道悟收了餅,每次都剩下一個還給龍潭。道悟說:“這是我送給你的,希望你子孫繁盛。”龍潭不解地問:“我送給您的餅,爲什麼您又送還給我呢?”道悟:“是你送來的,又還給你,這有什麼不對嗎?”龍潭若有所悟,便決心出家,追隨道悟。
龍潭跟隨道悟許久,卻從未聽到道悟爲其指示心要。一天,龍潭鼓起勇氣,問道悟:“我跟隨師父許久,怎麼沒有聽過您爲我指示心要?”道悟:“我無時無刻,都在對你指示心要!”龍潭:“您指示了什麼?”道悟:“你遞茶來,我接了;你送飯來,我吃了;你行禮來,我受了。你還要我指示你什麼?”龍潭低頭想了想。道悟見機,當即說道:“要能見道,須當下即見。若經思慮,便有偏差。”龍潭立刻開悟。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各位善男子,在一切如來的妙圓覺心當中,本來沒有什麼菩提或者涅槃,也沒有什麼成佛和不成佛,更沒有虛妄的生死輪回,以及生死輪回的結束。
天皇道悟(784-807年),浙江東陽人,俗姓張,十五歲在杭州受戒,後來追隨徑山道欽,才接受到禅學。天皇道悟禅師隨侍徑山五年後,又到馬祖道一處得到印證。兩年後,又到石頭希遷處。
道悟:“如果超脫定慧,請問還有什麼法?”
希遷:“我這裏本來就沒有奴隸,還談什麼超脫?”
道悟:“我還是不懂。”
希遷:“你懂得空嗎?”
道悟:“這一點,我早有心得。”
希遷:“想不道,你還是得道之人呢!”
道悟:“不,我還沒有得道。”
希遷:“我一眼就能看出事實。”
道悟:“你沒有證據就誣賴我?”
希遷:“你的身體就是證據。”
道悟:“就算你說對了,可是我要拿什麼去教導後人呢?”
希遷:“請問誰是我們的後人?”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因爲轉煩惱才說菩提,已明煩惱本來無實,則知如來圓覺妙心本來亦無菩提。因爲轉生死才說涅槃,已明有爲法生滅輪回本來是幻有,則知不生不滅的涅槃亦是假名。同理可知,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輪回及非輪回。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各位善男子,即使是阿羅漢所圓證的境界,如果有人能夠把身心語言等都斷掉,終究也無法到達阿羅漢親證的清淨涅槃。更何況,怎麼能夠以有思維的分別心,來測度如來圓滿覺悟的境界呢?好比拿了一個螢火蟲,想用它來燒掉須彌山,終究是無法實現的。同樣,如果有人用狹隘分別的輪回之心,以及所産生的輪回見解,想要進入如來廣大平等,寂滅無爲的智慧海洋,終究是不能到達的。因此,我告訴一切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若要求學圓覺妙法,首先應當斷除無量劫以來生死輪回的根本。
“身心語言皆悉斷滅”,此是耽空、滯寂、灰身、滅智。以有思惟之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以輪回心生輪回見,怎能入如來大寂滅海?所以世尊說要先斷無始輪回這個根本。
這裏說聲聞、緣覺所覺悟的境界,就是身口意的行爲皆悉斷滅,是不圓滿的,只是舍棄了根、塵、識的分別執取心,不去執著而已,並不等于他們明白覺悟與境界都是圓覺心的妙用,因此說“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意思是阿羅漢所證悟的涅槃也只是心的顯現,未能真正做到他們所向往的涅槃——大涅槃。意思是說:佛所證悟的大涅槃,就是本來清淨涅槃,圓覺妙心,阿羅漢是無法知道的。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果阿羅漢用遠離身心語言有所覺悟的思惟,都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衆生用迷惑的思惟心,更是沒辦法知道如來的圓覺境界,因爲圓覺境界不是入有漏涅槃者所能知。
《涅槃經》雲:“佛告迦葉: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善男子,聲聞緣覺信順如是大涅槃經,自知己身有如來性,亦複如是。善男子,是故應當精勤修習大涅槃經。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佛經中佛力難測的公案:
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目鍵連尊者爲了測試佛陀的聲音能傳多遠,一路向前飛到不知多遠的佛國,還是能聽到佛的講法。他方佛國的人身材很高大,目鍵連找不到人,只好飛到一座山上。結果這不是山,是一位羅漢的缽盂,那裏的羅漢以爲目鍵連是一條蟲,還驚奇:蟲也會說話?他方佛國的佛便開示大目鍵連的因緣,說:這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廣大,不可思議。大目鍵連現神通變大,表演一番,大衆都歎善哉。而大目鍵連卻找不到飛回娑婆世界的路了。那裏的佛憐憫他,告訴他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佛的威神力,才又飛回來。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所以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在修行時,首先要斷除無始以來的輪回根本。《大學》中所講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當年南嶽懷讓禅師欲傳燈與馬祖道一。看到馬祖道一終日打坐,懷讓禅師跟他打招呼,馬祖也不理不睬。懷讓禅師便拿一塊磚在馬祖面前的地上磨。
馬祖忍不住問:“老法師,您在幹什麼?”
“磨磚做鏡。”
“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呢?您開玩笑!”
“那我問你,你在幹什麼?”
“打坐!”
“打坐爲了什麼?”
“爲了成佛!”
“磚頭磨不成鏡子,難道打坐就能夠成佛嗎?”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