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五章 彌勒菩薩章▪P2

  ..續本文上一頁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坐化。

  至此,衆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竟然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于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據說,至今他的全身舍利仍完好保存在嶽林寺大殿的東堂上。天下佛寺山門供師像,肇始于此。

  布袋和尚有偈: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爲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大悲世尊,廣爲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衆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于大涅槃生決定信,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前面的說法,爲諸位菩薩打開了如來廣大的秘密寶藏。讓在座的大衆們,深刻地體悟到了生死輪回的真相,從而能夠分清正法與邪法。您講說的這些,能夠布施給末法時代的一切衆生,以無所畏懼的菩提智慧眼。讓他們對于本來圓滿的大般涅槃,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不再反複地隨著分別思維的輪轉境界,而産生循環取舍之見。

  “廣爲菩薩開秘密藏者”,菩薩,指現前所對之機,如前章金剛藏菩薩等都是所對之機。圓覺智慧隱藏于輪回之中,非機不說,故爲秘藏。縱說下根凡俗也不明白什麼意思,故爲密藏。

  在前面幾章,佛陀用“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等譬喻說法,重重開示,令諸大衆深悟輪回,悟得真隨妄轉,分別邪正。不僅利益現前圓覺勝會上的大衆,也普被當來,法施末世一切衆生。

  “無畏道眼”,佛說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無畏道眼指慧眼、法眼。能法施末法之世,發菩提心修行圓覺的衆生,辨識修道之眼,以正慧決定,邪正分明,得無所畏。

  “大涅槃”,是佛所證斷果,轉二種生死而成,故名爲大。

  “生決定信者”,于此大涅槃,生決定信心,不再反複輪轉境界,而起“月運岸移”等循環之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于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惟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世尊,倘若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想要暢遊如來廣大的寂滅智慧的海洋,應該怎樣才能斷除生死輪回的根本呢?在生死輪回當中,有哪幾種不同根性的衆生?他們在修行覺悟的過程當中有什麼差別呢?已經獲得解脫的菩薩們,在返回煩惱塵世以後,應當采取哪幾種教育化導的方法,來度一切衆生呢?但願您不舍棄拯救世間苦難的大慈悲心。您的回答,將讓一切正在修行的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以清淨無暇的智慧眼,照徹出心地的光明,從而圓滿覺悟如來的無上知見。

  “大寂滅海”,大寂滅即是大般涅槃。覺智圓滿,體深用廣,譬如大海,所以說是大寂滅海。

  “度諸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即從空入假成大悲。惑病既多,方藥非一。若無方便,少湯添水,恐落愛見大悲。因此須請問世尊。

  “慧目肅清”,慧目能照,即妄成真,心不動搖,是謂肅清。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六根清淨,六塵不染,能所雙泯,自在圓明。

  彌勒菩薩啓問法義有四部分,因爲上一章佛說“菩薩修行,先斷輪回根本”,所以彌勒菩薩問:

  一問:雲何當斷?意思是什麼是輪回根本呢?所以佛在下文答:以恩愛貪欲,是輪回根本。

  二問:輪回有幾種性?佛在下文答:以因二種障,有五性差別。

  叁問:修行有幾種性?佛在下文答:即以五性而顯差別。

  四問:菩薩度生有幾方便?佛在下文答:唯以大悲同事願力。對所問修行及利生事業,佛說:以菩薩修行本爲度生,而修行亦不舍衆生界,度生即修行。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彌勒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叁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彌勒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詢問如來最深奧,最秘密,最微妙難思的法義。這將使諸位菩薩獲得清淨無暇的智慧眼;也將幫助末法時代的一切衆生,永遠斷除生死輪回。讓他們的心開悟諸法實相,成就無生法忍。現在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爲大家解說。”

  佛陀在彌勒菩薩啓問後,曰“善哉善哉”,贊其所問,近益現會,遠被末世。

  “汝等”,指彌勒菩薩等,乃能爲諸新學菩薩及末世初發心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一乘圓教的如來無上知見,微妙難思。佛陀于下根漸教門中,久默斯要,不常演說。今廣爲衆菩薩開秘密藏,能令諸新學菩薩,潔清正慧之目,愛欲不再萌發于心,無有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發心衆生,永斷輪回。就如同佛在下面的經文中說: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愛欲既已不萌則翳病既除,空華自滅,所以說“永斷輪回”。

