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五章 彌勒菩薩章

  

第五章 彌勒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爲彌勒菩薩等大衆開示愛欲爲輪回的根本,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現深淺。應發大願,求善知識,漸斷諸障,證大圓覺。

  本章學習提綱:如何斷輪回根本

  1、代表慈悲之心:未來成佛的彌勒菩薩

  2、什麼是輪回的根本:衆生的愛欲

  3、愛憎二心:輪回的五種差別

  4、理事二障:修行的兩種障礙

  5、大圓覺前的五種人:衆生的五性差別

  6、順逆二行:菩薩教化衆生的方便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衆當中的彌勒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叁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彌勒菩薩,意譯爲慈氏,音譯爲梅呾利耶、梅怛俪藥,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爲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爲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爲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爲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世親二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支謙、道安和玄奘叁位祖師的推崇。

  欲界六天中第四天--兜率天有內外二院。其內院常爲補處菩薩之生處。今彌勒菩薩生于此。故謂之彌勒之淨土。彌勒上生經說淨土之相。以勸願生。兜率淨土彌勒叁尊是:彌勒菩薩、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複有他方諸大菩薩發心而來,古來大德發願往生者衆,其中有阿難尊者、戒賢大師、道安法師、法遇法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智者大師、智晞、灌頂、玄朗、道宣律師。近代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等諸位祖師。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曰:“時誦經仙人者,今此衆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摩诃薩是。我涅槃後五十六億萬歲當穰佉轉輪聖王國土華林園中金剛座處龍華菩提樹下得成佛道,轉妙*輪。”《菩薩處胎經》曰:“彌勒當知:汝複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于此樹下成無上等正覺。”

  彌勒菩薩現在正于兜率天內院爲諸天演說佛法。兜率天是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的四百年,其一年爲十二個月,一月有叁十天,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自今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第十之滅劫,彌勒菩薩由兜率天內院下生人間。繼紹釋迦佛。于龍華樹下叁會說法,化導有緣衆生。

  彌勒佛是將來的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個時期,地球經過了許多變化,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多是平原,海水平靜,土地肥沃,多有自然樂園。一年四季,風雨調順,百花開放,萬類和宜,産物豐收,果實甘美,並産天然粳米,沒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長壽,毫無疾苦。又無任何災難,人心皆爲大善,沒有貪、嗔、癡、慢、疑……,更無殺、盜、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習身、口、意叁業清淨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別,無有爭執,相見歡悅,多以善言互相勉勵,人行萬善,無諸惡業,飲食無憂。其衣裳,不需人工紡織,地長天衣樹,樹上會生各式各樣的細軟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宮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沒有少許汙濁不淨,人欲大小便溺,地廁自開,便後自合。地上多産各類寶物,隨手可拾,人拾寶石于手中玩賞,會說:聽說劫時(是指我們現在劫),人爲財寶,互相傷害,系閉牢獄,受諸苦惱,如今此寶,如同瓦石,無人守護,真是一個清平世界。那時世界雖有若幹小國,而只有一個大國統一,在此地球上,有寬廣四百萬裏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有大都城,名雞頭城,東西五百裏,南北二百八十裏,土地平廣,人民衆多,街道整齊。空中有龍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晴和。城中有羅刹衆,名叫葉華,于深夜出現,爲人類服務,除去穢惡,打掃清潔,又以香水遍灑于地,非常香淨。龍神鬼類,都爲人類工作,但絕對不須祭拜,那時世間已無迷信拜拜之事。天時地利,人民和順,鬼神擁護,感生了一位轉輪聖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雞頭城,對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臣寶、守藏臣寶等,以鎮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極其自由,逍遙自在,平等安樂。

  中國東晉以來,彌勒淨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淨土宗慧遠祖師的導師道安大師,因爲對經文原義有疑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爲臨終之大願。

  隋唐之後,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淨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著名詩人白居易便是發願求生彌勒淨土。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淨土。他在《畫彌勒上生幀記》雲:“願當來世,與一切衆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說吾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曾經有所沖突,雙方信衆甚多,形成淨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淨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者以彌勒降世爲旗號,起事反抗朝廷,故彌勒信仰遭官方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後,逐步讓位給西方淨土宗,在漢傳佛教中漸漸衰微。但衰而不絕,在漢地仍有傳承。清代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曹洞宗高僧弘贊編寫了《兜率龜鏡集》一書,記載了曆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迹。彌勒信仰在朝鮮半島佛教中,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

  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不動本際,應現十方,若凡若聖,不可限量。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大士,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都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風,號善慧。《續高僧傳》稱傅弘,又稱善慧大士、魚行大士、雙林大士、東陽大士、烏傷居士。東陽郡烏傷縣(今浙江義烏)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尊宿,義烏雙林寺始祖,中國維摩禅祖師,與達摩、志公共稱梁代叁大士。

  有一次,梁武帝請大士講《金剛經》,才升座,大士撫尺揮案,一敲便下座。皇帝給他弄呆了。在旁邊的志公禅師問陛下“會麼

  ”帝曰:“不會。”志公就宣布:“大士講經已經完畢。”再請講,大士拍板升座,唱四十九頌下座。後人蘇東坡寫的傅大士贊:“善慧執板,南泉作舞,借我門槌,爲君打鼓。”講的就是這樁事。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時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長,而且聲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達摩大師到中國的時期也在志公與傅大士之間。南懷瑾先生說:“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國禅,可稱爲中國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脫佛教的形式,濾過佛學的名相,潇灑诙諧,信手拈來都成妙話,開啓唐宋以後中國禅的禅趣——“機鋒”、“轉語”。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響更大。”

  傅大士的名聲得到了佛教高僧大德的敬重。慧和法師,年紀未及二十已深究諸佛秘藏,講論無敵。當時皈依頭陀寺隱法師,隱公將欲涅槃時,慧和法師問:“誰可依止

  ”隱公答曰:“東陽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爲師。”于是慧和法師禮谒請爲弟子。說明傅大士影響之大。

  大士叁次到京師,深爲梁武帝欽佩,在京弘法所度道俗不可勝計。使他成爲當時佛教中的領袖,成爲千佛中的一佛,成爲維摩禅的祖師。

  傅大士有偈: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合矛盾二語爲一是傅大士思想的基本形式。如他有一首偶作說: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牛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布袋和尚,五代時明州(今浙江甯波)奉化縣人。布袋和尚隨緣度衆,處處顯示禅機。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記載,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從該僧背後摸了一下,禅師回頭,和尚就說:“給我一文錢。”

  禅師回答:“道得出,便給你一文錢。”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問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則背著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站在街上,一位禅僧問他:“請問和尚在這裏做什麼?”

  他回答:“我等一個人。”

  禅師看了看說:“來了!來了!”

  他說:“你不是這個人。”

  禅師問:“誰是這個人?”

  和尚就說:“你給我一文錢。”隨後,布袋和尚唱頌道: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爲,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複若乎,不彊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錦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梁貞明二年(九一六),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五章 彌勒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