  “心悟實相,具無生忍”,實相無相。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離相而見,即見清淨法身如來。衆生未悟,翳眼妄見空中有華,實則空華本不生,畢竟亦無滅。今心悟無生,實相妙理,于叁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如是忍可于心,名具無生忍。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于是彌勒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以來,因爲有種種恩愛之心和貪欲習氣的緣故,所以才有了生死輪回。

  “一切衆生”:指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的衆生。

  “從無始際”:自從最初一念不覺,妄起無明的時候。心無初相可得,故謂“無始際”。

  “由有種種恩愛貪欲”:由發業根本無明,引起潤生枝末無明。如《楞嚴經》雲:“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以是因緣,故有生死。”

  “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能貪之愛,輪回之本。《涅槃經》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貪愛,何憂何怖?《佛名經》說:“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爲本。先令斷者,如樹除根。

  由于欲境,引動愛心,能令衆生,生死不絕,故有輪回。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所有世界當中,一切不同種類習性的衆生,包括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等;都是因爲淫欲心和淫欲行爲,才有了投胎轉世,並形成了身體和性命。應當知道,所謂的生死輪回,以愛爲根本。又因爲有種種數不清的欲望,它們助長了愛的習性;因此能夠讓生死輪回相續不斷。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一胎生(十二因緣經作腹生),如人類在母胎成體而後出生者。二卵生,如鳥在卵殼成體而後出生者。叁濕生(十二因緣經作寒熱和合生),如蟲依濕而受形者。四化生,無所依托唯依業力而忽起者,如諸天與地獄及劫初衆生等都是。

  情、想、合、離四生都是因爲淫欲而爲受性禀命,更相變易,都在輪回之中,所以說輪回之事,以貪愛爲根本,讓生死輪回相續不斷。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爲因,愛命爲果,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

  欲望由愛而産生,生命因欲望而有。衆生之所以貪生怕死,格外愛戀生命,還是因爲種種欲望的緣故。以貪愛種種欲望爲因,就有了愛戀生命的果。由于實現欲望的過程當中,會産生各種不同的情況,當欲望無法滿足的時候,就會産生憎恨和嫉妒等行爲,造下種種罪業。因此,就會投生于地獄和餓鬼道中,受無窮的苦報。

  行欲時,男以女爲對境,女以男爲對境。若是相合愛心的順境,則恣情縱意,著樂無厭,必至爲惡,姑置不論;若對境違背愛心,便生熱惱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殺害逼惱,打罵淩辱等,造種種業,極重則墮地獄,受諸苦報。次墮餓鬼,饑火交然,五百生不聞漿水之名,千萬劫常受饑虛之苦。次墮畜牲,也稱爲旁生,也就是動物畜生類,愚癡成性,合稱爲叁惡道。

  佛教把生命形態分爲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六道是欲界衆生的棲居地,如果不能證悟成佛,就只能在這六道中輪回。六道的前叁道稱爲叁善趣,後叁道稱爲叁惡趣。

  一、天道。天道衆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長壽而沒有煩惱,是六道之首。但是他們迷戀于世俗享樂,當福報耗盡,他們就會墮落到其他五道。

  二、人道。人道衆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當中要受到許多痛苦。

  叁、阿修羅道。此道中的衆生福報極大,壽命很長,與天界衆生差別不大,所以又被稱爲“非天”。但是忌妒心重而好戰,在與天界開戰時,阿修羅往往戰敗而受到極大的痛苦。

  四、畜生道。六道裏的畜生道衆生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們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們不可能積累善業。此外,畜生道衆生忍受寒熱和饑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殘殺。

  五、餓鬼道。餓鬼道衆生沒有食物和飲料,是大肚子和小腦袋的形象,吃食物時,喉嚨會有燒灼的感覺。餓鬼所受的苦…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五章 彌勒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